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8740600000057

第57章 部分人工建筑名称(8)

曹源土堡位于三元区莘口镇曹源村,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土堡建在缓坡地段,共有厢房5间,大小房屋50余间。房屋随地势层层抬高,并呈椭园形排列,由黄土及鹅卵石砌成的4米高的厚土墙坚固异常。墙上留有斜插竹筒、观察台、观察窗等。大门以厚木制成,内设仓库、水井等物,可容纳300人居住和御敌。整座土堡围墙依缓坡地势而建,外部轮廓鲜明,颇为壮观。

聚奎堡又名聚奎堂,位于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因当地清代曾出现过十名贡生而得名。该堡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复修,道光癸丑之变(即太平天国运动)始筑围墙为堡,占地面积6552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坐西朝东,为城堡式古建筑。聚奎堡有大小房间200余间、水井5个、藏物窑2个、射击孔60个、瞭望台3个、瞭望窗80个,是当时陈氏乡绅为抵御土匪入侵而修建的集军事防卫和住宅生活于一体的古建筑。2000年,尤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墈厚土堡位于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清咸丰八年(1858)始建,初名靖平庙,三面临崖,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墈厚土堡坐南朝北,平面依地形而呈不规则长条形,占地面积874.22平方米。堡内由东南角碉楼、前部庭院及后部祖师殿组成。附属文物有清咸丰辛酉年铁磬、同治十年铁钟等。2009年11月,墈厚土堡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宗祠家庙

垂裕祠位于三元区城东乡荆东村。据《沙县志》载:“宋嘉定七年(1214),邓氏后裔邓宗仁为纪念先祖邓克谐修建垂裕祠,凿安抚池,可划舟游玩。”明正统十四年(1449)邓茂七起义失败后,凡与邓氏家族有关的事物都受到牵连,该祠也因此被毁。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邓氏后裔重建垂裕祠;此后,历代均有修葺。该祠系悬山式、抬梁木结构,占地面积90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八间,由泮池、空坪、牌楼、天井、前后堂、后厢房组成。祠中两侧天井各放石羊一只、石虎一只,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均为宋代遗物。1986年,垂裕祠进行全面修缮。1991年,垂裕祠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马氏宗祠位于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明万历七年(1579)建,为合院式宫祠建筑,素朴端庄,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由山门、堂前大坪、正堂等组成,面积910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悬山顶、两面坡。2009年11月南山马氏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里田罗氏家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成,坐西北朝东南。家庙前坪广,门楼高大,由上、下二厅组成,占地面积399.64平方米。家庙内贴有历代家族子弟捷报。1929年11月,红军第四军军长罗炳辉曾率部进驻罗氏家庙。2009年11月,里田罗氏家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州巫公庄屋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农科村,为祭奠巫氏先祖巫罗俊所建,原在宁化县,后随巫罗俊墓迁到嵩溪,现存建筑建于清雍正年间,之后从未修缮。青州巫公庄屋由围墙、大门、门厅、天井、正堂及护厝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2009年1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客家公祠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的土楼山上,是世界首座客家人的总家庙,1992年春动工,1995年11月28日世界客属祭祖大典之时落成。“客家公祠”四个大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书。公祠整体设计面积10000多平方米,主体工程3000平方米,为宫殿式仿古建筑,有前、中、后三大厅及宽阔的回廊。中厅为神祖大殿,供奉有154姓祖宗牌位的神坛。坛前是可供300人同时拜祖的大厅,拟建的后厅文博阁为珍藏各族族谱、家谱、文物等方面资料供查阅之地。公祠正门前是一条笔直的500米长拜谒先祖的“客家之路”,以及碑亭、牌坊、接待厅、陈列厅、停车场及其拟建中的碑林、陵园、民俗馆、公园等配套设施。客家公祠是国内外客家子民心目中的朝圣地,每年公历10月16日为国内外子民的公祭日。

