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风民俗知识(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
8362500000015

第15章 非洲风俗(3)

威尔斯有个小女儿,听说爸爸的百货公司要开张,硬吵着要来看热闹,她母亲也想看看热闹,就带着女儿和小狗,开着车子来到了百货公司门前。刚一下车,他的小女儿就牵着小狗往店里跑去,由于没注意,把系在门前的布带给碰断了。

等在门外的顾客以为百货公司正式营业了,便蜂涌而进。此时威尔斯刚好收拾停当,正准备到门外去收布条,却见小女儿后边跟着一大群顾客,很快就站满了各个柜台,要这要那,忙得售货员手忙脚乱。

顾客买好东西回家,都把小女孩带着小狗碰断布条的事说给亲朋好友听,人们不知店主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都怀着好奇心到百货店来看究竟。整整一天,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

直忙到晚上12点,顾客才慢慢稀少了。威尔斯这时才想起早晨没有收回布条,顾客为什么就涌进了店里?一问才知道是小女儿无意间碰断的。

威尔斯百货店开张由女儿碰断布条、生意红火的事情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当地人们以为碰断布带会给店铺带来好运,争相效仿。家中有小女儿的,就叫小女儿碰断布条,家中没有女儿的,就请来一位年轻的小姑娘把门前的布带碰断。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慢慢地就成了今天的“剪彩”仪式。

基隆博节的来由

基隆博节,葡萄牙文为“逃奴堡”,是巴西东北部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金秋时节举行,有关它的来源,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葡萄牙殖民者开辟巴西殖民地后,种植园急需大批劳动力开垦,这时,殖民者便源源不断地把安哥拉黑人贩卖到巴西。在被贩卖到巴西的奴隶中,有个叫松比的奴隶。一到巴西,奴隶们便像活木偶,每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稍不留意,殖民者就用皮鞭抽,甚至开枪打死。松比对此很不满,拳头捏得格格响,恨不得揍这些狗杂种一顿。一天晚上,松比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起自己三岁时,两个哥哥被卖为奴隶,从此生死不知。他想起自己被劫掠为奴隶时,颈上套着沉重的木枷,手上戴着沿重的锁链。到了出海口,用烧红的烙钳在身上烙上标记。在贩奴船上,他跟其他奴隶一样,双手捆绑着绳索,人挨人地挤在船舱里。舱内污秽不堪,痢疾、眼炎、天花等传染病蔓延。再加上食物、淡水短缺,死去的奴隶不计其数。在种植园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想到这里,他大喊一声:“我们也是人啊!凭什么我们就该这样呢?”这一喊,招来了殖民者的一顿皮鞭。

松比任他们抽打,也不吭声,泪水直在眼中打转,仇恨的心理更加强烈了。第二天,他支撑着打伤的身体,仍旧到种植园里去干活,他悄悄地把工具弄坏,可很快他就明白了,工具弄坏了,还有新的,还要再挨一顿皮鞭。于是,他便悄悄地对身边的几个奴隶说:“弟兄们,我们就是这样累死累活地干,也说不定哪天就要死在他们的皮鞭和枪口下,与其在这里被累死、打死,倒不如逃跑算了。抓住了大不了一死,抓不住还能寻一条生路。”在他的鼓动下,几个胆大的奴隶,趁人不注意,跟他一起逃进了茫茫的丛林。

他们在丛林中提心吊胆过了好几天,见殖民者没有来抓他们,才放心地舒了一口气,在丛林中采摘野果子,围捕小野兽充饥,盖茅草屋栖身。其实,殖民者这时正在到处找他们,只是丛林太大,没有找着他们而已。过了不久,又有几个奴隶逃进了丛林,来到了他们的茅草屋里,再过了不久,又有几个奴隶逃进了丛林,慢慢地,茅草屋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殖民者见奴隶们一个个都跑进了丛林,气得暴跳如雷,他们决心要好好教训这帮奴隶,便组织了猎取队大规模地搜索丛林,追捕逃亡的奴隶。

正当猎取队包围丛林时,几个围捕野兽的奴隶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跑来向松比报告。松比听说殖民者要来围捕自己,便号召奴隶们团结起来,与殖民者抗战,随即在棕榈树中建立了“棕榈王国”,松比被推选为国王。

面对来势姻汹的猎取队,松比镇静自若地指挥着。他派一部分奴隶先在树与树之间拴上藤条,后再派一部分奴隶手拿木棒、石块或藏在树丛中、或躲在树上,待猎取队被藤条绊倒时,便出其不意地向他们打去、砸去,打得殖民者死的死,伤的伤。

在松比的领导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殖民者的进攻,“棕榈王国”成了殖民者的心腹大患。就在棕榈王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殖民者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围攻棕榈王国,奴隶们虽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棕榈王国被攻破,松比和奴隶们宁死不屈,全部跳崖壮烈牺牲。

