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一句“不抛弃,不放弃”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特别是经过汶川、玉树两次抗震救灾,这句话已经成了危难时期很多人的精神支柱。在实践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这句话又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面对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和“特别个体”的时候。
不过,在我看来,“不抛弃,不放弃”只是一个开始,对于这些学生,尊重和关爱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的,除了关爱的姿态与言语,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
选择了八中,就是八中的学生
现有初中招生制度造成了“择校生”这一现象,而有一些择校生由于没有正式学籍,在“身份”上处于弱势,因此,这个学生群体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正如王红宇老师所说的那样:“对班主任来说,对待他们和本校学籍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这些借读生心里却有着与正式生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体检、体育考试、报名等工作,都凸显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会使十四五岁的孩子感到心里落差很大,这一时期的思想波动又会直接影响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中考。”
特别是中考时,择校生将回到学籍所在学校参考,陌生的环境无疑会让他们感到孤独。为此,王老师在考试前一个月,就和每一个择校生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提醒家长,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到孩子学籍所在学校,熟悉周围环境,便于家长在孩子考试的三天提供最好的服务;二是希望家长从此时开始对孩子渗透到外校考试的意识,长时间的“毛毛小雨”,会让孩子把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考试视为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在学校里,王老师特意抽出时间给这几个学生开了小会,告诉每一位择校生:他永远是我们这个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老师、同学们始终和他在一起。在最后,王老师叮嘱他们,考完最后一科之后一定马上回来,学校每科考试后都会给学生发一瓶饮料,老师会帮他们保留好,等着他们回来后,全班同学重新聚在一起将以饮料代酒,在即将离开八中时,开怀畅饮……
王老师真诚的关怀让几个孩子很是兴奋,他们互相鼓励,并懂事地告诉老师:他们会调整好自己轻松上阵。果然,他们都在中考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除了关心择校生之外,八中初中部的老师还非常注意提升择校生的信心,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持续性的指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外语组的唐保花老师曾经教过一名择校生B,初三毕业时,他以535分的考分被八中高中部录取。应该说,这样一个分数并不是特别出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上可下的分数。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这个孩子三年来的成长历程,我们一定会为B和唐老师竖起大拇指。
初一:
B是借读生,没有正式学籍。成绩在班内后进,偏科严重,尤其数学,经常不及格。
我观察到他有一些自卑,但骨子里透出的认真劲儿让人感动,我相信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中学生。于是,我安排他做生活委员,他很尽力,我也抓住一切机会肯定他的工作,并帮他想办法把班委工作干出特色,以此提高他的自信,树立他在班中的威信。我时常跟数学老师沟通他的问题,发现他在小学时没有经过太多相关训练,基础较弱,但对于数学老师强调的知识与方法,他会有意识地记忆运用,尽管成绩不理想,但是能看到不少闪光点。我把了解的结果告诉B,肯定他的学习状态,激励他以同样的状态投入其他科的学习,但劝他不能操之过急。其实,我也是在劝自己。
初二:
通过努力,B的部分学科成绩时不时能达到中游以上水平。他品行优良,又能很出色地履行班干部的职责。这一年,他顺利入团,也有了正式学籍。
我抓住他单科成绩进步的契机和他争取入团的积极性,让他在全班总结学习进步、工作出色的原因,引导他注重强化学习习惯,以期达到巩固其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他做得很好,并且带动了一批人。我借机鼓励他们形成竞争互助小组,他(们)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班级工作更是如鱼得水。
初三上学期:
B的总成绩在班内起伏不定,加之中考大氛围的影响,他的压力日显,甚至有点诚惶诚恐。同时,他对自己的成绩定位不够客观,甚至有点自我怀疑。
我带他分析初三学习的特点:应考科目多,知识密度大,同学状态不一,所以出现成绩上下浮动,心理压力增加,班级工作遇阻等情况都是必然,从心理层面上解决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让他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同时我刻意安排与他关系密切的学生约他长跑,打篮球,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做好身心的调整。
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B考砸了,主动来找我,因为他感到茫然。
我告诉他:“考砸了,才值了,因为它在最大限度上展现了你的不足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你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我跟他一起分析各科特点,提出建议,制订计划。另外,联系家长,为他提供心理上宁静的后方保障,因为他的部分焦虑来自父母的期望与压力。同时我约见心理老师开展活动,理顺他的思路。
初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B的成绩又不理想,我主动找他,一番深谈后,他心情释然,反过来安慰我。
