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近乎“神话”的故事,最常见的就是对某些教育原则的“极度追捧”。仿佛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只要遵循这些教育原则就可以立刻解决、彻底解决;无论多么低的起点,只要遵循这些教育原则就可以飞速进步、无往不胜。以至于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满天飞(据说好些年前统计就已经有六百多个流派了),个个都宣称自己能包治百病,快出人才。
我真的很希望这些“××教育”说的都是事实,但是几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坚信:教育是最复杂的事业,除了“因材施教”等几个屈指可数的教育真理外,几乎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任何教育原则的有效,都是有条件的。至于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难以完全把握。因此,如果一个人以为了解了真理和原则,就真正掌握了教育,那才是真正的不懂教育。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对这些遍地开花的“××教育”的幽默评价——自有教育史以来,教育的流派恐怕加起来也没这么多。我认为,在教育工作中,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贯彻辩证法的精神,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舍此之外,恐怕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
在鼓励与惩罚之间
教育学生,当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激励表扬为主。那种动不动就贬斥、责难、讥讽学生的教师,绝对不是合格的教师,至于体罚和“精神折磨”,则已经属于违法行为,必须严格禁止。这样的认识,是八中初中部办学的底线原则之一。
心理学上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南风效应”:“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使劲刮,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和,使行人感觉到温暖如春,于是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赢了北风,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正如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容易满足学生被尊重、被肯定的需求,进而可以促使其行为的持续改善,获得好的发展。
八中初中部曾有一位叫李霁娆的学生。似乎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都是快乐的笑容,而且这种微笑很有感染力,让人也忍不住回以一个微笑。但是她的学习基础并不好,她的老师包栗在帮助其学习的同时,发现她需要的除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提升。包老师回忆这名学生的成长历程时这样写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每个人都喜欢听肯定的话语,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人燃起奋斗的热情。看过她的美术作品和物理实验过程,我知道她有着不错的动手能力;听她的言谈,我发现她很有想象力、善解人意。我在这些方面采取“放大式”的鼓励:“我很欣赏你的回答。”“太棒了!”“你怎么这么可爱?!”我毫不吝啬地用这些语言评价她每一次的优秀表现。
一次答疑时,我刚刚给她讲解了一道计算题,恰巧另一位同学来问同一道题目。我顺势把题目交给她:“能不能当一回我的助教,帮我解答这道题目呢?”她很惊讶:“我?!”我肯定地点点头,用鼓励和信任的目光看着她。她开始讲解,为了不给她造成压力,我开始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没有一直关注她们。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一声感慨:“噢,原来是这样啊!”回过头,我看到一张恍然大悟的脸和一张自豪的笑脸。我冲她竖起了大拇指。慢慢地,她成了物理办公室的常客,来问问题,来帮忙当“小助教”,来聊天。
频繁的测验是初三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付出了努力,自然会期望收获,但是有时候收获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地显现。因此,求好心切的学生往往容易在看不到进步的时候,选择放弃。所以每次当她看到自己的成绩,脸上滑过失望的表情时,我就会鼓励她:“红军长征不是几天走完的。你的辫子也不是一天留起来的吧。”“这次实验题才扣了两分。下次争取只扣一分,最好不扣分。”当我们谈起中考时,我脑子里想的是“考重点有些危险”,但想了想,我说:“再努力一把,有很大机会考上重点。”有效的鼓励是需要语言艺术的。
终于,这名学生的成绩逐渐进入了优秀的行列。有一天,她对我说:“老师,我想当老师。一名物理老师。”我很惊讶:“真的吗?好啊,欢迎你加入。”毕业前,她又一次肯定地对我说:“我要当物理老师。”我感觉到她的认真,心里暖暖的:“好啊,我在这里等着你回来,坐在我的对面桌,好不好?”这一刻,我品尝着那么深刻的快乐,感受着身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毫无疑问,包老师的鼓励、肯定就是帮助这名学生成长的“南风”。教师应当用“赏识”的眼光看这些孩子们,发现学生的需要,肯定他们的发光点,并且引导他们将这些发光点迁移到学习等其他方面。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些年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在现实中被运用得有点极端。比如有的所谓教育专家全盘否定教育中批评、惩罚的作用,片面强调“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搞得中小学教师管理学生时谨小慎微,举步维艰;也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心浮气躁、脆弱不堪。