这一历史事件是巴西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为纪念这次事件,巴西东北部人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从而便形成为基隆博节。

冷食日的来由

冷食日,巴拉圭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年末举行。

相传四百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妄图一举攻占巴拉圭。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殖民大军才到边境小镇时,立即就遭到了巴拉圭军民的抵抗。

殖民者出师不利,顿时恼羞成怒。指挥官嗷嗷地叫着:“我们从欧洲来到美洲,向来是所向无敌的。巴拉圭的小镇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大家先给我把它包围起来,切断它的内外联系;再给我不停地进攻,谁最先攻进去,就奖给谁二十两黄金。我相信这样又围又打,很快就会把他们打败的。哈!哈!哈!”

很快,殖民者就把小镇围得水泄不通,又凭着人多势众、枪炮精良的优势,不间歇地向小镇发起进攻。殖民者士兵听说奖励黄金,一个个像没有头的苍蝇,拼命地朝小镇冲去,但一个个又被小镇军民给打了回去,始终没能前进一步。

经过十五昼夜的激战,巴拉圭小镇上的军民已是弹尽粮绝了,形势非常危急。殖民者得到这一消息,在城外一个劲地叫喊:“投降吧!弹尽粮绝了还指望什么?投降吧!”是弃城投降呢,还是坚持抵抗呢,巴拉圭人在思考着。这时,有位青年军官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条,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了“誓与小镇共存亡”的大字,然后把布条高高地挂在城头上。

城头上高高飘扬的血书,极大地鼓舞了小镇军民。没有弹药,就用石头、木棍、菜刀打击敌人;没有粮食,就以水充饥。就这样,他们顽强地坚持了五天五夜。在第六天黎明,也就是新年元旦的黎明,巴拉圭的大军终于赶到了。小镇军民与援军里外夹击,没有几个小时,殖民者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巴逃圭军民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猪羊,几天粒米未进的小镇军民纷纷杀猪宰羊,欢庆胜利,一时间,炊烟袅袅,歌声阵阵。

为了纪念小镇军民没吃没喝地抵抗殖民者,巴拉圭人民便把每年的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久而久之便沿袭成俗。

铜鼓乐的来由

铜鼓乐,流行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民间乐器,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有关它的起源,民间是这样传说的。

相传,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时,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欢欣鼓舞。一时间,城乡处处都是欢庆胜利、尽情歌舞的人群。

就在人们歌舞时,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竹制的打击乐器都不够用。于是人们纷纷涌向商店,涌向打击乐器的手工作坊去购买。先去的还能买着,后去的就卖完了。有个村庄打击乐器不多,人们认为欢庆气氛不够,就派一个小伙子去买,可这个小伙子来晚了,当他匆匆忙忙跑到商店时,商店里早就卖了个精光;当他慌里慌张地跑向制作打击乐器的手工作坊时,作坊的工人早就跑去欢庆胜利了。

小伙子看着欢乐的人群,听着振奋人心的打击乐器,懊丧地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猛然看到了侵略者用过的几个汽油桶,便从地上拾起一根竹竿,狠劲地朝汽油桶打去,以发泄对侵略者的仇恨。不知为什么,油桶今天的声音跟平时的不一样,特别悦耳好听。小伙子越敲越有劲,不一会儿,就围满了一大群人。一些没有打击乐器的人,也拿起竹竿跟着敲了起来,顿时响声一片。

小伙子敲了敲,便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回跑,一到村庄,就边跑边喊:“油桶,油桶就是打击乐器。”乡亲们听得莫明其妙,待他气喘吁吁地把事情的前后经过一说,乡亲们才恍然大悟,纷纷回家拿出大大小小的油桶或类似油桶的家具,兴高采烈地敲了起来,真可谓敲得地动山摇,敲得振奋人心,从而大大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后来,有个音乐爱好者听说了这个故事,便对油桶进行了改制,先将油桶截成高矮不同的鼓身,后再在鼓面凿出大小、深浅不同的音区,由此便有了流传至今的铜鼓乐。

太阳节的来由

太阳节,南美秘鲁一带印加族印弟安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持续九天。

相传,太古时代,印弟安人过着女人们采集、男人们鱼猎的生活。开始,人不多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勉强可以维持。可后来人慢慢地多了,食物开始不够吃了。到了冬季,他们就更没有办法了,女人们往往就采不着果子了,男人们也不易打着猎物、捕着鱼了。女人们采集不着果子,心里不好受,男人们打不着猎物,捕不着鱼,也窝了一肚子火,到了寨子时,老人们望着空手而归的男人们,不停地叹气;孩子们看到女人们的筐里空空的,哇哇地直哭。没有吃的,女人们埋怨男人,男人们埋怨女人,日于过得很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