个案一:弘扬求是精神创新教育品牌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曾指出: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学校文化的“魂”是学校在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个核心,教师可以不断更新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增加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发展。笔者于2003年8月调入杭十五中任校长,近六年来,笔者立足于学校文化系统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偕同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组从传承、移植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角度,研究开发依托浙大的优质人文资源,改造学校文化,确立“三大系统”的文化体系;移植学校文化,着力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创新学校文化,彰显“五全一体”的德育特色。构建了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学校文化,形成了“双负责”的办学理念——“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使得学校成功走到教育改革领域的前站,学校文化的系统构建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探源:重续“求是”文化之脉络
1.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对它的定义始终处于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这种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这一定论,始终是供认不讳的,它引导着学校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
(1)阵痛过后,坚定重塑学校文化之信心
21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从1996年到2003年间,学校多次分分合合,先与求是中学合并,后又与高中部分离,学校的领导班子频繁变动,在改革与竞争的浪潮中经历了一次次打击与阵痛。学校就像波涛中的一条小船,在浪尖和谷底间颠簸。2003年6月,学校中考成绩下滑,社会信任一度丢失,教师们因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而感到迷茫,学校前景模糊,发展陷入了困境。
2003年8月,笔者对学校历史进行认真回顾与分析,走访了全校百余名教职工的家庭,平均每周一次召开教师座谈会,踏踏实实的调研工作让笔者认识到,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是学校文化滞后,主要原因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对学校文化的作用缺乏认识。同时,曾经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初中部的光环让我们变得故步自封,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永远是教育教学的先头兵,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有抵触的情绪,优越感让我们变成井底之蛙。
(2)科学调研,文化没有“章”可循
余秋雨说,一切经济行为的目的和极限都是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一个企业,它的发达和贫困都是其自己的文化选择,一个学校也是如此,这种文化选择无时不在。
在改革的阵痛之后,对于学校文化的建构,教师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笔者在全校教师中通过调查研究,采用全员调查的方法,共发放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综合调研结果,发现一些问题。下面选择最重要的几项说明。
①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
教职员工认为学校最需要完善的制度是“教学管理制度”,其次是“行政管理制度”,再次是“岗位职责说明书”,最后是“后勤管理制度”。当问及“您认为对于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最需要引入哪些理念”时,有44.9%的员工认为是“把管理者素质提高和被管理者能力提高有效结合起来”;有42%的员工认为应该“把学校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效结合起来;有38.4%的员工认为要“把合理的管理目标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有效结合起来”。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当时学校的评价和期望。
②教职员工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看法
这表明杭十五中大多数教职员工已经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为杭十五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当被问及“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什么”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的远景规划”(21.0%)、“学校的管理理念”(62.3%)和“学校的形象设计”(3.6%)。
由此可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上,教职员工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即强调学校的远景规划和管理理念的梳理。访谈调查的情况,如实地反映出了教职员工在当时学校发展形势下的困惑和努力方向。
③教职员工对文化传播渠道的看法
学校报刊被认为是传播学校文化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学校网站这种传播途径也被大家看好。
多数员工认为文体活动和专题讲座每月组织一次较好,节日聚会、知识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没半年组织一次较好,技术比武和旅游考察每年组织一次较好。因此,杭十五中在年度活动规划安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教职员工的上述意见。
综合各类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教师的主流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杭十五中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高,有很强的教学能力,渴望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工作勤勤恳恳,有很强的敬业爱岗精神。教师是学校建设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五中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优势所在。
第二,高品位的文化基础
十五中“求知、求真”的学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优良基石。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还要抓住核心精神,建立健全学校文化理念,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智力和动力保障。
第三,高质量的工作环境
尽管学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但从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环境的认同度来看,杭十五中有一个质量颇高的工作环境提供给教师和职工。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协调同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和实施。
第四,高要求的文化建设
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对学校文化建设都予以高度肯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且都把自己对学校的关心和爱转化为给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这表明全校对文化建设抱以极大期望,希望通过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势之一。
(3)多元介入,确立“双负责”办学理念
2005年,学校成立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由浙大附属初中、西溪中学和钱塘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组成,其中浙大附属初中与位于城西蒋村商住区的西溪中学为公办初中,实行就近入学;位于学院路钱塘外国语学校为全国首个名校教育广场,由学校承担初中教育教学。由于处于不同的社区位置,校区之间相距较远,生源差异很大,浙大附属初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居民,家庭文化素质较高;西溪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钱塘初中部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外地,实施全封闭住校管理。教育集团的成立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给集团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构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传承学校文化?怎样发展学校文化?是当时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重塑学校文化首先应确立办学理念,即学校文化之魂。有个问题在脑中思考,怎样的办学理念是真正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明白两个问题:“教育对谁负责,负什么责?”“学校办学应对谁负责,是对上级政府负责,是对教师负责,对家长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对上级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教师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结果做出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蠢事。学生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笔者认为就学校而言,对教育主体负责,才是对领导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纳税人负责,而且只有对全体学生负责才能对政府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师负责。那又负什么责,怎样负责,教育工作和学校要负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责,教书育人的责,管理育人的责,服务育人的责,这既是教育思想的问题,又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笔者组织了干部、教师的学习讨论活动,同时也召开了家长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多元的参与,层层的讨论与思索,“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办学思想渐渐显现在大家的脑海里。趁热打铁,笔者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这个理念,同时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全面阐述“双负责”办学理念的背景、依据、涵义,再发动教师职工进行多次讨论。最后在统一思想基础上我们把“双负责”的办学理念写入了学校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并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
至此,杭十五中学校文化之魂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每个人的心中发芽。
2.求是精神——学校文化的本源
杭十五中创办于1947年,后成为浙大附中的初中部。62年的办学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沉甸甸的学校文化积淀,也是我们建构现代名校的基础。历史上曾有许多优秀的浙大教师到学校从教,现在依然有许多的家长是浙江大学的教师,学生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去浙大去参观考察等,浙大著名的教授经常受学校的邀请,给教师和学生作精彩的报告。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在校园内潜移默化地传播,我们的校园文化浸染着浓浓的“求是”精神雨露,这种“求是精神”就是学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我们重构学校文化的核心。我们在探寻“求是”文化脉络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求是”文化之本真。
“求是精神”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科学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包括严谨踏实、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二是指的人文精神,即对科学的奉献精神,提倡一种踏实、务实的态度,诚实不弄虚作假,要求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社会各界常常赞誉学校优良的校风,孩子在学校内能受到优秀教育的熏陶。学校的学校文化是“民主和谐,求是创新”,我们要构建“民主和谐,求是创新”文化精神的“魂”,无论学校的师生更换了多少代,学校文化的“魂”则是永存的。浙大深厚人文底蕴构筑的“求是精神”,则为我们构建学校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
如今,教育集团属下的浙大附属初中,从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角度,研究如何开发依托浙大的资源,构建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学校文化,从而促进学校形成平衡的开放的和谐的校园。
依托浙大的人文资源,构建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的学校文化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的改造,确立“三大系统”的文化体系;学校文化的移植,着力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学校文化的创新,彰显“五全一体”的德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