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29

第29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3)

所谓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目标,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执行中的项目发展周期中的各阶段工作中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沟通和激励,以取得良好效益的各项活动的总称。现代项目管理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末从“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并呈现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化的趋势。它处处体现了军事化管理理念:把周密的计划放在第一位;强调项目的横向、纵向关系;强调任务和责任的具体性;强调权力的集中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充分考虑风险并注重每个细节。高中校园文化活动和项目管理的特征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可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界定出恰当的适用范围,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通过立项申报、立项审批、项目开展、中期检查、竣工验收等程序,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并在管理模式层面、管理组织层面、活动内容层面、管理方法层面提出很强的实践性策略。在管理目标上:一般项目采用多层次目标管理,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总体目标,而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以实现目标为原则。其项目申报表,包括申报项目、项目起始时间、项目持续时间、项目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介绍(目标思路、活动内容、特色特点、成效特色)须经项目管理小组审议。在管理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一般经历策划、实施、监督和收尾四个阶段,各个阶段也有其自身特点。在管理总结和评定阶段:项目组要将所有与项目有关的文本、图片、DV资料上交,完成项目自我总结;自我总结的过程是展示活动的成果的过程,也是项目团队自身思路的过程。另一方面,监督小组要根据项目活动日志完成项目的评价。在项目总结之后,监督小组根据双方总结,依照各主体的项目评优标准对其所受理的每一个项目的各个层面进行量化打分,作为项目评定的依据。最终得出排名,评出优秀项目和精品项目。

在学校“硬”文化建设上,项目管理是常见的手段,但在“软”文化建设上,采用项目管理还是新的尝试。以江苏张家港后塍高级中学为例。他们建设的是“崇真文化”,理念识别系统有15个子项目:“‘崇真’宣言”、“崇真哲学”、“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总目标”、“办学要略的厘定”、“学校口号”、“学校精神”、“校训”、“学校管理哲学的开拓”、“学校广告语”、“学校价值立场”、“学校文化特征的提炼”、“学校三风的展望”、“学校使命”、“学校服务理念”。行为识别系统有4个子项目:师生誓词、组织结构、校本礼仪、制度修订。目前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颇有成效。

一般来说,在明确的文化建设规划统领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然后确定近期重点实施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可根据学校进期实际需要有所侧重)和方案。在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强调几个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分别由一名校领导负责,一名校领导协助,一个主要负责部门和一批协助部门共同执行,并确定时间节点,同时对项目使用经费进行评估,学期结束进行检查和总评,以期形成标志性成果。

以校长负责制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会出现跨部门合作较难、命令链既长又缓慢、不利于发挥教职工积极主动的创造力等弊端,如果建立学校年级和部门二级项目管理机制,以年级主任和部门负责人负责制为基础,落实包括年级组、部门工作计划,年级组、部门团队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年级组、部门经费预算以及年级组、部门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能给高层管理提供可行的选择,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活性和灵动性。

(二)平台立体化:以校本特色为平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依托校园一卡通平台、国旗仪仗队活动平台、社团文化活动平台、校园电视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健康周等平台开展文化建设是常态,但有的呈现短、平、扁的形状,不系统,重视了显性文化忽略了隐性文化,没有从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考虑各自的校本特色,从而形不成立体平台。所谓构建立体式校园文化,就是要从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对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搭建一个可以触摸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网络。比如,在物质文化上:校训、校徽、校歌;校园内雕塑、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日格言;围墙上的大型壁画等。在精神文化上: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美术俱乐部、摄影协会;体育俱乐部、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等(以上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教工之家等(以教师为主体);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以展示为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本特色为平台,为师生创设一个多元智能发展环境,挖掘师生的潜能,就能演绎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其实,校园文化并不是钱堆出来的。作为学校,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走注重内涵的路子,重在主题上推敲,在质量上做文章,在形式上出特色,在活动上见功夫。对学校来说,可以构建学校投入、教师自主、学生参与的立体形式,学校投入建设一部分,教师自主发挥建设一部分,学生动手参与建设一部分;对学校以外来说,可以构建成学校与社区共享、学校与学校交流、学校与家庭互动的立体形式,学校参与社区文化教育,共享社区设施和社区文化的资金投入;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取其精神资源;学校与家庭互动,获取支持,共建家校文明。