前不久,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所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对于这一《规定》,我当然是赞成、拥护的,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任课教师呢?教师批评、适度惩罚学生的权利,是需要最高教育管理机关“赋予”的,还是本来就属于教师的呢?夸美纽斯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无可争议的原则之一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受到惩戒”[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马卡连柯也说:“我个人相信,惩罚并不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但我相信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苏联]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这些话又该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批评、惩罚(不包括体罚和过度惩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苏联]马卡连柯:《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问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科学、合理、适度的批评与惩罚不仅不是对学生的不尊重,相反,它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对学生未来的一种高度关注。就像小原国芳所说的:“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日]小原国芳:《全人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我们当然应该反对过分的批评、惩罚。例如,放学后让学生留校或是游戏时间将学生留在教室;将学生赶出教室;当众羞辱、挖苦、责骂;违反纪律罚抄罚写、罚跑;等等。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化地否定教师的惩戒权,将惩罚视为一种“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行为。因为,“简单借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在理论上断然否决教师惩戒权力的存在,只能是自欺欺人,根本解决不了现存教育惩戒随意使用的问题”王辉:《中小学教师惩戒权》,载《中国教师》,2006(9)。
还有一些人,认为教师如果批评、惩罚学生了,就是违背了师德。对这样的认识,我想引用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一段话来表述我的观点:“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的行为,则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罚’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那么,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从专业伦理的角度看,无条件地回避惩戒权的使用,不仅不会更道德”,相反倒可能是一种有违师德的教育渎职行为。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2)。
杨华老师在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中写到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前几天,我班有两个小伙子打架了。本是一个和另一个闹着玩,但是另一个不识逗,急了,于是两个人动起手来,不仅是对打,还将对方的学习用具、外衣扔进了水盆。等我接到报告进班处理此事时,看见一个哭丧着脸坐在位子上,另一个在教室后墙角蹲在地上抹眼泪,任凭我怎么叫也不答应。
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分别向他们询问事情过程,以便了解这两个孩子面对同一问题是否客观、是否避重就轻或推卸责任。
第二步,让他们各自找出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做得不当的地方,这个环节可以帮他们冷静情绪,明确自己的错误,从而减少对对方的敌意。
第三步,批评他们,因为有了前两步的铺垫,这时我的批评比较严厉,但他们心悦诚服。
第四步,我问他们是否用将此事告知家长。其实我心里认为这就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摩擦,也没打伤,孩子们又都诚恳认错,根本不必通知家长。但我还是问:你们觉得这事你们自己能改正,以后不再犯,还是得告诉家长,由他们再教育你们?一个孩子说不用告诉家长,自己能改;我说好,我相信你。另一个说告不告诉都行,我说我不想告,我相信你能自己改。
第五步,问他们觉得自己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才能弥补过失。我是分别和这两个孩子谈的,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认识非常一致:第一,向对方道歉;第二,事情是在班里发生的,所以在全班做检查;第三,扣行为分20分。
教育进行到此时,孩子们对错误的认识和自愿接受惩罚的态度使我不但不生他们的气,反倒是被他们的诚恳感动了,批评和惩罚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吗?于是我说:“犯了错就该勇于承认,这很好,但是这20分扣完,你们剩多少分了?”两个人都回答是四十几分。我说:“分是一定要扣的,犯错了就得受惩罚,这没商量,但行为分不及格多丢人啊!这样吧,从现在开始,你们为同学、为集体每做一件好事就加一分,每天放学你们自己上纪律委员那里报加分,报多少就是多少,不用任何人证明,但要记住加够20分就停止。”
第二天,我又借他们做检讨的机会将他们为此事接受的三项惩罚向全班宣布,孩子们听后的表情似乎在说“架可不是好打的,代价太大了”;然后我又将给他们机会加分的想法征求全班意见,大家会心地微笑,我开玩笑似的说:“各位组长、课代表可要大方点呀,这两个同学想帮你们收本儿、发本儿时可别护着本儿不让他们帮啊!”全班大笑,当时我觉得,一个错误就这么在两个孩子的诚意加三十七个孩子的宽容再加一个老师的爱心中被纠正、被化解了,在这间教室里,还有什么比欢笑着接受批评和惩罚更让人感动的呢?
