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给孩子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
教书十年来,每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生,我总要问一问自己:我能给我的学生留下什么?我应该给我的学生留下什么?这个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终于在上届的一个女生身上找到了答案——她叫陈红。
她有一个母亲,却是一个不能给她正常母爱的弱智母亲。
她有一个家,却是一个不能简单地用“特困”来形容的家。
我是她的班主任,教她语文,在陈红的随笔本上,我看到过这样一段经历:那年她8岁,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妈妈又不见了。陈红跟着大人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找了整整一夜,衣服都让雨水浸透了,却还是没有发现妈妈的身影。直到两个星期之后才在城北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她。陈红在随笔里回忆着:“妈妈全身肮脏不堪,头发蓬乱,手上、脚上、身上好几处都破了,可妈妈却一无所知……为什么偏偏是我有这样的妈妈!”读到这里,我心里一颤,在随笔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妈妈再丑,女儿也不能嫌弃她,因为她是——妈妈。”后来,在“母亲节”的班会课上,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录像,那是北京阜成路中学石欣磊同学拍下的一位母亲剖宫产的全过程。当妈妈白皙的皮肤、腹膜、子宫壁依次被切开,当婴儿的一只小脚从殷红的鲜血里探出来,我看到陈红望着窗外,泪流满面。后来她还是用她喜欢的方式在随笔上向我倾诉:“周老师,虽然属于我的母爱不如别人的浓厚,但在妈妈平静下来的时候,妈妈的一个憨笑,妈妈的一次轻抚,都会让我的内心备感母爱的温暖。”读着这些字句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眼睛一点儿一点儿地湿了,我对自己说:陈红这个女孩儿,终究触摸到了人类情感中最本质的东西——良心,这是精神的源头,做人的底子啊。
在学校,我时常在陈红的脸上看到青春的阳光,但我还是从她的随笔中读出了无助、彷徨,甚至自卑。确实,她身边的同学大多拥有优越的生活、温馨的家庭,而她呢,爸爸是搬运工,妈妈又没有生活能力,这样的家庭状况会让她背负多重的心理压力呀!为了帮她走出自己的心结,我去家访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杭城最老的木结构房,10多个平方米,连扇窗户都没有,房间里黑暗潮湿,闷热不堪。
家中最像样的家具就是一张用木头简单拼接的四方桌,这张桌子既是全家的饭桌,也是陈红的书桌。那天,我破天荒第一次在家访时留下来吃饭。回到学校,我翻开她的随笔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在你的书桌上吃饭,我看到了一个坚韧的女孩在这张旧方桌上看书,看一本用‘精神’书写的无字之书。我相信,贫穷是暂时的,精神却可以创造永恒的财富。”
高中三年,每逢募捐,陈红总是不甘人后。我理解,这是一个青春少女的尊严。
为此,我总是先把她的钱收下,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还给她。她的那份,由我偷偷地替她捐了。今年暑假同学会,已经在山东大学读工商专业的陈红因为勤工俭学没有回来,却托班长转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正是三年中我替她捐款的钱,还有用我熟悉的字体写的一句话——“贫穷是暂时的,精神却可以创造永恒的财富!”
我想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素质?当学生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我经常问自己:作为今天的班主任,我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应该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应该是一个“精神的底子”——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一种美好的信念、一种精神的追求。
今天的教育界流行一句诗意的话:播种思想,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那么,播种精神,收获什么?收获的是一个成熟的和谐的人生!作为一名教师,我实践过,迷惘过,思考过,我深深感悟:我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今天满意,我执著追求的更是让我的学生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的明天,发自内心地说:“她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老师!”
