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14

第14章 教学与课程文化建设(2)

可见,“为荣誉而工作”的教育精神的引领,其实是通过教育价值原则的渗透,形成学校文化的精神“黏合”,让师生产生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正如本文中案例所呈现的那样,当教师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自主地反思“我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不断的追问什么才是真正作为教师的荣誉的时候,正是文化引领激发教师内在力量,引导教师全心投入教育事业的生动写照。换句话说,“为荣誉而工作”不仅是一个教育口号,更作为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实现了为教师赋权。

这里的赋权不是让教师获得具体的外在权力,而是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使教师在学校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即在工作中表现积极的态度与信心,感受到自己的效力和成就。

诚然,有了“为荣誉而工作”的教育理想,并不意味着不做实际的工作,任何教育理想离开了实践操作都只是空洞的口号。为此,我们为“为荣誉而工作”导入了具体的教育理念,以求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体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1.“学教和谐、因材施教”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要赢得“荣誉”,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师”,必须要依托教师实力的增强,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且从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教书匠”转变成“教育者”,这就有必要经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为此,我们提出了“学教和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提出的“学教和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集中代表了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

“学教和谐”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的是师生平等的新型的互动发展关系。我们提出,一方面,“学教和谐”关注教学作为一个学习、生长、发展、创造的过程,注重师生的共同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另一方面,“学教和谐”否定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假”教学,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因此教师和学生有必要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共享、反思、交流、互动互惠的新的教学关系和机制。

“因材施教”则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强调施教的“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提出,在这么一个强调多元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时代,学校教育要特别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要重新审视学生,将学生的差异是做财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从而体验成功,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

在运用“学教和谐、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师观念的转变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认同了先进的教育革新理念,才能促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学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为践诺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实现教师专业成长,获得至高无上的“内在权力”——“荣誉”而努力。

2.“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促成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确立了“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理念,积极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理念代表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全面发展”指的是以科学和人文为基本素养、以身心健康为发展基础、以“学会做人”为德性根本,正如美国教育家帕克所指出的,“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所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伴随着学生身体、知识、技能的增长,其道德生活也得到健全,人格特性也得以养成。

“个性成长”则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挖掘学生优势潜能,展现个性价值。我们主张在学校中要让学生懂得个性差异基础上的平等的价值,不产生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的自我膨胀的想法或是自己比其他人更不重要的自我贬低的想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权利,坚决杜绝平均主义和“填平补齐”,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允许并鼓励学生的与众不同和原创性,这对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

从案例中教师探寻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提出为学生播下“精神的底子”才是真正的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帮助学生实践美好的信念,并激励学生执著于精神的追求的观点来看,通过树立“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理念作为引领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学校文化呈现出了关注学生、关注育人、关注发展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实践。

(二)通过“理智地想,有效地教”来调控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学校以外,我们也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工作措施,更要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生成性、动态变更性的特点,随时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调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确保学校发展的因地制宜、切实可行。为此,我们特别强调调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调控作为校长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而提出了“理智地想、有效地教”的调控机制。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凸现调控者“理智”的力量,即基于预设发展目标进行制度调控,通过建立在学校发展的目标的基础上的制度保障和配套措施来协调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动态生成的过程管理观,即以“高效”为目的,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通过对生动、具体丰富和开放的教育过程的准确把握,实时审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保持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工作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随时调整和监控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实践。可以说,正是通过基于制度建设的调控和基于过程管理的调控的结合,我们既能够“理智地想”,更能够“有效地教”,从而使学校的调控更为有效,而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中的和谐发展状态,没有这两种调控的有机结合,就没有教育创造性的发展。

1.基于预设目标的静态设计

学校文化建设乃至学校的发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一个理智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明智的预设目标,因此,所谓“理智地想”,意味着学校必须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特征,来确定学校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长期目标,而这些目标本身也应伴随学校自身发展处理好继承与突破的关系,不断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而为了达到目标,更加科学规范的朝目标迈进,我们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依靠制度建设作保障,并通过制度调控使过程和谐发展,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实践行为,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应该认识到的是,学校的制度文化或者说管理文化的确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朝更深入层次发展的关键。制度的建立首先是以学校确立的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为起点的,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次,制度调控的具体策略和措施是在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践基础之上确立的,只有被学校群体成员认可的制度才能真正对文化建设起到调控作用,推进学校实现稳健发展;最后,制度调控是基于预设目标的,因此,它与生俱来的具有动态变更性,它一方面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价值观念为中心,充当协调者和调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引领学校走向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在目标指引下的有效调控和在灵活调控基础上目标突破的双赢。

2.基于生成的动态设计

制度调控固然有其强大的预设性和强制性,但学校文化建设本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生成的,它的生成性要求我们建立和谐发展的“过程管理”观,通过对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和实践过程中的环节进行调控,实现“有效地教”的目标。

当我们能够对在整体和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情境进行合理调控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更多取得成功和获得突破创造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过程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校长要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帮助学校群体成员树立“有效的教”的价值追求,确立过程调控致力于提高学校管理工作实效性的目标,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教师投身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时,就会有意识的关注让学校管理更人文、更民主、更高效、更和谐的细节。其次,过程调控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校长固然要在过程调控中作为良好的示范者和指导者,但真正的过程调控意味着学校群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实时监督和协调的工作,而非指令的接收者。每个教师都是过程调控的参与者、责任主体和创造者,他们随时调整教育教学工作的轨迹,确保实践工作同学校的整体价值观念和终极目标相吻合,并在不断地组织、协调的过程中,取得新的突破和创新。最后,过程调控强调批判反思的精神,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的建设总会出现偏差,或者涌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当行动的结果变成批判性的反思目标时,这种行动才构成真正的实践。因此,学校的和谐发展和高效运作需要依靠每个参与者的批判性反思性实践,也就是说,每一个学校文化的塑造者都必须随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以及时地调整行为,如果每一次行动及其结果是在反思的前提下不断修正的结果,过程调控自然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实施载体——校本课程

几年来,学校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从教学管理上实行弹性教育、学分制和研究性学习。弹性教育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贯穿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作业、考试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学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进。如尖子生可以“免听”甚至“免修”,基础较差的学生除老师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对其教学外,还让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年级老师一对一地帮教。弹性作业一般分A、B、C、D几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任选其中一档来做,允许“开天窗”,超过晚上10点还做不完的作业,家长签字以后可以不做。在弹性作业的基础上,还实行了弹性考试。弹性考试分基础题、稍难题、附加题三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还可以向老师提出口试、操作考试或作论文的考试形式,甚至高一学生可以申请参加高二、高三的考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不仅要承认差异,还要尊重这些差异,给不同的学生定不同的起跑线和速度,因人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分制”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怎样得到更多时间、更大空间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分制实施意见,在强调学好基础学科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修若干门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生发展模式。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和实施要求,保证了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提供了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有关条件。研究性学习这种个性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充分开发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立足本校特点开发出课程。用校本课程的形式,将教育的选择权逐步叫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凸显个性、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目前,学校已开设包括科学类、人文类和活动类选修课34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