我觉得,杨华老师很好地运用了批评与惩罚。
第一,她坚持了批评、惩罚要以个体对错误行为的自我认识为基础的原则,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才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学生才会有改错的诚意,才会口服心服,才会真正达到惩罚的教育目的。
第二,她将惩罚与正向的行为指导巧妙结合,给了学生改正的机会。惩罚本身不能根除不良行为,只能暂时抑制它,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知道该如何行为,并且还要对他们的好的改变给予表扬,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观念,不良行为才可能彻底消除。
看到这样的教育案例,有谁能说我们的教育已经不需要批评与惩罚了呢?
八中初中部的林志红老师说得好:“不记得是谁,曾经这样告诉我:你当班主任,不要严厉批评学生,现在的孩子,说不好就从楼上跳下去了!对这一观点我一直不敢苟同。如果一个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就跳楼,对这件事,不考察孩子性格的缺陷,不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压倒墙的最后一颗稻草’上,这是多么缺乏科学性!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需要促膝谈心,需要循循善诱,需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也需要暴风骤雨似的批评甚至训斥,这是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我个人认为更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一种办法。”
志存高远与合理期待
八中初中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非常优秀的,因此,无论教师、家长,还是他们自己,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在教育当中,我们也一直要求学生“早日志、立大志、立长志”。这一点本没有问题,志存高远,对自己要求高总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拿捏不好其中的“度”,教育的效果就有可能大相径庭。
林志红老师教过一个叫刘艳雯的学生,林老师至今还记得她的神情:“上课时,她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直注视着你,听课特别专注;做作业时,她每次都用红笔批注自己的问题。她成绩很突出,为人也谦和、大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她的妈妈在八年前得了严重的血液病,她在小学就自己照顾自己,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学生,无怪乎林老师对她有着很高的期待,经常表扬她,希望她能够继续进步。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偏离了林老师的预期。
初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到了,她在语文考试时发挥失常。在这样“人才济济”的班级,她的总分排名自然很靠后(我记得是三十几名)。
我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没想到,有一天中午,她到办公室找我,忧心忡忡地说:“老师,我没考好!我妈妈让我别钻牛角尖,这次考试,我又钻牛角尖了!”那时,我正在给一位同学讲题,对她的话,我根本没当回事:“没事,一次考试有什么要紧?”三言两语把她打发走了。
第二天,她又找到我:“老师,我不想当学习委员了,我觉得我不配!”眼里满是泪水,我的心一沉,但我还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她:“你再考虑考虑!”
从那时起,我开始悄悄关注她,她的情绪好像总也调整不过来,一双眼睛里总是充满无助和不自信,怎么帮她?我问自己,我很着急,总不能让她从此一蹶不振呀!那几天,她无助的眼神好像总在我眼前晃动,焦急的我一直在问自己:怎么办?凭我贫乏的语言安慰她、鼓励她,能起作用吗?这时,语文李老师告诉我,她上课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必须赶紧想办法!
最后,林老师利用班会课,借助同学们的力量解决了刘艳雯的心理问题。但是这次“意外”引起了林老师的思考。她意识到,教师不能对学生期待过高,表扬过度。在期中考试前,她对刘艳雯表扬次数过多,对她的期待过高,对考试有可能出现的偶然情况未让学生做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学生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
后来,林老师表扬学生时特别注意把握分寸,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数学成绩终于有了起色,林老师在全班热情地表扬她,表扬她的学习精神,但也告诉同学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她的成绩还可能有起伏,还可能会失败,这些都是正常的!”下课后,这位同学就告诉林老师,正是这句话,让她缓解了不少压力。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少是恰如其分的,也有不少是偏离实际的。可以说,在偏离实际的期待中,有90%以上都是期待过高。过高的期待,往往表现在对孩子的评价失当,进而又会引起孩子心理的失衡,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对此,语文组张四宝老师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用心比聪明更重要》的文章,她在文中写道:
常常听到大人夸孩子:“这孩子真聪明。”被夸者高兴,家长也容光焕发。这句话的好处,是让孩子从心理上建立起足够的信心,给他以前进的激励。殊不知,这句话也常常会给尚未成熟的孩子埋下隐患。
孩子年龄尚小,多数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我能行”的教育理念下,多数孩子过于自信,在评价中往往高估自己。如果再加上“你真聪明”推波助澜,会使孩子误认为:聪明的我可以不用太花力气就能成功。长期下来,孩子脑子里就会积淀一种错误的认识:什么事只要凭借“聪明”就可以成功。但最终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走向反面。失败的原因恰恰是被别人及自我的评价所误导,而失掉了用心和努力。我们在教育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很聪明的学生,往往最终没有做到最好。这很值得教育者深思:是谁贻误了学生最好的发展?我认为,日常那些潜移默化的不切实际的评价,可能毁掉一个人的健康发展,甚至埋没一个未来的人才。
