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8357000000050

第50章 不要让孩子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从众效应

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方式不一致时,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效应”。

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从众心理,仔细留意一个班的学生,我们便会发现几个要好的男生可能都拥有一套颜色和款式都相同的运动衫,而几个要好的女生则可能会拥有一样的发式或是近似的饰品,这种惊人的相似现象就是从众效应。难道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就那么有趣吗?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利用好这种从众心理呢?

一次手工课上,老师教小朋友学习折小房子。老师先把她折好的房子拿出来让小朋友看,这时从教室后面传出一声,“哇!好漂亮啊!”

老师听了,笑着问孩子们:“你们愿意跟老师学吗?”孩子们很有自信地说:“愿意。”

老师先做了个示范,并分步骤教孩子们折房子的方法。最后,等孩子们认真观看了一遍后,老师准备让他们自己动手折,这时有几个孩子大声喊:“老师,我不会折。”老师刚走到一位前排孩子身边,旁边的孩子又赶快走过来,把纸往老师手里塞,想让她帮自己折。

这时,这位老师想了想,要是以前,她会马上帮孩子们,但是今天,她想探个究竟。于是,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帮忙,而是耐心地说:“别急,老师会来帮助你的。不过,你要自己动手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呢?”孩子们听老师这么一说,只好自己动手了。

在这期间,这位老师只帮了一位小朋友,而让旁边的孩子看着,到最后,就连之前那些大喊“我不会”的小朋友,居然都折得挺不错的。

看到眼前这一幕,这位老师当即表扬了这几个孩子,孩子们听了,一个个也自豪地笑了。

为什么孩子总想和别人一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渴求,都需要归属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当自己的表现和别人不一样时,往往会被当作“异类”,不受别的小朋友欢迎。因此,孩子会为了得到朋友们的认可而表现得和别人一样。与此同时,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很多问题还不能做出把握十足的判断,于是,他们会格外相信那些“小领导们”,这些“小领导”就是孩子的偶像,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此外,孩子的从众思想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有关。如果父母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做事,那么当这些孩子遇到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受能力强、经常受表扬的同伴的暗示,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故事中的孩子们有一位富有智慧的老师,她没有无视孩子的从众心理,而是借此机会,更好地锻炼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从而没有让孩子的思想成为别人的复制品。

每天懂点社交心理学

对于孩子而言,从众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虽说它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过在与他人融洽相处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有从众心理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集体接纳的重要性,并且愿意牺牲个人意志来达到集体要求,这无疑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

但是,过度的从众心理反倒会抹杀掉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有的孩子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遇事容易缺乏主见;也有的孩子为了和同伴保持一致、得到团体的认可,容易产生攀比和屈从心理。介于此,教育子女时要着重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自信心

父母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表现,而不是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比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等,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孩子的从众心理。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不够成熟,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再加上他们天性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而是要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孩子有了自信心,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盲目地随从别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历程,有痛苦与无奈、害怕与失望、迷惘与无助,而这些又都是成长过程的必修课。当孩子有了心结自己解不开、被负面情绪困扰摆不脱,没有哪个心理医生比父母的理解、信任和帮助更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