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28

第28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2)

二、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选择原则

(一)尊重办学实际

校园文化不论是适时或超前的文化,必是适合校情的文化,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文化。学校的DNA不同,文化构建的方式与内容就不同,比如,市区的前三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会被哄着捧着,二流的一级重点的学生会被逗着乐着,像我们这样的三流的二级重点的学生就必须被管着苦读着。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教育规律、办学规律和学校实际,一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审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广泛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三是审视师生全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并积极引导之。当然,校园文化不是存在于学校围墙之内的闭环系统,而是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功能性联系。因此,在方法论上还必须有大视野,要超越就事论事的阶段,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用一种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想工作、做决策。只有做到既从学校实际出发,又善于联系时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建立起科学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遵从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追求的办学理想,是学校在办学实践及办学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办学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学理念是价值层面的诉求,试图阐述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成熟的学校文化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高准则。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办学理念的指导。无论是班级层面的文化建设,还是学校层面的文化建设,都需要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形成清晰、合理、基于自己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的一项前提性工作。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的全球视野看待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点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而且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被师生认同,能使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心灵精神家园。因此,文化建设定位时理念先行,“新理念”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指导思想。只有理念的更新与科学,才能创造新的建设途径。

(三)适当突出重点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在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过程中,需要整合力量、突出重点,以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否则,文化建设要流于形式;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1.物质文化方面

让墙壁、板报、橱窗、报栏说话,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用文化优化环境。建成以“励志教育”、艺术文化欣赏为体系的文化长廊工程;以“励志教育”为主题完善班级文化;以“爱的教育”“情绪管理”为主题完善办公室文化。

2.制度文化方面

学校必须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总务管理、学校设施管理等各种管理制度,使各项教学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在一个有秩序且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下良性发展。

3.行为文化方面

学校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学校文化形态。学校行为文化包括校内人群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学术性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礼仪、课程文化、德育文化活动、审美艺术活动等其他活动。

4.精神文化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

①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要重视班级制度建设,晨读、出操、值日、用餐、听课、作业、课外活动、干部职责,等等,每一项都有明令规定,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个性化地布置班级文化场;及时发现、研究并引导班级学生的文化热点,有效地抵制粗口歌、不健康口袋书、非法彩票等不良文化。班主任变换传统角色,做到双向交流和相互传递,带领学生开展班级工作,每一件事都经过酝酿、讨论、实施、评价等几个步骤;班级以学校活动作为班级工作目标,全面铺开,逐一追求,活动中达成共识,凝成向心力。

②主题德育教育系列活动。比如,杭州市源清中学实践“闪亮人生”励志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健康阳光、进取向善、负责感恩的人格品质,鼓励和培养学生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让人生充满“闪光点”。“闪亮人生”还要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形成健康心灵,发现和享受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压力、青春期心理困惑焦虑情绪、正确对待人际交往、网络影响等。

③社团选修活动。学生社团是学校中具有共同或相近兴趣、爱好和理念的学生基于一定的宗旨和目的自愿参加、自发组织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它以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一定要把社团建设作为学生成长和校园活动的主渠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地用于实践,不断探求新知,增强学校学术氛围,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

④定期出校报校刊。校报校刊为全校师生“交流思想,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是活化了的教育舞台。它的“不强制性”容易达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它是一种舆论力量,在校园内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是教师:

教师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专业信念(人生价值信念、教师职业的信念、学科学习价值的信念、教师角色的信念、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信念等)、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特征(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履行责任和权利的各种能力(理解与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品格操行(道德、情操、意志、性格等各个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在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有自我发展愿望的教师搭建平台。比如:

①开设教师论坛(主题为“有效教学”)与专题活动(专家讲座,主题为“走进新课程,厘清教育本真”;“青年教师说课评比”“源清故事”评比等)。

②组建教师教科研业务档案:基本内容有教师论文、著作、教研经验总结、教改方案和教科研活动记录等。主要意义是记录教师成长历程,构建教科研档案体系,为教师的荣誉评审、职务晋升、培训学习、职称应聘等教师个人的评价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③创建“学习共同体”,评选优秀教研组。

校本培训基于教育行动研究,充分利用学校本土资源,以“变革方法,追求有效”的校本课题研究为载体,建设“学习共同体”。教研组要在“学”字上下功夫,营造“学”的气氛,加大“学”的行为,发挥“学”的功能。通过不断的共同研究,让教师个人化、孤岛式的研究走向群体性合作性研究,有助于形成各教研组室的文化,凝铸成校园主流文化。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活动,紧紧围绕“系统思考、建立愿景、团队学习、改善模式、自我超越”的目标,搞好校本教研课题研究。

④为骨干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既参与校园文化的设计,还要组织实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

创新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在实践中,要妥善处理好多元文化交汇的碰撞和冲击,正确面对网络文化的巨大影响,不断加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步、匹配建设。可从办学理念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校园美化建设的创新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入手,最终归结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来,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一种“精神成长”的语境中坚守着自己,让所有的校园风景都在这个“软文化”中“聚变”,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在“环境化、德育化、课程化、社区化、课题化、网络化”推进过程中,下面重点谈“活动项目化”“平台立体化”“重点课题化”“品牌课程化”。

(一)活动项目化:以项目为管理手段,优化活动设计与效能校园文化建设

一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为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致分三类。公共类,如:第二课堂、各级各类比赛、讲座报告、新生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演讲、成人节仪式、校务专区、校园网络、安全消防演习、校报校刊班刊、业务培训、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家校联系等。校本类,如:快乐运动会、风筝节、篮球联赛、社团选修、源清博群、暑期夏令营、校园艺术节、“五项活动”、“英语角”、“图书角”等。特色类,如:走近名人、高雅艺术进校园、毕业生种植成长林、“闪亮之星”评比、教师论坛、校本故事、教育基地、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网站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等。通过组织活动,开阔校园文化的内涵,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作用于人,对师生内在深层次心理结构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是师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合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活动如果无规划、无科学系列很难形成“文化”。故而引进项目管理,把学校活动项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