张老师曾经对两个智商大致相等的人做过这样的尝试:对其中一个人——甲,经常做这样的评价:你做事很用心。“用心”成就了你的成功。相反对第二个人——乙,经常做这样的评价:你很聪明,你的天赋很好。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她发现被常常表扬“用心”的甲,各方面都很成功,并养成了做事认真,事事用心的好习惯。而常常被表扬聪明的乙做事比较浮躁,欠踏实,各方面的发展远不如甲。随后,张老师调整了对乙的评价,不夸赞聪明,夸赞乙用心。经过一段时间后,乙追上了甲。几轮实验下来,结果都是一样的。看起来,切合实际、扎实可靠的期待,对学生的成长是最有好处的。
关于教师怎样既让学生“仰望天空”,又让学生“脚踏实地”,我曾经读到江苏省苏州中学高波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非常精彩,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教授甚至将它作为送给毕业生的寄语。我将此文引在这里,既作为一种分享,也算是对八中初中部老师的一点希望吧。
让双脚落在地上高波:《让双脚落在地上》,载《内蒙古教育》,2009(19)。
偶然翻阅入学新生的“未来展望”,不禁被他们的雄心壮志深深吸引,他们憧憬着自己能够成为商界巨子、政界精英、学界翘楚,以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我心中暗自高兴,却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丝忧虑。
几十份“展望”中,我看到了“志存高远”的自信,却很少看到“脚踏实地”的态度;我看到了对成功者的仰慕,却很少看到对“如何成功”的思考。一些不易“出彩”而又为社会必需的平常职业,更是完全不在学生们的视野之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更增加了我的忧思,这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显示,在四个国家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凡,最不希望过普通的生活,而在其他三国,尤其在日本,高中学生们非常愿意以后成为一名平凡的公民。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孩子们:在一个社会中,成功人士、精英人物终归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仍然是平凡普通的。你们可以有做成功者的志向,却不能因此对平凡生活和平常职业表示出漠视甚至不屑。
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孩子们:“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许许多多的成功者,也是从平凡中起步,从平常中涌现的,只不过他们比一般人更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常中创造非常。在他们不平常的经历背后,往往正拥有一颗平常心。
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孩子们:平凡的生活一样有着快乐与幸福,平常的工作一样能得到人们的赞美与尊敬。在很多情况下,生活的美好与事业的成功,关键不在于它们是不是“不同凡响”,而在于你是否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工作。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能不能在教育学生“追比贤者”的同时,提醒他们更好地关注、关心身边的普通人?能不能在鼓励他们“立大志”的同时,引导他们更真切地体验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能不能在给予每个孩子肯定、赞扬,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同时,暗示他们自身素质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作为教师,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当然值得高兴,不过,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开掘孩子的潜能,并不等于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超凡脱俗”甚至“超凡入圣”。教育的成功,在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许这“最好的自己”仍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一个,但教师也完全可以因此而感到自豪。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抬头仰望天空的同时,别忘了让双脚牢牢地落在地上。
大处着眼与关注细节
我见过有很多孩子“烦”自己的老师,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孩子的问题,但也与教师的管理方式、教育方式有关,主要的问题就是过于琐碎,缺乏宽容。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行为方式上也比较早地形成了或试图形成自己的风格。对此,教师应该认真观察,把握底线,适度调控,而不能以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认识程度为标准,强行要求学生在每个细节上都向自己的标准靠拢,更不能对学生处处“看不惯”,事事“找麻烦”。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引导,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引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不是喋喋不休,事事都管。
另外,教师要宽容学生。当今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很多事情并不像过去那样黑白分明,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必须有宽容之心,认真分析,谨慎作为。同时,由于中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阶段,有一些毛病、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对学生的毛病,应仔细分析,帮助改进;对学生的错误,在处理方面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冷静应对。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短时期地“压住”问题。
