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8740600000058

第58章 部分人工建筑名称(9)

武陵林氏西河堂位于大田县武陵乡的桃溪村。该祠始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由武陵林氏开基始祖的第二十六世孙林千五、林千六兄弟修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行过一次修缮。该祠为古典庭院落式的祠堂,结构为重檐歇山式。正堂经柱粗大,直径达50厘米。正堂屋顶梁板双层设计,两层之间最高处相距两米多,使祠堂显得高大宽敞。檐柱垂柱头为灯笼式雕刻,斗拱梁架则为卷云式、花卉式。屋檐上部饰有泥塑彩绘各种神话与吉祥图案。左右书院对称,下堂门头保存完整。整座祠堂布局平稳,气势恢宏,是明清时期闽中木构建筑的精品。在革命战争年代,大田武陵林氏西河堂不仅是武陵林氏的祠堂,还是闽西北革命斗争活动的中心。1937年,大田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武陵小学建立后,西河祠就成为大田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地点。1939年冬,中共大田县委在武陵成立,县委机关就设在西河祠。1942年2月始,中共闽中工委、中共闽西北特委,都把西河祠用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多次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1991年,大田县人民政府把西河祠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县政府又拨专款对西河祠进行重修,列为全县德育基地,筹建革命展览馆。

黄氏万公祠堂又称“九龙庙”,原为安济庙,位于清流县洞口渡船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据传建于唐代,南宋庆元年间黄峭山第十六子黄福的第七世孙黄万携三子黄满从闽清县细村迁居清流县洞口水南坊后,见此地势平坦,山川秀丽雄伟,由黄满购买修建,寺祠合一,并购得寺庙周围部分山场、田产和屋基,收入作为祠堂日常管理费用。祠内中立九龙尊王、懿顺助国夫人金像,左立春申君黄歇等江夏黄氏先祖及黄万、黄满金像,右立山川社稷神位。1970年,因永安安砂水库建设,该祠堂被淹。1998年,由黄有清、黄贤发等人召集,黄万后裔捐资,在洞口白马山(九龙湖风景区湖滨)重建该祠。

黄氏江彪公祠堂又称“白云岩庙”,位于清流县九龙湖风景区,明嘉庆二十一年(1543)由龙地黄江彪向原庙主郑世裘购买,修建为龙地黄氏寺祠合一祠堂。该祠包括原庙基及上下左右约100至500米山场,洞口杨林庄一处屋基和一块菜园。祠内中祀原供奉的江、朱二位圣君金像,左祀黄氏洪兴、阳兴、江彪公金像,右祀住持僧道。明崇祯年间该祠堂曾遭火灾,次年由黄江彪后裔重建,并增建下廊棚楼;1966年“文革”期间再次遭毁;1980年,洞口、龙地、大岭黄氏后裔集资复修该祠上厅。

汤川吴氏宗祠位于尤溪汤川北山岩之东麓。该宗祠始建于南宋初,占地面积200多平米;祠内建有上堂、书院、横厢、天井、门楼,整体建筑雄伟壮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该宗祠被土匪焚毁,后重建。

双峰教忠堂建在永安贡川镇双峰上村,始建于北宋年间,清康熙皇帝钦赐御书“教忠堂”匾。2000年,该堂被载入《八闽祠堂大全》。

槐南江王祠位于永安槐南乡皇历村,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和崇祯五年(1632)两次重修,清顺治七年(1650)遭兵毁,清道光十年(1830)重建。2000年,江王祠重修,后被载入《八闽祠堂大全》。

泰宁城关李氏宗祠位于泰宁县城东沿书第东侧,始建于清中叶。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祠改建为县兵役局,先后为武装部、文工队、邮电局等单位使用过。2000年初,由金湖管委会等单位筹资70余万元,按照清代祠堂风格将李氏宗祠修葺一新;同年,该祠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该祠与相邻的“世德堂”一起纳入“尚书第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宁城关李氏宗祠占地面积770多平方米,面阔15米,进深50多米,为封火墙护卫的木架建筑;由门厅(戏台)、回廊、天井、祭拜亭、中厅、后厅及辅房等。该祠为单幢四进建筑,一进为门厅、回廊,二进为祭拜亭和中厅,三进为天井和后厅,四进为辅房,中轴线两边布局对称。