我跟他说:“祝贺你,这次考试对你来说最有意义。它能促使你很好地抓住最后的契机,善待这个结果!好好利用它吧!”他点了点头,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您放心,我应该没有问题!”我跟他对视点头,说:“我相信。”
中考:
B有惊无险地被八中高中部录取,我们互发信息,我欣然,他坦然。
录取通知书下来时,我跟他说,好好总结这三年,那是你终生的财富,摔倒时,回看一下,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动力。
当我从唐老师的这段文字中了解到B的535分背后的故事时,我的心里百感交集。实事求是地说,在我们的中小学,把精力放在优秀生身上而忽视弱势学生的教师不乏其人,把择校生作为牟利工具的学校也并不罕见。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八中没有这样的老师,八中更不是这样的学校!许许多多像唐老师一样的老师,为许许多多像B这样的普通择校生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是八中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骄傲!
教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住宿生是学校中另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一方面,由于缺少家长的照顾和帮助,他们常常会感到孤独,对那些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住校生活还会让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从另一方面分析,住宿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凝聚力。如何让住宿生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童其琳老师总结出的经验是: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在她看来,主动自觉很抽象,能让它显现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初一伊始,我就给全班同学讲清制订计划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计划本,计划本上的具体内容是:一是记录好当天的作业,二是在开始写作业前让学生定好哪个时间段做什么事,三是计划一下剩余的时间做什么(学生自习结束时间是八点半)。开始执行时,我每天都要在学生开始自习的时候去检查。有的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但多数学生需要提醒才开始写。甚至,有的学生不太理解,不想写。记得,那天我去检查,一位女生没有写,当我提醒她时,她说:“老师,我不习惯写计划,我觉得没必要,而且有些同学也是后补的。”第二天放学,我找到了这个女生,我告诉她:“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一开始都会不习惯,但这件事对你一定会有好处。”我讲了我自己做事前怎么计划,还讲了小到一所学校,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计划。我告诉她,如果将来要想有作为的话,一定要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我还把事先找好的管理时间的文章给她看。晚上我去查看孩子们上自习时,她早已把计划本摆在那里,而且写得非常认真。这以后,她一直按着老师要求做。一个月过后,我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便开始教学生订周末学习计划,同时学生自己要简单点评一下一天学习的效果。
就这样,童老师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初二时,她开始教学生订周计划,而且每逢寒暑假或者放长一点的假,都要求学生订计划,并记录自己学习的情况。更难能可贵的是,童老师并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在周末和假期计划中,她强调的是必须有做家务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之前对写计划有所不满的那位女生不但计划详尽,而且特别认真,这样坚持下来,初一时成绩位居中游的这位女生,到了初三慢慢地已经进步到班里的中上游,中考时,她以538分的成绩考入八中英语实验班。
童老师告诉我,那位女生所在的宿舍除一人外都考上了八中。考上八中的5位同学,无一不是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踏踏实实地订好计划,每天、每周、每个假期都有反思。有些成绩波动较大或成绩不佳的同学,往往是在计划的撰写、落实、反思上出了问题。
我认为,童老师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因为面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她不是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学生的“不认真”或“底子薄”,更没有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而是充分激发学生本身的潜能,极具针对性地采取了“确定计划”、“执行计划”、“反思计划”的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样的尝试曾经被北京市的有关教研部门所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正面的教育是第一原则
“薄弱班级”的存在,曾经被很多人拿来与“薄弱学校”一起作为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论据。关于这一问题,我的认识是:如果这种“薄弱”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由不平等的制度、政策造成的,那么它确实就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但是,如果这种“薄弱”是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发展滞后造成的,那么问题就不那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非常重视发展教育,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不仅制定了学校硬件的强制性标准,规定教师的定期流动,甚至连提供给学生的食品都是国家统一配送,人人一样。但是,日本的中小学发展到今天,还是出现了强弱之分。这是为什么?就在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并不能保证结果公平。无论学校、班级、个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都会发生分化。口碑良好的“重点校”、“优质班”,如果是努力发展形成的,我们就不能妄加否定。面对分化,我们要做的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没来由地指责。那种盲目要求中小学“去重点化”、“去优质化”的观点,对努力工作的校长、教师是不公平的,也是一种简单、短视的意见。
