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8359200000057

第57章 不做敌人

想要说服孩子,我们必须以理服人,既要让孩子“知其然”,更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

父母不要坐等孩子主动和我们说些什么,而要主动与孩子交流。我们有责任主动与他们平等而友好地沟通。

普遍现象

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经常相互埋怨以示不解,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可见一斑。父母生气地埋怨孩子说:“我要你做的你偏不做,不让你做的你偏偏要做!”孩子却委屈地回应道:“我想做的你偏不让,我不想做的你偏偏非要我做!”于是,父母与孩子仿佛一对“天敌”,终日“战争”不断。结果,父母们劳累得要命,孩子们难受得要死。

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或非得把孩子往对立面推?难道就不能与孩子们站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举例说明

例如,许多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这必然对孩子有害,父母们总是在孩子兴头上时强迫孩子离开,或直接粗暴地关掉电视。

父母的上述做法显然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孩子们要么气愤非常,要么吵闹不止,即使无奈离开也是心有不甘,心中惦记未果的情节无法专心学习。

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也非一时之事,我们大可不必,也不该执著于眼下并非本质问题的事件。我们大可不必为了一时看电视、吃零食这样的事与孩子较劲,想尽办法非得让孩子低头就范不可。

提高认识

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时间,找个好时机与孩子就某一问题好好谈谈。告诉孩子我们的客观想法(而不是对孩子本人的指责),比如,“妈妈觉得你看电视的时间太长”;让孩子认识到现实的问题,比如,“看电视太长会严重影响视力,也会影响学习时间”,让孩子对后果的严重性有所认识;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比如提议让孩子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看一个小时电视,或者中午和晚上各半个小时,让孩子选择。或共同商议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作息时间。

注意:父母是给出提议,而不是命令!

对于我们的提议,孩子们或许会讨价还价,或许有完全不同的想法。对此,我们要有心里准备,其实这也很自然。

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允许孩子们发表意见,而不是容不得孩子有自己的主张,这是教育者对待孩子应有的态度。

我们要做的固然不是放纵,但也绝非不择手段意欲操控孩子。要用科学的道理和鲜活的事实让孩子们对事物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认识。

有时,孩子可能会提出多看一会儿电视,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比起无礼地强制与无情地拒绝,适当让步和共同商议的结果更能获得孩子的认同,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的自制能力远不如成人,这一点父母也应该有心理准备。孩子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言而无信”,对此大发雷霆显然不得人心,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将此前达到的共识与和谐毁之一旦。与之相比,我们一时的“胜利”实则是彻底的失败,真是得不偿失。所以,教育需要的是策略而不是冲动!

对于当下兴志正浓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地给予理解。与任何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培养自控能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允许孩子有一定的反复,并基于进程调整方法,才是合乎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做法。

孩子是人,不是机器。对于机器,人为按下另一个按钮便可转换为其他任务,关掉电源便一切结束。孩子却不可能这么简单地任人操作。正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机器,因此教育首先应该是人性化的。

面对孩子的“言而无信”,我们可以给孩子们选择的权利:“是现在我来给你关电视,还是再看十分钟你自己关。”孩子选择了后者。可由于十分钟后情节的吸引,他们可能早把自己的选择和承诺抛之脑后。因此,五分钟后的提醒是十分必要的。类似“还有五钟喽”这样清晰而友好的提醒,会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大大减少到时后的失望情绪,这样有助于给孩子一个调节的过程。

当孩子做好离开电视的准备后,才能更从容地从电视机前走开,而不至于因毫无准备或被引人入胜的节目深深吸引无法自拔,也才能逐渐培养孩子更好地遵守规则,养成良好习惯。

改变观念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其目是孩子的自律而非他人的强制。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反复强化,将外在约定或规则内化为孩子的内在需要与品质,才能真正培养出好习惯。

可见,如何将外在约定与规则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内在需求,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粗暴、强制显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反会引发排斥与逆反。正如上面的例子,比起粗暴关掉电视,或强行将孩子拖走,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一段缓解时间,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才能引发内需与自觉。

了解一点心理学就不难明白,人都是有情感的,无情地苛求是引发不满和抵触的罪魁,最多也只是收获被动回应。而不失人情味地严格,才能激发一个人理性的认同和主动的回应。正是基于此,教育的人性化是必要而又有效的。身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对人的普遍心理和孩子的个人能力有所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

到此,我们应该有所觉悟,懂得:教育孩子并非与孩子对立起来与孩子争一个谁赢谁输。

每一位父母都必须改变错误观念,认识到:教育应该是双赢之事,其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与我们配合,而非强制孩子屈从。正如笔者常说的: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不好,而是父母缺乏说服孩子的耐心和能力。

一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母亲自认高明地说道:“我一天到晚忙死了,哪有闲工夫和孩子磨牙,赏她两个耳光比什么都有用,看她给不给我乖乖地听话!”这种观念不改变,即便这位母亲有再多时间,恐怕与孩子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

教育绝非随心所欲、鲁莽行事,而是需要用心去做,需要父母多用头脑思考,多花心思领悟,多用时间实践,真正做到科学施教。同样,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父母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更需要父母多用头脑和心灵去理解、去尊重,而不是原始地挥舞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