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令父母烦恼的事,都是孩子的错误。孩子的天性、本能及合理需求就不能算犯错,让我们来看几个笔者的见闻。
现实例子
一天在火车站,11个月左右的宝宝一再挣脱妈妈的怀抱到处跑。妈妈一次次把他抓回来,抓一次打一次(这么大的宝宝正处于行走敏感期,所以特别喜欢走路,可年轻的妈妈对此一无所知)。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妈妈给宝宝喂方便面(这可不是这么大的宝宝该吃的食品)。宝宝只有五颗牙,妈妈却不断催促宝宝快点吃,宝宝吃不快妈妈不耐烦又打了宝宝。妈妈的喂养方式不合理,对孩子要求和态度更欠理智,可怜的宝宝。
11个月左右的宝宝刚学会走路,对走路非常兴奋,这是正常现象,宝宝并没犯错。况且即便孩子做了什么错事,也不该打骂孩子。
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正在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自由自在地走、跑。这是宝宝在没有学会走路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人生历程中,这是第一次挣脱他人的约束,拥有独立与自由,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次飞跃。这对孩子而言是多么宝贵,对父母而言也应是惊喜与欣慰,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可惜,这位妈妈对此一无所知,既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又不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然,在人多的公共场所,为了保证宝宝的安全,的确不能任由宝宝到处乱跑。可打孩子既不该,又无效。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巧妙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宝宝讲故事、唱儿歌、读画册,宝宝一定会被吸引乖乖地呆在妈妈身边。这样既可以保证宝宝的安全,又不会伤害宝宝。
我们必须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并对孩子的天性、本能给予理解。对于孩子们合理的需求,如好奇心、渴望得到父母关注等,一方面要给予满足,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地引导。
现实例子
一位妈妈带着3岁左右的宝宝买衣服,刚走进商场宝宝就被电梯吸引了,要求妈妈带她乘坐。可妈妈却不愿意:“我们在一楼买衣服用不着乘电梯。”
宝宝不听非要妈妈带她去,妈妈还是不愿意:“衣服在一楼,先去买衣服,买过再乘电梯。”宝宝急了,赖在地上不走。妈妈火了,连拖带拽强行拉宝宝向前走:“说了等会再去,就是不听,非要我打你是吧。”再看宝宝已经哇哇大哭。
大人的想法是:“我们是来买衣服的,不是来坐电梯的;买衣服要紧,坐什么电梯。衣服在一楼,根本没必要乘电梯。就算坐电梯也等买完衣服,何必上下来回跑。”大人的思维属于抽象逻辑思维。
宝宝想的是:“坐电梯有趣,我想坐,我要坐。”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运动思维,因为还没有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妈妈的解释宝宝并不能理解。宝宝不明白自己喜欢坐电梯、想坐电梯,和买衣服及衣服在几楼买有什么关系。宝宝实在不懂妈妈为什么拒绝自己的要求。
妈妈缺乏必要的知识,不知道宝宝的心理特点,也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与感受,一味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所以妈妈也不理解宝宝为什么不听话。又因为缺乏耐心与技巧,妈妈只知道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宝宝。而这种方式,宝宝更不理解,也难以接受,心中满是委屈。一次原本应该开心快乐的购物活动,变成了妈妈的烦恼、宝宝的伤心。如果妈妈了解宝宝的心理,理解宝宝的感受,完全可以耐心地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孩子进一步沟通,或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导孩子。
其实,类似买衣服的事根本无关紧要,也不着急,而类似宝宝想坐电梯的要求也并非过分,妈妈完全可以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为了怕麻烦而伤害孩子,实在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应该。事实上,从孩子提出要求到妈妈强行带走宝宝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带宝宝乘电梯一个来回。妈妈实在是不明智。
当然,对于孩子们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必须耐心教导,和孩子说明为什么,绝不可粗暴对待。
反省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某些举动不等于孩子有错,很可能是对孩子心理特点缺乏认识。如果我们总觉得孩子奇怪,对孩子们的各种表现疑惑不解,甚为烦恼;如果我们常常因为孩子们有许多方面与我们不同,并为此深感不安或大为不悦;如果我们试图改变孩子,以便使他们和我们一样,并为此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如果我们真是这样,那么是时候好好检讨自己了。因为,以上一切并未说明孩子们错了,却正好证明我们对孩子了解得太少。我们只了解孩子的外在表现,对孩子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成长规律知之甚少。
提高认识
孩子们的想法、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往往出乎成人意料,但这并不一定是犯错或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成人不同。
父母眼中所谓的错误,大多数是根据成人标准强加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父母不喜欢的、觉得奇怪的,并不等于孩子错了,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评价、要求孩子,而应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孩子,理性地对待孩子。
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我们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一旦我们知道某一年龄的孩子有哪些特性,就不会被孩子的行为弄得莫名其妙,才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以比较平和的态度理性地处理事情。
另外,同年龄的孩子除了有其发展上的共性外,还存在个别差异性。所以父母在对待不同孩子时,要先了解他,根据个性特点开展具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