宁化城关罗氏家庙即“豫章书院”,原址在宁化城内翠华山南冬茅窠(今宁化一中),始建成于后唐同光年间,为纪念罗姓鼻祖罗珠和宁化开县始祖罗令纪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该祠迁建成于城关小溪边,并为“豫章书院”。该祠历经沧桑变故,先后有过7次整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原江西崇仁训导、教谕罗登标致仕返乡,以罗氏宗祠办“豫章书院”,开馆讲学,故罗氏宗祠又称“豫章书院”。“文化大革命”时期,该祠遭人为毁坏,已是颓垣断墙,梁倾柱斜,破损不堪。1984年,宁化城关罗氏子孙遂发动闽赣两省邻近的清流、建宁、郡武、石城、宁都、瑞金、于都、兴国等县所有罗令纪后裔共同筹资修建,作为开县祖罗令纪的纪念堂。该工程于1986年底竣工,仍保留原有古貌,挂牌为“豫章书院”。祠宇坐北朝南,为硬山式式砖木结构,面积600多平方米。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轴线上至北而南依次为正堂、天井(厢房)、山门牌楼、前埕和围墙,明间、次间为厅,故厅前廊处立两根檐柱,使大厅显得宽敞明亮。正厅中央设神龛,供祀开县始祖罗令纪和历代罗氏祖宗神位。额悬一方“敦睦堂”巨匾。厅前设一长方形天井,两边为回廊式厢房。牌楼山门装饰讲究,整个牌楼呈八字形。门柱刻有楹联:“开县封功显赫英名昭万世,拓疆辟土辉煌传伟绩著千秋”。2001年,该祠与罗令纪古坟同时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罗从彦贤祠位于沙县城关,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据明永乐元年(1403)知沙县事倪峻撰《豫章先生祠堂记》说:“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古剑州人,后居沙阳……宋淳祐七年(1247)诏赐谥曰:‘文质’……元至正辛已年(1341),五世孙天泽请建祠堂许之。卜地于邑,洞天岩西麓立祠以奉先生之祀……元季兵戈扰攘,居民流漓,栋宇变为瓦砾。”后有刘文仲、邓宗文来佐是邑,各捐俸资,又劝僚属及邑之儒士鸠金数千缗,经洪武丁丑(1397),落成于戊寅(1398)。该祠于1986年8月又一次重修。

罗兜祠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龙吴村光坑。该祠始建于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45)。唐光启三年(887),王审知率军入闽,经长汀、漳州、南安等地一路征讨至尤溪四十一都(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龙吴村光坑。王母徐氏夫人,因长期随军奔波,劳累过度而不幸病逝,就地安葬于龙吴村光坑的青坑垅,并留下一批亲信和士兵守陵,这才有了永安历史上最早的王姓。永隆五年(943),王审知的第四子王延政在建州(今福建建瓯市)称帝,国号殷,年号为天德。天德三年又改国号为闽。同年八月,南唐灭闽,王延政携子王继昌回到永安青水的光坑居住,并在此建一座祠堂,取地名“罗兜”为祠名,以祭祀王氏祖先。罗兜祠坐北朝南,由主厅、厢房、护厝楼、泮月池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20世纪30年代,该祠被尤溪卢兴邦军队一把火烧毁。1981年,青水龙吴王氏子孙集资在原址上重建。

大王坊王氏家庙又名世德堂,位于宁化县淮土乡大王村(原大王坊村)。该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遭火灾焚毁,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该祠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家庙由正堂、天井、回廊式厢房、华表山门、大埕、围墙等组成。家庙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次间为厅,梢间为寮房。明间正厅设一神龛,奉祭一世祖王玄郎至七世祖王政卿的牌位。额枋悬一“世德堂”匾。前廊装饰华丽,上为卷棚顶,檐枋和穿插枋上悬有30多方牌匾,主要有“岁进士”、“文元”、“父子兄弟贡举”以及现代的“法学士”、“博士”等。廊前为天井,两旁为敞开式回廊。山门牌楼呈内八字形。屋脊两头塑有龙吻,中部塑有花蓝式造型。四条戗脊上各置五只站兽,显得气派而威严。