有着丰富班主任经验的王瑶老师曾经说:“作为班主任的‘引导’体现在很多方面,有些是有计划的、成型的,有些却是随机的。所以班主任就要注意从大处着眼,从苗头抓起,随时引导。”她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
初二的下学期,班里有四五个学生热衷于买彩票,我想,成人买彩票无可厚非,因为他已成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学生不成,极容易陷进去。这不仅仅会影响学习,更重要的是不及时进行引导和管理,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努力就想成功的投机心理。
我采取了以下的解决方法:(1)找数学老师请教,到底中彩的几率有多少?(2)与家长沟通取得认识上的一致。(3)及时召开班会。
在班会上,我说:想不努力就成功,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但不可能。因为这种几率太小,计算方法……所以走这种成功的路太渺茫了。但有一条成功的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就是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能力,不断创新发展,这样才能成功,这种方法时间长,靠积累,但自己能把握。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听了默默地点头。从此,同学们真的不再议论彩票的事了。
王老师面对这件事的处理,显得非常“大气”。她没有简单地“制止”学生——国家并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购买彩票,而是冷静思考,多方求援。同时,王老师也没有“盯”在具体的事情上面不放,而是将问题上升到人如何取得成功的高层面上,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不仅成功化解了这件小事,而且启发了学生,促进了他们的自我教育。
生物组的张素艳老师曾经在课上处理过一名女生“传纸条”的错误行为,结果却引起了学生对她的怨恨,背地里偷偷在纸上写了许多不中听的话。张老师得知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约这名学生放学后来教师办公室面谈。
放学了,她怯怯地来到我的办公室,看到她的样子,我的心踏实了大半,她没有她写的那么强悍,而且还有些害怕,她知道她做的事给她自己带来麻烦了,也做好了给我赔礼道歉、接受批评的准备。我问她:“你那么恨我吗?”她说不是,只是觉得这节课我老盯着她,烦老师。只是被批评了就想发泄发泄,这和我对她做法的看法是一致的。她说她有写日记的习惯,正好心里不满就不顾什么写了起来,但也怕老师看见所以才用黄色笔写。
我认为她说的是真实的,同时也说明这个孩子是有问题的,而且她的这种做法对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首先赞扬她有记日记的好习惯,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文笔也不错。但我也心平气和地告诉她做人不能这样刻薄,心地要善良、要阳光,现在老师可以不跟你计较,以后在未来的生活中碰到跟你计较的人怎么办?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和谐的为人处世方法。我建议她把日记收好,作为青春成长的记录,这样也能警示自己,以后不可以再这样做。同时我答应她,只要她上课认真听讲,就不告诉班主任老师。
后来这名学生不仅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这一学科的作业,而且也能认真率先完成课外实践作业,虽然她不是课代表,课前也会来问问老师有什么要拿的。这和以前对老师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每次上课都时不时地看她一眼,她总端正地坐着,认真的样子让我觉得她非常可爱。
正是教师的宽容,教师从细节小事上做的引导促成了学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很可能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王瑶老师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宽容”,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学实践的丰富,我越来越感到,学生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成长的必然。班主任宽容的态度、理解的语言和欣赏的微笑,远远比严肃的批评更有效,它能使学生在感受被尊重和信任的同时,努力地反思和自省,逐步完善、提高自己。而激烈的语言常常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因此,要时常提醒自己,学会用赏识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用欣赏的语言去夸奖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去鼓励学生。爱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行为,赏识是最大的认同,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分宽容,让学生在愉快中感受教育,在愉悦中舒展自己的生命活力,获得发展。一般讲到宽容我们总想到的是对差的学生,其实对好的学生更要注意。这种宽容不是宽大处理,而是耐心讲道理。这些体会和经验,既有我自己的实践,也有我从其他班主任老师的成功实践中得来的感悟。
但是,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哪怕只是一些细节的问题,教师又不可“宽容”了事。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宽容,但在教育工作中还是要抓住细节,认真研究。因为在成人看来,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小问题”,但是就其终身发展来看,这些“小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往往会转变为学生成年后的“大问题”。
一句话: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既要“大处着眼”,又必须“关注细节”。
“粗心”、“迷糊”,是很多孩子常见的问题。但是有很多老师、家长对其重视程度相当不够,只是将其视为“坏习惯”。不过,八中初中部的卓颖老师却不这么看。她曾经教过一名男生,这名学生刚进初一,就引起了各科老师的关注,因为他总是交不齐作业。究其原因,不是忘写了,就是忘带了,在作业这方面就是一个小“迷糊”。提醒了他很多次,但还是不太管用。对此,卓老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
