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主题教研
(一)基于个人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
学校应该作为一个研究主阵地,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进行各种校本研修活动。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基于个人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体现了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永远是动态的,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与提高学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对教师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对从教有一定年限的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改变业已形成习惯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它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诸如这些问题:“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我想通过什么达到目标”,“我为什么认为这样可以达到目标”,“我从学生身上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什么”、“这些知识对我意味着什么”……不断进行学习,追求创新精神,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来保证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同时,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也促进教学中的民主作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其终极目标应该是教学质量与教育职责的贯彻。而基于个人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校际研修
除了把本校作为一个研修主阵地以外,我们也应该把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师教育的资源,促进校际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开发不同学校的教育人才智力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智力开发进程的差距,基于教研组和备课组,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互动交流的教师团队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与校际研修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校本研修是校际研修的前提和基础,校际研修是校本研修的推动和深化。加强校际研修,首要我们充分挖掘本校的潜力,促进学校“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而根据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的各自特点,学校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兄弟学校互相开放交流,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校际研修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加强学校间教师的协作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校本研修与校际研修的循环互动,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们与多所兄弟学校组织了校际研修活动。同样的课型,与兄弟学校的老师共同上课;互换“主场”,体验教学差异和教学风格的互补。主动积极地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研讨。各教研组和备课组采用以课例分析、开放型的展示课、同课异构等实践层面研究教学方式。通过对课例的观摩-思考-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总结出实践性智慧,融入自身的教学经验之中。
如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彰显学校品位,不断提升学校品质?如何实现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持续发展?为此,杭州学军中学寻求科学发展和学军特色的结合点,提出做一个学术型的教师,并于举办了三届学术节,旨在倡导做一个学术型的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让教育满怀激情!
2007年12月26日下午,学校许国全、沈玉荣两位教研组长在学校多功能厅二楼分别开设语文、外语研究课。12月27日下午,学校刘武林、毛朝亮两位中青年教师在学校多功能厅二楼分别开设数学、物理研究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外语教研员葛炳芳老师、数学教研员张金良老师、物理教研员梁旭老师,为学校这四节研究课作了精彩而又深刻的点评。在研讨会上,学校老师踊跃发言,不断碰撞出教学智慧和教育思想的火花。台州路桥中学、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教师培训班等兄弟学校老师也参加了学校学术节的教学研讨活动。
2007年12月30日下午,首届学术节活动内容之一教学论坛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论坛主题是“让教学蕴含充满智慧”。在教学论坛上,徐勤、陶亚、张春杰、袁秀珍、陈进前、郑日锋、舒畅等七位老师分别交流了题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地理试题的简析”、“有向有法有序”、“明确目标,用好情境”、“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谈演示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等论文。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为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逐一作了深入浅出的点评,使学校老师们在教科研及论文撰写方面深受启迪。
在学术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军中学的老师们乐于坦诚交流,勇于开拓创新,构建共同理想。在浓厚的学术和进取的氛围中,老师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职业生命力得到不断充实,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提升。学术节活动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铸造学军的品质教育,为促进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构筑了可操作的平台,也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总之,谋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话题,在不断追寻教育理想、躬身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学校文化的力量是弥漫而强大的。要教育工作者坚信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给孩子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做到“为荣誉而工作”、“理智地想和有效的教”,就要把文化建设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要让校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调动学校群体成员的智慧和热情。通过引领,让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师发展的内驱力;通过调控,让制度保障和过程管理成为学校发展的推动力。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学校文化的浸润中,学生才能“带着一颗丰盈的灵魂”,实现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的统一,积聚实现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思想力和意志力,从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六、地方特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一)地方特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的深化,形成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一所学校创建品牌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如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学利用学校所处的地方教育资源——芙蓉山,以“芙蓉山的古往今来”为主题,通过背景研究、人物采访、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对芙蓉山的古往今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地方课程资源,以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桐庐县城关中学确立“桐君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也是期望通过地方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发展进行尝试。桐君中医药文化是桐庐县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选择桐君中医药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主要还是基于这一素材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和可操作性。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选择“桐君中医药文化”的素材作为校本课程的主内容是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一致的,从2006学年开始学校提出“把城关中学办成一所在桐庐县有较大辐射力,在杭州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城镇初中”的办学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提出“提升学力,促使健康”的发展目标。桐君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注重了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以及地方人文资源的实际。桐君中医药文化是桐庐地方人文资源的杰出代表,历史久远,影响广泛,以桐君山(桐君老人古迹)为中医药文化的缘起地,是每一位学生所熟悉的。因此,选择桐君中医药文化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主题是体现课程开发地方特色化的重要内容。桐君中医药文化作为校本课程是对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学校文化积淀的一种促进。
(二)“桐君中医药文化”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桐君中医药文化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主要包括确立开发的指导思想,开发的原则与方法,开发的五个阶段所要完成内容与具体做法,等等。
1.确立“桐君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桐君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需要,一切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为依据,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在课程的开发中我们以县教育局提出的“学校办学精细化”和“健康促进学校”的文件和精神的要求,使学校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也走向“精细化”并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开好《桐君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课,让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学会调节身心,积极地参与运动,科学健康地学习,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2.确立“桐君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桐君中医药文化开发的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原则、校本原则、实践性原则。方法主要有资料查阅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实践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