桃源郑氏荥阳祠又称“十八户祠”,位于大田县桃源镇梅里洋。该祠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清康熙十七年(1678)进行过修缮,民国37年(1948)再度修葺。据桃源《郑氏族谱》载,荥阳祠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由郑章为首,联络郑氏宗亲18户共同修建的,故又名“十八户”祠,并尊远祖郑冲为十八户远始祖,立郑成为始祖。该祠面积610平方米,其造型俗称梅花落地形,木瓦结构,四栏拱井。

青水三房郑氏宗祠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枫林(今三房)村。该祠始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由郑章后裔郑金紫在三房纱帽山脚建“郑氏宗祠”,并尊郑章为三房郑氏开基始祖。该祠堂由正房、左右小厅、大门护厝楼等组成,占地300多平方米。祠堂内直立四根大柱,大厅上有各种形状木雕刻花朵顶柱等,并悬挂各种牌匾。祠内大厅悬挂郑章在朝为官时头戴纱帽,身着官服,手执朝笏的画像。该画像高1.8米,宽1.2米。因该祠建筑属官家风格,而且年代久远,已载入《八闽祠堂大全》。该祠收藏有福建省文化厅赠送的“三房郑氏宗祠”牌匾一块。

刘琼将军祠五代时期,将乐刘琼墓旁建有将军祠(刘琼墓位于将乐县城五马山第三峰的山腰),县内各姓氏尊刘其为“忠臣”给予祭祀。宋大观三年(1109),该祠改为威宁祠,明成化年间又改名忠臣祠,明弘治至隆庆年间(1488~1572),将乐县城北门、水南四班巷、将溪村岩磜上先后建祭祀刘琼的将军庙。

淮土刘氏家庙原址在宁化县淮土乡三峰寨祠堂窠里,始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清咸丰七年(1857)遭太平军所焚,清同治九年(1870)迁于淮阳村南大街重建。该祠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由门楼、前殿、正殿、辅房等组成。民国20年(1931)11月上旬,中共福建省委委员、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在刘氏家庙主持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在此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以及中共宁化县委。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祠被征用作为粮站,设粮库。1982年粮站迁移后,该祠归还淮阳村刘氏。1985年,淮阳村刘氏子孙集资整修家庙,重修牌楼。该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祠分上、下厅及两侧回廊,建有歇山顶牌楼,左右设有厢房。宗祠左边设有伙房和二层楼房。祠堂外围筑有围墙。围墙左右开有进出边门。大门前竖有二根盘龙石桅杆。现该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客坊刘氏大宗祠位于建宁客坊里堡墨田。该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明崇祯年间,刘冀裔孙刘伸任福建布政司。他前至墨田谒祖,于是集全族“恢大庙制、雕镂彩绘,备极华焕,由寝堂而中厅而两庑以及外扉”,“奕奕然悉具大观”。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该祠有过3次大的修葺,1949年被焚毁。1994年,墨田刘氏族人集资10万元,按民国时期的“刘氏大宗祠”原样修建。新修的大宗祠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成有牌楼。牌楼正面悬挂着“刘氏大宗祠”、“奉直大夫”两块大匾额。左偏门上方悬有两块“进士”匾,右偏门上方为“进士”、“解元”匾。穿过牌楼,中厅正面中央高悬“百代崇瞻”、“理学名儒”两块大匾。两旁是“百岁”、“登科”、“吏部主政”、“瀚林”四块匾额依次对称排列。左右侧壁上书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大厅中央的两根大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溯一脉源流自陶唐出自西汉大自宋室南渡来宗祖龙兴风云万里,分三支鼎立籍墨田伯籍后塘仲籍筠溪古竺季子孙虎变文物千秋”。后厅为寝堂神龛,神龛正中央供奉乔、穆、椿、潞、英、滔、冀七代大祖牌位。神龛左右厅柱上又鹿刻一幅对联:“今日俨然看凤翙,当年真是逆龙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