八中初中部当然有薄弱班级,面对这样的班级,教师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很复杂,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常常被教师忽略的“战略性问题”,那就是对薄弱班级,教师应该以“处理问题”为主,还是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
毋庸讳言的是,为了帮助薄弱班级进步,教师势必要处理一些问题。但是,有的教师由此将自己的教育行为变得负面化,似乎这样的班级除了问题什么也没有,结果却发现问题越解决越多,而班级的发展却始终无法走上正道,这样的教育很难说是高效的。八中初中部的刘艳老师曾经带过薄弱班级,她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
由于班级中的部分学生长久以来缺乏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新组建的集体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班主任工作就是陷入“问题堆”中吗?陷入不断地解决学生问题之中吗?反思之后,刘老师认为,这样的工作状态不可以。班级问题要处理,学生问题更要及时纠正,但班主任工作的高度应该体现在走在所有学生的前面,走在“问题”的前面,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成长。只有这样,严格的集体约束力才能够得以发挥。
认真反思之后,刘老师认为:把集体凝聚好的最佳途径就是坚持正面教育,通过主题活动,通过树立榜样,让一个集体有核心、有骨干,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集体才是有力量的集体!
刘老师组织评选班级优秀之星,从不同侧面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期中考试前召开“做合格八中人”的主题班会,表扬了班里的好现象和进步的同学,也明确提出了“以认真听讲为荣,以做好每一件小事为荣”的班级目标。期中考试后,刘老师又通过成绩的分析告诉学生,这次的成绩比入学摸底的成绩进步了,而这进步是同学们努力的结果。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这一点在学习上是永恒的法则。
半个学期过去了,这个班里的一位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获得了八中的正式学籍,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在主题班会上,刘老师读了这位同学的母亲给学校写来的信,信中说:“最让家长感到欣慰的是,孩子能在12岁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确立的目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句话给学生们的震动很大,学生们主动成立了11个互助小组,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大家想的事情一致了,学习氛围浓厚了,各种“问题”自然也就少了。
在其他方面,这个薄弱的班级也在进步,刘艳老师曾告诉我一件感人的事情:
有一天,年级组织学生到雕塑公园进行拓展训练,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五点半,天完全黑了,经过半天的磨炼,大家都累坏了,我也不例外,而且半天在户外,冻得很难受。这时候,班里的小于同学手捧着一样东西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今天是感恩节,这盒姜糖茶送给您,今天太冷了,您回办公室冲一包喝吧,别感冒了。”这么冷的天儿,收到这么温暖的礼物,我当时感动极了。
回到办公室,我把姜糖茶分给了同事们,喝着热乎乎的姜糖水,我不仅感到手暖,脚暖,心也暖。我想,这就是教育,真心付出,就会获得真诚的心意。
现在,这个班级仍然存在问题,但是,班级中已经有了正面的导向、向上的风气,这就为整个班级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是与“正面引导为主”的教育策略分不开的。
与学生的沟通是关键
严格来说,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问题”。但是,在学校中会有一些学生,他们身上的问题比较集中,或者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常常集中在学生的行为习惯、情感情绪、思想状态等非智能因素方面,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一时的学习问题,解决的难度也更大。如何对待这些学生,不仅考验着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教育道德,更挑战着学校和教师教育智慧。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优秀的学生都是差不多的优秀,而“问题生”却有各自不同的问题。因此,“面向全体”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面向“问题生”。可以说,一名教师只有能成功转变“问题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从原则上来说,教育任何学生,都需要和学生有效沟通,但是沟通的问题在“问题生”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这些学生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形成对自我的某种保护,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沟通,教育活动就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
刘颖老师的学生K是班里有名的“闹将”,虽然在有近四十个学生的班级中只有十个男生,但他们的能量却很大,经常在K的带领下,变着花样闯出各种祸来。
