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
8290800000042

第42章 张瑞莉:源于书香的美丽

当孩子们对陈老师依依不舍的时候,陈老师感到了幸福。教育的幸福,就这么简单!其实,类似的场面好多老师都遇到过,但并不一定所有老师都感到幸福。因此,能否感到教育的幸福,还在于教师本人有没有一颗敏锐、柔软而善感的心。这其实就是一颗童心。随着教龄的增加,我们越能保持这样的一颗心,我们就越幸福。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依恋而无动于衷时,幸福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

第一次看到张瑞莉,我跟她开玩笑:“嚯,我遇到‘高人’了!”一米七几的高挑个儿,走在校园里,绝对是一道风景。但这道“风景”当然不只是因为她高挑,还因为她的美丽。而这“美丽”不仅仅是外貌,还有因她的职业心态而散发出来的一种教育气质。

张瑞莉老师教生物,但她不像有的科任老师只是单纯上课,而是喜欢研究学生。我第一次被她感动,是读到她写的一篇教育案例。文章记载了她长期和一个叫宁的顽童打交道的故事。这个宁的顽劣已经超出了很多老师的想象,可以想象温柔的张老师面对这孩子时曾经有过的无奈与无助,但是张老师冷静之后,决定既把他当做转化的“差生”,也当做研究的对象。每一次冲突,每一次谈心,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反复,每一次山穷水尽,每一次柳暗花明……张老师通通及时记录下来。于是不但孩子有了进步,而且一篇万字长文《破茧化蝶》也诞生了。

记得那天晚上读到这个故事,我激动得失眠了。迷迷糊糊睡了几个小时,凌晨四点多又醒了,醒来脑子里满是宁的形象,也想到了张老师的成长。我又打开《破茧化蝶》重读,不仅读到了孩子的进步,也读到了张老师的成长,因为正是在和顽童的“较量”中,张老师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我不能把他们捏成我想要的模样,因为他们不是我,我也不能把他们变成名人,因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名人。但是作为老师或是一个教育者,我想我应该教会他们的是如何认识人和社会,如何判断、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类似堪称“教育哲言”的话并不是张老师从书本上读到的,而是她在对宁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这就是教师的成长!

在欣慰与激动中,我在《破茧化蝶》后面写下了千余字点评。我写道:

转化“后进生”,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所面临的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科任老师,张老师能够在一个顽皮孩子身上倾注这么多的心血,我想她所体验到的绝不只是教育的艰难,更有研究的乐趣。是的,我这里强调的是“研究”。我们面对“后进生”往往感到头疼;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呢?比如,我们不仅仅把“后进生”当做需要征服却难以征服的敌人,而同时当做需要研究也可以研究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心态会平和许多从容许多,我们的工作也更有价值。我们所做的,就不仅仅是“战胜”,更有“探索”——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怎么走进他的心灵呢?他为什么又反复了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吗?我今天为什么成功了呢?……正是在这样艰难却有意义甚至不乏乐趣的研究中,孩子在慢慢转变,教育者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最后我写道:

教育是复杂的,并不是每一个蛹都能化蝶,有的蛹甚至连茧也不能破呢!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也在“破茧化蝶”啊——由一个单纯而缺乏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依然纯真却开始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了!哪怕孩子最终并没有按我们的期待“化蝶”,我们自己也是有收获的。只要用心,教师每天所做的一切琐碎的工作都不是多余的,都是在使自己“化蝶”。只是,这个“化蝶”的过程将伴随你终生,因为追求完美是无止境的。关键是你心中要永远飞翔着教育理想的美丽蝴蝶!我相信你,也会关注你!还有无数的宁等待着你呢,“我寄希望于未来……”

后来这篇《破茧化蝶》被我收入《每个孩子都是故事》一书,感动了无数读者。

成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年轻的张瑞莉老师也有郁闷甚至难受的时候。有一天早晨,我在她的博客里又读到她的一篇随笔,谈到课堂上面对一些成绩差习惯也很糟的学生,个别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还骂老师,她感到愤怒——

这些宝贝儿们,说也不得打更不敢。真不知道这学到底是为谁上的,这知识是为谁积累的,这成绩是为了谁争取的。我们苦口婆心又到底是为谁,我是为了我自己,真的,对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爷们儿”我所做的都是为了我的良心,不是为了他们的父母,更不是为了他们这些油盐不进的疯子。是为了我自己的良知、为我自己这么坚定地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为我自己当初立下的那个誓言。我不停地问自己我选择这个职业到底是为了什么?财富?地位?我都没得到。而我仅存的那份良知都快被折磨得消失殆尽……

读了这些发自张老师内心的话,我很难受:张老师是一位很有上进心的年轻老师,可是现在她享受不到教育的快乐。我感到作为校长,对不住她。

想了一会儿,我在她的随笔后跟了几句——

心疼!