陈塘修齐堂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又名“上新屋”,清咸丰五年(1855)建成,坐东北朝西南,由泮月池、前大埕、门楼、门厅、正厅、后花台及左右各双排横屋组成。门楼重檐硬山顶,石质门额上刻“爽挹西门”;大门正中立圆形透雕脊兽造型,门口设抱厦;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九柱。2009年11月陈塘修齐堂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壁张氏家庙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又称上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大埕、池塘、石旗杆、门楼、门厅、正堂等组成。大门八字开,重檐歇山顶;正堂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柱。2009年11月,石壁张氏家庙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瑀公庙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东山村,又名萧公庙,始建于唐末,是东山萧氏为祭奠先祖初唐名臣萧瑀所建;历代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瑀公庙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由庙前大坪、门楼、正殿等组成,占地约150平方米。庙内雕梁画栋,饰有细木花式如意斗拱、风头假昂及螺旋藻井等。庙门口有2尊石兽。庙门柱上刻有唐萧瑀诗一首:“莺啭歌喉春尽长,高迁乔木占风光;朝来飞入花深入,露滴金衣点点香。”萧瑀,字时文,官拜左仆射。贞观初年,萧瑀任御史大夫、拜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宰相职位)。贞观二年(628),萧瑀被追封太子少保。2009年11月,瑀公庙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原堂位于大田县广平镇广平村,清咸丰元年(1851)始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深原堂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由前后二堂、两侧各二直横屋及前部池塘、后部围垅等组成,总占地面积达3582平方米。建筑内外装饰类型丰富,木雕、石雕、灰塑、彩画技艺高超。2009年11月,深原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埔祠位于大田县上京镇桂坑村,北宋熙宁三年(1070)始建,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雍正九年(1731)、道光十九年(1839)、民国20年(1931)数次修缮。该祠由前书院、祠前大空坪、门庭、半弧形围墙、墙内空坪、南北厢房、檐廊、正堂等组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该祠建筑风格为古时府衙式,俗称“萧祖衙”,二进六扇,楹联雕柱,彩绘垣墙,飞檐斗拱,堪称壮观之古迹。大门的两副对联更显示出祠堂的悠久历史,中对是“兰陵继起称大姓,林埔肇开第一祠”,旁对是“本固支分由一本,源长派远实同源”。2008年10月,该祠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台湾地区领导人萧万长先生为大田县萧氏林埔祠的题词:“萧氏林埔大宗祠”。2009年11月,该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魁城连氏祖屋位于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又名龙井祠,系魁城连氏总祠,宋宝祐二年(1254)始建,清嘉庆四年(1799)重修。建筑物分前后两堂,木结构,由前院、踏跺、前堂、天井、后堂组成。祠内有井三眼。龙井祠之旁的书院、祖屋隆兴堂等,仍然完整保留清代建筑风貌。2009年11月,魁城连氏祖屋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贡川陈氏大宗祠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南郊巫峡头,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由漳郡进士陈九叙、泉郡进士陈用宾等倡议主持兴建。陈九叙作大宗祠记,曰其堂为“追远堂”,意为“慎终追远”。祠堂有门楼一座,题其门曰“科第重光”;华表一座,由举人陈三经立题门华表曰“世承天宠”。该堂主建筑两座分为门厅、正厅。正厅中有神龛,奉祀“唐中丞陈雍历代祖神主”,左右神龛为“有德、有言、有功”,并捐田入祠者配飨。该祠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乾隆十八年(1753)、嘉庆十七年(1812)、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重修。现今,贡川陈氏大宗祠由门楼、华表、大坪、门厅、正厅、天井、回廊及左右厢房等建筑组成,占地约3900平方米。门楼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柱上有“南闽理学无双仕,北宋忠贞第一家”、“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等楹联。门楼前一双大狮子,系光绪十六年雕刻。华表是清代原物,上面镌刻“世承天宠”四字。门厅木建筑阔七间,进深五间;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架抬梁式。正厅墙壁上有4幅画,分别记述有关陈氏家族的重大画件:“恩命叠颁”、“了斋著书”、“丰湖筑堤”、“高宗召对”。柱上镌有楹联,其中“星聚璧奎常焕彩,花联棣萼每天辉”,传说为宋代皇帝题写。另一楹联“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为理学大师杨时所题。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时,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陈仪前往贡川陈氏大宗祠晋谒,题赠“群英”匾额一块;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闽浙监察使陈肇英也题赠“积厚流芳”匾额一块。20世纪60年代,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委托其侄儿前往贡川祭祖,题赠“敦宗爱国”匾额一块。贡川陈氏大宗祠是目前永安市诸家祠堂占地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宗祠。2000年,贡川陈氏大宗祠被永安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载入《八闽祠堂大全》。