刘老师曾几次找K谈话,问他以前在小学的情况,问他的兴趣和爱好,也关心他的学习状态。她很快发现K并不信任自己,也很抵触与教师交谈,尤其不愿意提到他在小学的情况。于是刘老师充分调查了K在小学时的情况,她了解到K在小学时就已经是班里有名的“闹将”,经常影响班里的纪律。老师越批评,他就越逆反,不断闯出新的祸来。以至于在五年级时,老师一年的课间都没让他出去玩,每个课间都让他在班里坐着。后来,K更是在班里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带头与老师对着干。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刘老师坚持与他沟通,只不过经常将沟通的话题放在K感兴趣的篮球上。当他犯了错误时,老师也没有一味地批评他,而是很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并时常从不同的角度鼓励他。刘老师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在班里表扬K做得好的地方,还让他担任了课代表的工作。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始愿意和老师沟通了,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对同学也更加友善了。他对教师也越来越信任,经常会主动找刘老师谈心,不仅不再带着男生们“捣乱”,还经常会提醒男生们遵守纪律,他的学习成绩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除了班主任,学生处是学校中面对“问题生”最集中的地方,而且一般说来被交到学生处的学生,都属于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生”。在学生处工作的姚小岩老师接手过初一年级的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N,N因为存在着不做作业、上课纪律差、不听劝等问题,被年级“推荐”到学生处帮助引导。
第一次见面,姚老师就注意到几个重要的细节:
细节一:他到学生处时,因为我正急着处理一件事情,请他先坐下等一会儿,而他拒绝了,坚持远远地站着,和我保持着距离感。
细节二:当我带他去会议室谈话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要到这儿来说?”对我有一种排斥感。
细节三:还没谈及他的问题,他就自动说:“老师,我在小学一年级就很出名了,我现在已经好多了,那些为我好的话我都从我妈和老师那儿听了一万遍了。”对我有一种不信任感。
在谈话前,姚老师曾与班主任做过交流,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N在小学一直住校,学习习惯比较差,上初中后,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很快就反映在各科学习成绩上,而且他的自我调整意识弱,对自己的成绩持一种无所谓的状态。
面对学生的情况,姚老师意识到,沟通的关键是取得N的信任,让他把话听进去谈话就是有意义的。姚老师从捕捉到的几个细节入手,告诉他:“今天是老师和你一个人交流,其他人没有权利知道我们谈的内容,你也肯定不想让别人看到老师与你谈话,对吗?”N听着这些话,排斥的心理渐渐消失了。
姚老师至今都记得,她对N说的话:“你是一个有着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要求潜力的学生,你说你现在比小学时强多了,能看出你一直在努力,你期望进步。之所以大家没有看到,是因为进步得还不够快。还有一点特别关键,你在努力进步的同时,对一些小事没有注意,就像自己想往前走,却不断地给自己的脚下添着石头,这多傻。”N听了,沉默之后渐渐地说了很多……
姚老师说:“我不能期望N在一日之间,或在一次交流后就能有质的变化,但方式正确的沟通对他一定是有作用的。”在这之后,这个孩子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在自律方面是有变化的。基于这次教育实践,姚老师总结了与“问题生”沟通的四种意识:
1.沟通要有换位意识,掌握对方的情绪状态
换位意识即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往往站的角度不同,考虑问题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有所不同。而要想取得沟通的最佳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在与N的交流中,他已经有了明显的防范意识与消极态度,忽略他的这些感受,就不可能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也就不会收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2.沟通要有同感意识,充分了解对方的需要
同感意识即切身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因为“问题生”从小学起就经常受批评,听到的负面的声音比较多,为此他需要的不再是否定,而是多一些肯定;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多一些认可;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对他的另一面的发现与挖掘;需要的不是过多的告诫与提示,而是多一些自信的树立与期望。当真正满足他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才能使每一句话真正走入他的内心,才能对他有所触动与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无论作为教育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不断地锤炼同感意识,明确对方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管理与教育有的放矢地开展。
3.沟通要有角色意识,因人而异地处理问题
N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长期住校,我们在看到他逆反偏执的同时,也能发现他的独立意识、好胜心都比较强,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去交流,给他建议和调整的空间。在教育管理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与事,要因人选择适宜的方法。如果不管对方是谁,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到目标。因为对某些人只要解说大意即可,而对某些人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想说服人就必须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方法才行。要能适当地因人选择说服的方法,自己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体验。为了能具备这种说服的才能,身为一个教育者,就得体会各种经验,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4.沟通要有尊重意识,学会与对方平视
有一句话是说:“尊重是沟通的第一桥梁。”在N的问题的处理上,如果老师仍然像以往一样说教,站在长者、师者的角度去批评、指正,结果不难想象,必然引起N的反感,不会有任何沟通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对事不对人,尊重在前。