(三)重点课题化: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重点项目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和提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标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问题即课题”“重点亦课题”的研究,突出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系列化、人性化与生态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如: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课外活动的研究,校园文化德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研究,基于活动建构教学主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社会新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机制的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课题的立项与结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校园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因为课题研究,不仅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转化”表现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就独特的校园文化。

做校园文化重点课题不能是“假、大、空”的“规范级”课题,而是“真、实、小”的“日常级”课题;不要抱着“贴标签”的心态,也不要刻意把它当“放大镜”,而是“服务和转化”,解决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突破四个重点,即形成本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创新、建构校园文化系统的模块突破、校园文化要素与教育活动的融合。以“繁荣社团建设,塑造学校亮点,构建和谐校园”课题为例,通过课题研究,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及时检查、督促其活动的方案、过程、记录、总结,要求其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化社团建设,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社团品位,总结社团工作,挖掘社团特点,努力形成特色社团和品牌社团。

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文明型的行为文化;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党员干部发展等都可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系列之中。

(四)品牌课程化: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彰显文化特色与品牌

在这个热衷于跟风与仿制、流行包装与炒作、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只是一些貌似热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自生自灭的学生课余生活,有的干脆就是校训的再诠释,或弄成几条标语。其实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门无声的隐性教育课程。如,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始终传承着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使之成为行动着的课程文化,并努力发扬光大。学校借易地新建之契机,从选址、规划、布局、设计、装饰各个环节,努力将叶圣陶教育思想所积淀的优秀文化物质化,开辟了微型“生生农场”“池塘群落”“风力发电站”,建设了“未厌”(叶圣陶语)图书馆、阅览室;利用连廊、进厅、走道、橱窗、墙壁,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主张、教学改革和教学理想,用艺术化的手法(壁画、图片、文字、标饰)表现出来,并以“善教善导,主动发展”(叶圣陶语)为校训,“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语)为校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为教风,“自主、自探、自辨、自律”(叶圣陶语)为学风;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通过活动凝固成传统,如青年教师读书班,读书内容以叶圣陶教育文集1-5卷为主,每学期制定读书计划,定期组织交流读书心得、讨论读书体会;定期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导读,通过读书认识叶圣陶的“大语文观”,同时也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理念,也是个统一思想的过程。叶圣陶实验小学始终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精神根基,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品牌。我们知道,建设校园文化的关键在于打造精品,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品牌。因为学校品牌是一种识别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战略”。不仅有利于学校运营,给学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形成竞争优势;更有利于树立学校形象,吸引优秀人才,形成品牌效应。楼盘卖不出去,一所名校放进去,马上就会增值。品牌的力量不可小觑。

在这个发展模式日趋多元的时代,每个学校都可能从某种特色切入,并且把这种特色发展为一种办学优势而最终成就品牌。实际上,不论何种层次的学校都必须强调类型的多元化,因为受教育人群的需要是多元的,竞争应该是多元化的竞争,办学多元就必须有特色,“品牌”是办学的高层次要求,“特色”是品牌的标志。

比如,杭州高级中学是首批“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它的校史课程文化、语文特色社团课程,汇大家巨擘:陈叔通、钱家治、沈钧儒、鲁迅、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陈望道、马叙伦、朱自清、叶圣陶、蒋梦麟等大家,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金庸、张抗抗等文化名流,姜立夫、陈建功、毛江森、徐匡迪、蒋筑英等科技精英,把“人文杭高”品牌课程化,彰显杭高百年人文底蕴;杭高天文社更是走向国际,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4870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杭高星”。

怎么打造学校品牌呢?首先要盘点学校全部品牌资源,有些品牌资源是你独有的,有些则是共有的。盘点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研究哪些是你独有的;其次要设计好你学校的发展愿景;最后把它形成校本课程,在文化上,由简单的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南京行知中学的“二一分段、分类分流”(8+1模式)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就成为吸引学生的新品牌。当然,品牌课程需要由科学发展观引导,不能仅靠外延扩张和数量、规模取胜,更不能靠人为宣传、拔高取胜,而是要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内涵、做出品位、做出信誉、做出口碑来。其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品牌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清醒的价值观上,加强理性思考。当今,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浪潮,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环境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学校要以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为辅助,狠抓校园文化“软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品牌课程,全力打造校园文化“硬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