吴山陈氏宗祠又名时思堂,位于大田县吴山村中心的小山坡上,占地约3000平方米。该祠始建于南宋末年,原是一座雕梁画栋,飞椽翘脊,气势宏伟的古代建筑。明嘉靖四十年(1561),该祠毁于兵寇。明万历八年(1580)吴山陈氏族人依基重建上堂四扇。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冬,吴山陈氏族人合族重修。光绪十七年(1891),德化平埔同宗陈拱为反抗本县官司吏互相勾结把持盐局坑害百姓而奋起造反。清政府对农民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吴山陈氏亦受牵连,陈氏宗祠与周围民房一起被焚毁。清末,吴山陈氏族人又重建时思堂。该祠为歇山式木质结构建筑。1997年,吴山陈氏族人又捐资将祖祠修缮一新。

儒林张氏宗祠位于尤溪县城关镇后山路21号,为城关张姓始祖张秉义的肇基之地。该祠始建于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间。明代和清乾隆年间,该祠均有修葺,现存基础为南宋初之物(有遗留覆盆石柱础为证),主体建筑结构大部为明代中期之物,建筑柱础则为清初之物,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张氏宗祠建筑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坐北朝南,壬兼子,方向348°。七架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轴线上由花台、正堂、厢房(即书院)、山门、大埕和前侧孟仲季众房、右侧中和房共置坪等所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2.6平方米。正堂中置一神龛,龛内悬挂“始祖秉义公彩绘像”,前置“福”字香炉。龛前放置一张祭桌,桌立双耳鼎式炉,铭文曰:“张氏宗祠”。神龛上方悬两方黄色圣旨牌,复上悬“辅国重臣”匾。正屏一幅对联:“辅国有功判院开封传佳话,齐家以德名垂青史继箕裘”。后厅边门上方为双列弧形木雕,下为月造梁。左右壁上分别立有“举人”、“武举”匾。正栋柱上有一筒联:“本自轩辕创制弓矢平定蚩尤国享清河郡,根由帝胄出将入相辅弼社稷族赐儒林名”。大厅侧扇下枋宽大,上枋架设鹰爪柱(俗称“五爪龙”),边有雕饰香草龙与之连接,每只龙雕由双斗拱撑托,主要起到支撑大梁的作用。前廊月造梁上雕有香草龙,梁为缠枝木雕为替,屋檐由三列斗拱撑托。宗祠内还保留着宋代柱础覆盆石和方斗形础。大厅廊柱边各设一巨型石鼓,重达300多斤。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空军司令员(沙县)张廷发为该祠题匾:“人杰地灵”。福建省副省长张家坤亲笔为宗祠题写的“尤溪后山张氏宗祠”鎏金牌匾。

张宣诚公祠又名张氏家庙,位于宁化石壁村枫树下黄家衕(今石壁上市),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该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祠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坐西朝东,虎形,门前有两口池塘被喻为“虎眼”。祠堂由正堂、天井、回廊、牍楼、大埕、围墙组成。正堂设神龛,奉一世祖张宣诚、二世祖张玄郎、三世祖张九秀的牌位,左右两侧再按昭穆行次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神龛上面高悬“敦本堂”的横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