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对具体的教育现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了解孩子,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施教。
不论我们的学历多高,工作多忙,请务必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并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善待孩子。
现实例子
下面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心里话:
我叫小琦……一直以来,我都在浪费生命,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或许是很久没有人肯定我了吧,也或许是那让我苦恼的学习,渐渐让我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其实我知道妈妈爸爸很爱我,比起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我不知道有多幸福,可能是妈妈的同事或者朋友的孩子成绩都太优异了吧,我就像被埋没了一样,……
“爸爸妈妈还经常骂我的同学,因为那些同学成绩差。可是我的成绩又好得了多少呢?这样骂我的同学,其实就等于在骂我,别人的家长也会这样说我的,成绩差的同学就别交往了……”
“我不配当妈妈的孩子,这样好的妈妈应该有一个很优秀的孩子才对,而我只会让妈妈丢面子……”
现实例子
一个9岁的小学生,自杀在家中,死前留下的遗书这样写道:
“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是差生,我不配活着。我死了可以给爸爸、妈妈省下很多钱……”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当我们有意无意用负面语言评价孩子,给孩子归类时,我们应该多考虑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和因此导致的不良后果。
普遍现象
当人们提起某个与众不同,或在某方面不如他人的孩子时,总会用一些“定义”把他们归类,如问题孩子、差生、后进生。
很奇怪,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给孩子下定义?我们为何不把视线的焦点从给孩子归类、给孩子按“头衔”上转开,转到孩子遇到的实际困境上?我们为什么非得因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给他们打上烙印?
反省
我们真的很奇怪,一方面从不就事论事,一味给孩子本身加罪名;另一方面却又太过在意外在标准(他人的评判、世俗的观念)而忽视孩子本身。
如果我们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错了,那么依此推行的方法又怎能正确?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孩子,并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又怎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我们把自己的角色弄错了,我们不该扮演高高在上的评论员、批评家。这样的角色无形中拉开了我们和孩子们的距离,使得孩子们对我们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这样的角色使我们看不到事实的真相和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言之凿凿却不得要领,谆谆教导却不得人心。我们为何不一改坐壁上观、发号施令的作风,以朋友的身份走到孩子的身边,走进孩子的心中。
是时候把孩子的问题、困难与孩子们本身分开了。是时候摈弃偏见,用公正客观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了。与孩子们一起面对问题,让他们不因问题而自卑灰心,让他们懂得有问题、有困难并不可耻,让他们了解我们不因他们有问题而歧视他们。相反,我们是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上一起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难题的战友。
改变观念
让我们一同牢记:这世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请务必针对问题,再也不要针对孩子了。面对问题,我们既不能听任发展,也不要试图为孩子们下定义。我们应做的是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因势利导把孩子引向正确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用理解融化孩子的心灵,以关爱重振孩子的自信,并以我们的坚定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