以上是笔者原所在校青年教师的一则教育案例,案例令人感动,且引人深思。
它从一个侧面透视出“给孩子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这一学校教师群体名言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在实践中践诺教育理想,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不禁让人思索,究竟是何种力量,让师生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激动人心的生命感动和奇迹呢?笔者以为,那正是人所具备的精神力量的潜能,它蕴含在学校课程文化这一“看不见的规则”之中,潜在地影响师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因此,为了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真正谋求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学校有必要注重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并把优良的学校文化渗入师生心中,把它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努力去实现。
一、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文化的研究日益兴盛,人们也开始重视学校文化尤其是课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斯坦德(Geert Hofstede)和沙因(E.Shein)的定义,所谓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群体成员经过长时间发现、发明和发展的,用于应对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的符号意义系统。它是更深层的为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可以说,当前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证明,学校文化能够通过提升学校效能,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和责任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本文的教育案例中,“给孩子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的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正生动地体现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给孩子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的理念不仅承认学生是认知性的个体,还发现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存在,更强调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认为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由此,教育不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更要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整体的发展,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积极优质的学校文化,一方面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管理,通过建立学校组织共同的价值、行为准则,整合学校内部成员的行为、减少内耗,形成学校群体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帮助全体教师树立“给孩子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的集体名言和共同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践诺。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帮助学生群体不断生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责任心和自主意识,充当学生发展的重要隐性课程,乃至帮助他们获得“精神可以创造永恒的财富”的生命感悟。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而言,学校文化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和建立共同价值及发展目标的功能,引导着学校群体成员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和变化,树立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一种潜在的动力机制激发学校保持学习、开放、反省的优良作风和氛围,而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
二、校长是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军者
基于学校文化如此强大的功能,学校理应将课程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学校文化的建设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学校文化的自身特性决定了文化建设需要必须要经历不断的反思和创新,高品位的课程文化必须拥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建设者。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特性
首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具有深刻内涵的系统工程。通常我们狭义的讲学校文化建设,指的是关于学校核心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文化,但实际上,学校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实践文化在内的多层面的组成。它既需要通过文化形象、文化活动和相应的文化行为来体现,也需要通过管理和规范确立学校文化的作用机制,更需要从根本上确立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追求。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有外显的形式,也需要规范的机制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生成性和过程性。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和对学校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组织成员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不懈的研究和探索而创造的,并通过确立与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可以说,没有可以照搬和复制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必然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积淀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念,并贯穿于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始终。
再次,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动态性和变更性。这里所说的动态性和变更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学校文化一经建立其发生作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而是表明学校文化是需要不断在学校群体成员之中传递的。另外,学校文化本身也需要同学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步调相一致,不断的与时俱进。因此,学校文化一方面要接收来自学校内部创新所带来的变化,不断进行微调、走向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引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学校文化的建设;没有更新的学校文化最终将成为学校发展的阻碍力量。
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工作,而且是一项实践工程;学校文化建设由点及面,关注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更注重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累积和创新。并且,优质的学校文化建设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依靠学校组织的每一位成员的参与,而要促使学校成员自主参与文化创造活动,就必须将它们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团队,那么,毋庸置疑的,校长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这一共同体中至关重要的领军人物。
(二)校长的角色和职责
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他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策略、行为方式对学校文化的建设起着标志性的引导和统领作用。
首先,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军者,校长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引导,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管理学校,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从而发挥凝聚人心、管理学校和实践创新的功效,而非依靠单纯的行政式或权威式管理。
其次,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军者,校长还需要为学校发展确立共同的蓝图,并制定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一个没有发展目标的组织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科学的规划、培养机制、管理制度、协调机制、资源开发的学校文化也没有坚实的后盾;目标指引下的脚踏实地,才是学校文化得以孕育和成长的丰厚土壤,也是学校获得永续发展的推动力。
最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军者,校长还必须成为学校团队潜在能力的激发者,因为只有当学校群体成员认可自己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时,才可能自主地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积累创造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校长有必要引导、激励、鼓舞师生群体共同参与学校生活,增强认同感、责任感,为师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机会,从而真正激发组织成员参与建设学校文化的热情和智慧,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广泛的支持。
为了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领军作用,实现在方向上领航,在过程中协调,在资源上支持和在精神上激励。总体而言,校长有必要承担起两大职责——引领和调控。所谓引领,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文化的方向,标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价值追求;所谓调控,乃是一种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就是用灵活高效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手段,协调和监控学校的发展。下面,笔者就从本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出发,谈一谈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途径,究竟要如何的“引领”和“调控”。
三、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引领和调控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引领和调控。首先,我们确立了学校教师群体的名言——“为荣誉而工作”,以此为引领,反映学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其次,我们通过学校教师群体名言之——“理智地想,有效地教”加以调控,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策略行为。
(一)以“为荣誉而工作”为引领
学校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凝聚人心的教育思想的引导,一方面,需要把公正公平、民主、以人为本、互助合作的思想渗透到学校价值观中,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自主、平等的参与学校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的引领思想需要具有激励性,使师生强化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尽职尽责。
为此,我们提出了“为荣誉而工作”的口号,成为学校教师的集体名言。所谓荣誉,就是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成为“人师”作为学校教师的核心价值取向。为了赢得真正的“荣誉”,我们激励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即认识到从事教育事业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为国家的富强、为了使学生富有高尚的精神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将提高国民素质的价值和面向大众的价值统一到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我们激励教师不断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具备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精神,在工作中激发出富有爱心的、不知倦怠的持之以恒的力量;从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赢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