综观两位老师的成功案例,我觉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也才能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在八中,很多老师都已经将“从学生出发”贯彻到了自己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八中“自然体育”课的开拓者,今年已经年逾七旬的杜老师有一个至今还被许多年轻教师反复琢磨的教学细节。一次体育课,有一个学生在课上问杜老师许不许喝水。杜老师没有直接拒绝说不行,而是说了这么一句话:“运动后不应该立即喝水,从生理的角度考虑,对你身体不好。”
在体育课上要求去喝水,本来可以说是对课堂教学秩序的一种干扰,教师就算不责备学生,也完全可以直接拒绝。但是杜老师没有这么做,他的话与直接拒绝的话尽管从表面上看只是字与词上的差别,但实际上却反映出杜老师是站在学生的真正需要上去考虑问题,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而不让他去喝水,这样就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在教育、转化“问题生”时,教师真正的关怀和爱护,要比一切教育技巧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呵护自尊,提升自信
在《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对于热爱儿童的教师来说很容易掌握,而对于铁石心肠的人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对“问题生”来说,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受到尊重的环境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变自己是最好的教育策略。
八中初中部曾经有一个“有名”的“问题生”F,常常闯祸。有一次,老师在美术课上刚刚讲解了抽象主义艺术,他就把水房的白色瓷砖用各色彩笔涂抹上了夸张的线条,使水房显得杂乱不堪。班主任王芳老师认识到,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他足够的自尊,他才会反省自己,才能改掉自身的陋习。如果只注重严厉的批评说教,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结果会收效了了,甚至会让这个学生变得屡教不改。
当天我没有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粗浅地学习了一点抽象主义的知识,第二天,我用刚刚学到的那点知识在班中讲解了抽象主义,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抽象主义就是用最理智的想法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说这句话时,我特别在“理智”二字上加强了语气。说完,我偷偷地看了一眼F,他低着头摆弄着他的笔袋。我知道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下课后,我把F叫到办公室,想让他就昨天的错误谈一谈,他低头不语……我知道他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示他的歉意,但是简单的道歉不是最终的结果,我希望通过这件事让他明白更多的东西。于是,我带他找到了正在水房打扫卫生的保洁工,她正准备用布擦墙上残留的彩笔痕迹,我从窗台上拿来两块擦布,将其中一块递给了F,保洁工想要说什么,被我用眼神阻止了。我们在这样一个无声的氛围中擦着墙壁,我能感觉到他擦得很认真,此时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水房一点点变干净了,我知道F的思想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客观地说,中学生正处于易发问题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很多孩子还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应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那颗追求进步的自尊心,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会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除了保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在教育“问题生”时还常常会遇到学生的自信问题。尽管从表面来看,很多“问题生”的表现非常张扬,甚至有些“扎眼”,但是在外部表现的背后潜藏着的却是自信心的低迷。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点,其教育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有效。
孙鸿翎老师曾有一次中途接手一个初二班,在暑期的家访中,她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与同学关系比较紧张的M。他在班上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吵架,同学也似乎合伙欺负他——他的书包经常被旁边的同学接力似的一个接一个地传到后面藏起来。如果他犯了错误,基本上全班同学都会起哄。
开学后不久,孙老师就注意到这个学生的一些反常举动:
我在学生的周记中经常能够看到关于M的故事,比如,同学在一起讲笑话。大家大笑的时候,M若有所思,等同学们都笑过了,又讲其他事情的时候,M才会哈哈大笑起来,把大家笑得莫名其妙。等大家知道他是在因为刚才的笑话而笑时,大家就会忍不住嘲笑他……
我观察到M的问题不仅仅是不会处理同学关系,他还经常忘带东西;上课时坐不住,经常左顾右盼;
自习课时常斜坐在位子上发呆;他自己不知道学习,还影响到旁边同学的学习。中午休息后,他回到教室,擦完了乒乓球拍,就拿着拍子放不下,东张西望,一直到上课才能把拍子收起来。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首先请教了学校的心理顾问张嫦老师和心理室的老师,就科学地解决这个学生的问题获得了专家的指导。我了解到:初中是学生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有的学生发育较早,会有优于其他同学的感觉;而有的学生比其他同学生长发育偏晚,会有自卑感等,表现为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于是,我计划从学校和家庭、个人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首先,我和M的家长取得了联系。一般来说,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无法接受孩子出现问题。通过举例子,我让家长认识到M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希望家长能够给予孩子一些处理同学关系的具体指导,配合老师做一些工作。
