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施注重实效的问题研究
集团下的校本教研是文化迁移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课堂“问题研究”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我们的工作模式是,依托浙大教育科研资源,在专家的指导下,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首席教师集备制”的校本教研。为了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品位,丰厚办学实力,促进学校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学校聘请省市区的教育专家担任学校顾问。教育专家们对学校科研指导、决策咨询等工作的参与,实现了他们更直接、更深入地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着力课堂‘问题研究’、关注学生课堂生命质量”的科研活动中,专家顾问便对学校的问题研究课例进行了深入客观的指导性评议,进一步深化了教师们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实效的认识,促进了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改进、优化和提高问题的反思,极大地培养和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研究方法、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①寻找“问题”,创立“首席教师集备制”的教研模式。各备课组通过寻找影响本学科教育教学的问题,结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每学年确定一个教科研问题,在每周的校本研修学习日中,对问题进行分解并分工进行研究与讨论,在备课组活动中设立“首席教师”主讲的模式,“首席教师”是指学科的骨干教师,“首席教师”的将自己对某一个单元的教学问题研究情况介绍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的小单元分给学科内其他教师,教师分头备课,然后汇总资源,各教师再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作调整。这样的形式让备课组的教师优势互补,形成一种乐于合作,善于探究的教研氛围。如语文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例文的拓展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学习,关注教育的人文性,以学定教。数学组:研究课堂中的有效评价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外语组:研究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交流。自然组:研究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有效的课堂探究学习途径。社会组:创设师生合作学习和开放学习的情景设计与课堂评价体系重构,让课堂学习变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音美组:研究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的艺术文化,让学生学会享受艺术。体育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②基于“问题”,构筑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研平台。学校搭建了主题为“立足课堂开展问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的交流平台,各教研组推荐出骨干教师作课堂问题的研究发言如《语文课堂“个性化学习”指导》、《课堂“文本”多元学习方式探讨》、《综合探究课的困惑与思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性任务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结合》、《英语课堂学生活动有效性探讨》、《构建初中学生数学学力水平多元化评价的尝试与思考》、《新课程初中各阶段数学教学衔接》、《初二科学“难学、难教”的对策研究》和《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褚献华、肖海龙等教授进行点评,对学校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给老师们很多启示,提升了教师研究课堂的兴趣,增强教师发展自我的信心。
③带着“问题”,开展自由化、沙龙式的教研活动。教学骨干开设“问题”的研究课,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教师人人写课例,带着课例参与教研组的交流,专家亲历课堂,与一线的教师对话,手把手地引领教师成长。这种校本教研模式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重要的是严谨治学、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传承。
(四)创新:弘扬“求是”文化品牌
1.在“双负责”的基础上重建课堂文化
重建课堂文化为学校文化发展的提供土壤,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推进课堂文化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这一年来,我们在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对课堂文化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改革等。在表层意义上,我们直接感受到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化;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校文化是课堂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课堂文化的改革是对学校文化系统的直接实践,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新的尝试。
依据“教以科学创新为先”,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方式是否灵活有效直接决定了课堂文化的质量。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经过众多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如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堂活动。
2.在“双负责”基础上重构育人模式
突出德育首位,依托浙大“求是精神”的人文资源,联手社区,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并以此构建学校以知书达理、责任感强为品质特征的德育体系,树立“求是”文化品牌,彰显“三·四·五”德育的文化特色。“五全”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三爱自三信”是指“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自律、自治、自强,诚信、自信、信念”。见图10.6。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年级组长、思品教师、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一方面重视年级组长、中层及以上干部的岗位培训和中心理论组的学习,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系列培训,使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工作能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更具时代感;另一方面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形成在岗位上、活动中、校内外都主动育人的氛围。
(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常规的过程落实。通过开展“飞跃杯”读书节、科技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学校还不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诚信、文明礼仪、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防艾禁毒、廉洁、计生、安全、国防、法制、网络道德等内容的教育融合其中,提高课堂教学育人、日常活动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
①学校积极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名人班牌、黑板报、图书角等教室环境布置的宣传教育功能。浙大附初初一、初二年级以浙大名人命名的特色班建设已经完成命名工作,各班根据自己选定的名人,追寻名人足迹,探求名人精神,以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激励班级成员,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②进一步健全学区教育委员会功能,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开发社区的德育资源,并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学区教育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就如何建立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如何履行委员会委员的职责,如何加强委员会与学校两者之间合作互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加大了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力度,提高互动的实效性。
③在春假期间,学校学生深入各校区所涉及的七大社区,开展了以“社校共建生活品质社区”为活动主题的春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团总支与各社区签订了校社共建的协议书,成立了“文明劝导岗、宣传教育岗、绿化养护岗、爱心奉献岗、文体活动岗”6个社区活动岗。同学们通过深入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共建生活品质示范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实现校社共赢。
④分校区召开了家委会部分委员会议,会议旨在加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目标构建,建立长效的促进机制,形成全方位合理培养孩子的格局,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快速成长。会上,在听取各年级组长对开学以来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的汇报后,家委会代表们分年级讨论学生的教育问题,家长与学校达成了育人的共识,对更好地实现家校携手,合作经营好高品质的杭十五中,合力培养知书达理、责任感强的学生起到了有效的沟通作用。
(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①三月份开展的“品读经典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第三届读书节上,面向全体学生的读一本好书、记一张文摘卡、写一篇读书征文、制作一张好书推荐海报活动以及面向每个班级的读书节主题班会、“好书交流”书展,等活动,让学生对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乐趣有了深入的体验。
②学校积极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立领导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扎实有效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规范做好活动记载,在体育教学中狠抓“三课两操”的落实,重每位学生至少两项健身习惯的培养。学校召开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2+1”文体活动现场会,为争创“区中小学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学校”做着充分的准备。
③学校切实重视初三学生体育训练和素质测试工作,继续发挥三大球及传统体育项目——射击运动的优势,做到训练活动规范化;切实抓好学生的眼保健操,加强动作规范指导和执行到位检查,在区教育局组织的眼保健操检查工作中获得了检查人员的一致好评。
(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评价体系涵盖了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一是德育理论考试分,二是学生德育实践评价分,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将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学生的特长表现纳入学生德育的整体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课代表、学生小组、课任教师、班主任、家长自评等全方位对该学生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要求学生积累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其中包括父母的期望,学习观察日记,等等。班级开展每月一次的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课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以校际联盟模式夯实“求是”教育品牌
校际联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互访互助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活动。校际合作的对象既有行政隶属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又有不同地域之间的校际合作;既有强强、强弱之间的合作,又有弱弱之间的合作;还有相邻的几所同一层次的学校组合在一起的联片互动形式。不论是哪一种合作形式,其目的都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取他校之长,为提高本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所用。
作为学校来说,就是通过建立结对互助学校共同体联盟,以城乡结对为切入点,立足学校实际,扎实推进结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来扩大名校教育资源对创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力,发挥名校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