卓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小学期间转过一次学。到了新的小学之后,也因为粗心忘写作业的问题,被老师多次批评,有时甚至家长也会被请到学校当着全班的面挨批。于是这个孩子从那时起,对作业就处于一种“免疫”的状态,做不做,交不交,都不放在心上,反正被批评惯了。上中学以后,家长也十分担心孩子继续因为这个问题在自尊心或者性格方面受到不好的影响,试图帮助他改掉不认真对待作业问题的缺点,却屡屡遭到孩子的拒绝和抵触,这让家长十分头疼。再加之这个孩子酷爱读书,更多的时候更愿意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使得他们亲子关系更加微妙,很难有效地进行沟通。
原来,简简单单的“粗心”、“迷糊”的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原因。卓老师认识到:孩子交不齐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不上心,或者不认真、不会做等原因。于是,她调整了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决定先“冷一冷”。也就是我不再每天在收作业的时候去查他的作业情况,而是在每天布置作业的时候去督促他记好记事本,并安排专门的同学去帮他落实记事本的记录。与此同时,我与孩子的父母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沟通。这个孩子的父母非常负责任,与老师也非常配合,两人一起到学校来与各科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虚心地向各位老师请教,作为处在这个阶段的这样一个孩子的家长,他们应该怎么做。
我告诉家长,对于这样的孩子,第一,不要急躁,不要过多的批评。因为有时候孩子的不足,不是他存心造成的。因为小学阶段受到的批评太多,对孩子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我们就不要再加强这方面的影响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先“忽略”他的一些不足,每天找找他做得好的方面,然后进行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第二,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要做到有效“督促”,多做少说。因为很多家长很容易就“把一张嘴都搁在孩子身上”,这会让孩子反感并逆反,效果非常不好。把必要的道理跟孩子讲明白,然后以行动来帮助、督促他学习,“就事论事”,孩子其实更容易接受。第三,一定要注意孩子性格方面的培养。因为孩子父亲工作忙,经常不在家,孩子又酷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籍,所以孩子有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拔不出来。表现在上课时他总是一种“游离”状态,叫他回答问题,他才猛然一醒,却不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因此,我也建议孩子的父亲,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抽时间回家陪孩子,陪孩子学习,陪孩子运动,陪孩子聊天。
在和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之后,我还特意在书店了买了几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送给了他们。从那之后,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的父亲也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个性发展,以及学习方面的重要性。回家的时间增多了,陪孩子的时间也多了,并努力做到与孩子进行更多更有效地沟通,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在电话里关心关心孩子,如果好,就表扬,如果不好,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妈妈,也能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除了和家长的沟通,我和孩子也进行了几次比较深层的谈话,帮他分析,并不断鼓励他。他逐渐意识到,老师总是督促他交作业,不是跟他过不去,也不是因为他就是那样粗心的人,而是老师对他寄予的希望,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慢慢地,他交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好了,虽然期间也有几次少交作业的情况,我对他也不进行过多的批评,而是私下严肃地提醒他,从而更多地保护他的自尊心,也帮助他恢复更多的信心。
通过教师、家长齐心协力的教育,到初一下学期的时候,这个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几乎没有了不交作业的情况,上课的时候也非常认真,思维总是能跟着老师走,没有了以前思想“游离”的现象。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初一下的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在班里前进了十个名次,在初二上的期中考试中,又前进了十个名次。除此之外,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妈妈说,现在孩子回家,特别乐意跟他们沟通聊天,孩子假期出国,还特意给爸爸妈妈买了情侣手表,这让父母感到很欣慰。
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细节问题,经过卓老师的仔细研究和耐心教育,竟然成了一个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契机。这让我想起了《细节决定成败》里的一段话:“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八中初中部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卓老师一样关注学生每一个细节的教师,才培养出了那么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著名劳模李素丽有句话说:“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我想,八中初中部的老师是用心的,而且将一直用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