其次,我争取在班级给他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慢慢培养他的自信,让他能够尽快赶上同学们进步的步伐。初二年级,物理是一门新增加的课。一次单元练习之后,我让学生自愿报名当物理课代表。当时,M就举手报了名。下课后,好多学生来找我,跟我说:“老师,千万不能让他当课代表。他上学期当了一个课代表,结果把作业收得乱七八糟的,被老师给撤了。”了解到这一情况,我当时心情很矛盾,怎么才能既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又不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正常进行呢?考虑到报名学生的单元练习成绩和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我安排了两名物理课代表,让M当专门负责物理课教具的课代表。同学们也同意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试试。刚开始,他很不满意,说这是一个干活的差事。我和他的家长及时取得了联系,经过家长和我的开导,他愉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也很认可他的课代表工作,发现他也是有优点的,一些同学开始不再歧视他。
除了课代表的工作,我又安排M值日时专门擦黑板。一来是因为他的小组长说他不参加值日,无法对他进行管理,二来是我要给他一个在大家面前积极表现的机会。由于工作认真,我在班级大力表扬了他,同学们也说他擦黑板擦得很干净。由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M又找回了一点自信。
随着自信心的不断提升,M的行为表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这名学生总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总觉得一切矛盾都是同学在找他的麻烦。现在,虽然他仍然会与同学闹别扭,但是已经能够主动地、大大方方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也有错。这样的表现,其实与其自信心的提升密切相关。随后的两年里,M不断出现各种小问题,但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初三毕业之前,他已经能够帮助同学修理坏掉的涂改带,能够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讲题……终于融合到同学当中了,同学们也不再觉得班级里有一个“特别”的人了。
上面的两个案例,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八中初中部的老师对所有学生那一视同仁的爱,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八中初中部教师高超的教育技巧。我们遇到的问题学生是多种多样的:有学习方面的、习惯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甚至有品德方面的。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我觉得王芳老师总结的几条经验非常中肯:
1.切忌草率处理,而要耐心理智
对待问题学生,切忌草率处理。当我们看到或听说学生犯错时,我们的情绪一般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向来是负面影响居多。另外,学生犯错,大多是无意的,犯错后,情绪还是比较冲动。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和学生都需要冷静,先坐下来熄熄“火”,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作了解,再作分析,再作处理。
2.切忌先入为主,而要就事论事
思维定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不乏这样或那样的思维定式。比如由于对一个学生有成见,我们在处理这个学生的过错时,就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他的过错,就很容易先入为主、肆意猜测。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学生,而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有关情况,耐心地、细心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做出判断。也就是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式,从产生问题的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3.切忌急于求成,而要常抓不懈
问题学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转变好的。这就需要老师有耐心,允许学生再次犯错误,要大度,要包容学生,做好教育引导,使学生真正转化。在不同的环境里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只要我们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学习生活的环境,给他一个展现的机会,相信他会比我们想象的做得更好。
在八中初中部这些年的办学历程中,老师们成功地转化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生”,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更疗治了他们的心理疾病。这些本来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甚至对家庭充满疏离感甚至怀有敌意的学生,最后都成了素质全面,品格健全,具有特长的“好学生”。有一名曾经的“问题生”,在一篇题为《我爱我校》的作文中,满怀感激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提到学校,就会有许多华丽的词语来修饰:“学校是学生们心灵的园地,使其升华的地方。在这里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花朵,甘甜的雨露,歌唱的小鸟……”或者“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辛辛苦苦将我们培育”。记得这就是我上小学时,老妈告诉我的,她的文采并不好,不知从哪里找到的,我当时不懂,直到六年级也一直不懂,不但不懂,更觉得这些就是天方夜谭,根本就是骗人!过去让我说起学校,我怎么也想不到“爱”这个字上来……
不知大家的小学是怎么过的,一定很风光吧!
不怕笑话,我在小学时是最受老师鄙视的,我唯一奢求的就是安定地学习、生活,可是我无从把握,因为整个班风太歪,我也深陷不能自拔。我们小学算是个准重点,同年级的班都不错,堕落的只有我们,班里就像战场,同学相互打,同老师打……我本不想加入,但三年级时,我被限制了自由,像囚鸟一般,同学都出去的中午,我只能一个人留在班里。老师是极偏向的人,我便成了牺牲品,排解苦闷的歌声,吼坏了我的嗓子。那时候,我烦透了老师!
换了老师后,我自由了,却发现新老师也是同样的人,加上此时班里来了许多外地人,打架闹事的风暴频起,被老师们鄙视的我们,再也忍受不住了,结成了一伙(我排名老三),学了许多不三不四的本事,校内校外不断闹事……学校里的老师没几个不知道我们、不烦我们的。学校有不错的体育、学习设备,我却什么都不会;我只学会了怎么使用鞭炮之类的,悠悠球和CS也是那时学的,同学间、师生间根本没什么真正的情谊。
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北京八中。入学教育时,老师们说的“越在黑暗的地方,越该做光明的事”使我思考了许久,惭愧之情压在心头,很重。
新学期开始了,调整了半个暑假,我感觉自己还是没有完全改变对老师的偏见,本以为这里的老师都是只抓学习、十分死板的,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每一个老师都十分平易近人。随意的数学老师,激情的语文老师,活跃的英语老师,还有和蔼的历史老师,可亲的体育老师,易急又耐心的生物老师,严肃而开放的政治老师,总为纪律发愁的计算机老师,还有总被捉弄的地理老师……每一个老师的每一种性格都让我感到十分舒坦,并渐渐地感觉到:每一位老师都是关心学生的,都是幽默的,都是值得敬佩的好老师啊!这种陌生的感觉是我小学时不曾有的,这就是师生间的情谊吧!
本以为考到这里的同学都是一本正经、寡言少语的,这我可是大错特错,应了班主任的话:班里同学都是外向的,没一个内向的,大家都很友好,交朋友似乎变得很简单、很单纯。
当然,刚开始交往时,也会有“下马威”,总会给对方以颜色,有摩擦,有矛盾,但时间总能成为最好的磨合剂,让我们磨合出了更深的感情。可贵的是,我现在的伙伴可以说都是要强、知错就改的好学生,大家在一起生活,一起学本事,一起成长……很快乐。
现在的学校很美,有花,有鸟,有草,有露,有映花的霞,有停鸟的叶,有润草的泉,有存露的壤。我那颗漂泊的心也被照亮了,被收留了,被滋润了,被融化了……在这里,每天都是快乐的、自由的、充实的、真正存在的,正如躯体有了灵魂,灵魂也有了归宿,或许智商、情商也都在这里得到提升了吧。
继承老妈的传统,我的文采不好,只好最后对改变我的八中说一句:
我爱您,我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