教育的艰巨应该在预料之中。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教育对象,那么能够改变的只有两点:

职业,或心态。

到了学校,我在大门口看到张瑞莉老师走了进来。我把她叫到一旁对她说:“今天早晨看了你的帖子,我很心疼,很同情你;同时也很难过,因为作为校长,我没有给你带来工作的快乐。但我现在要说的是,教育对象我们一时难以改变,我们怎么办?那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你工作很认真,很负责,如果仅仅看这一点,我似乎没有必要为你操心,反正你也没有给我制造任何麻烦。但你这样的心态会让你一直难受。所以我建议你要学会从容,学会期待,学会调节。向学校其他优秀老师学习!只要选择了教育,必然会有很多难题。不只是我们学校,任何一个学校都一样,都有自己特有的困难。我知道你过去很有激情与理想,很多人年轻时也一腔热血,但慢慢对现实不满,热情便消沉了,最后平庸甚至苟且。我不希望你也这样。但现在你正处于这个转折点上。关键的是要保持一颗童心。我现在五十多岁了,可自我感觉还保持着刚开始工作时候的热情。我希望你保持热情和童心,就是希望你能够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

平时大家都很忙,所以我和张老师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候非常少。但我相信张老师,她会自己调整心态,她一定会继续成长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学校的改革也在热火朝天地推进:新教育实验、民主教育、课堂改革、因材施教、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张老师性格低调,不喜张扬,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学校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成长着。比如,学校进行以民主教育为核心理念的课堂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张老师积极参与,多次在学校的赛课中大展风采。她的课不但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展示,而且张老师提供的知识源特别丰富,通过课堂教学给孩子们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后来我很少听到张老师抱怨了,当然不是没有遇到过顽皮的学生,而是她渐渐学会了从容。

那天,我把张老师请进了办公室和她聊天。我说:“你现在心态平和了许多啊!”她说:“我现在遇到犯错的学生,我喜欢就事论事,这件事错了就说这件事。虽然孩子犯了错误,但我也看到他有值得表扬的优点。我以尊敬赢得尊敬。更多的时候,学生犯了错误,我也不生气,我首先需要冷静。初中孩子是很讲面子的,老师不要轻易把孩子的面子撕破。”

我叫她举个例子。她说:“有一个男生,穿得很鲜艳,有一次在课堂上不停地脱了穿、穿了脱,自己上不好课,也影响别人上课。我就开了句玩笑,呵呵,你脱了马甲我也认识!大家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了。这事放在过去,我也许会很严厉地批评他,现在我喜欢用比较幽默的语言去化解。还有,有时候批评谁不批评谁也有讲究。比如,两个同学上课说闲话,一个成绩很差,一个成绩还可以。我批评谁呢?如果批评那个成绩不好的,他可能会反驳我:‘我没讲话呀!’所以我没批评他,而是对那个成绩中等的学生说:‘别讲话了,你再讲下去要影响他的。’这个‘他’就是那个成绩不好的同学。我这么一说,成绩中等的同学不说话了,另一个同学也不好意思说了。”

我笑了:“一次小小的批评你都很讲究的!”

张老师说:“其实,对学生呀,你在他们身上花了心思,他们会记住你的好。有一个班,我只教了半学期,可到现在还记得我。我记得当时我生气的时候,也骂过他们,而且骂得很凶。但后来学生理解了,所以会记住老师的。现在想来,他们记得我,无非就是我在他们身上花的心思多了一些。”

张老师还说:“对学生,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吸引他们。我的生物课上,特别重视丰富学生的常识,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给他们讲了。比如,讲到食品保鲜,我就讲金字塔如何保鲜;讲生物的分类,我就考他们鲨鱼和鲸是不是一类,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企鹅是鸟……讲这些学生就特别有兴趣。”

难怪张老师的课上得那么好,在学生眼中,她就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呢!

张老师说她现在更多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研究:“今天有一个小孩,上课没听讲,以前我会批评他学习态度不好,现在我就想,他是小孩,可能也想学习,但是他注意力不行。我现在研究注意力,发现我们好多学生都不是脑子不聪明,也不是不想学,而是注意力很差。自从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看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看的时候自然想到我的学生。我把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其实并不捣乱,但往往学得不好,因为他注意力差;还有一类孩子聪明,但叛逆,喜欢扮酷,这样的孩子往往行为违纪,常常犯错,于是受批评受罚。”

张老师说到读书,我才想起来,她的确是很喜欢读书的。我找她聊天,临走时她常常都会在我这里借一本书。所以我问她:“我很高兴你这么喜欢读书。现在像你这样爱读书的人不多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书的呢?”

她想了想,说:“应该是从小就受妈妈的影响吧!妈妈曾经让我读过很多世界名著的故事梗概。不过,真正开始喜欢读书是小时候一次小小的意外。”

“意外?”

“嗯。一天,我从妈妈的书柜中无意翻到一本《简·爱》,而且还是缩写本,窄窄薄薄的版本很容易装进大衣的大口袋中,我就偷偷摸摸地拿走,然后偷偷摸摸地在课堂上看,偷偷摸摸地在被窝里看……”

我笑了:“你不怕爸爸妈妈发现吗?”

“怕呀,我想了很多办法的。至今还记得为了不让爸妈半夜发现,我将台灯朝门的那面用衣服遮住,只留一束光照着我看的书。在懵懂的年纪读到简·爱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比童话来得真实和让人向往,而书中的词语比起平常读到的少男少女的漫画和小说更富有诗意、更饱满、更有深意,直到现在我都记得简·爱的那句震慑人心的话: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从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世界名著并不是那些大部头的书,也不是那么难读,原来也有这样让人神往的爱情。”

张老师的追忆把我也带到了她当时痴迷读书的气氛中。我问:“你就是从《简·爱》开始喜欢读名著的?”

“是呀,从那以后,家里书架上的世界名著缩写本一本一本地被我读完了。其实读《简·爱》时妈妈就已经发现,但她没批评我,反而还给我说:《呼啸山庄》的故事错综复杂;《堂·吉诃德》里主人公会把风车当成敌人;《基督山伯爵》里那个伯爵在监狱遇到高人指点,最后逃脱变成一个富翁;《巴斯克维尔家的猎犬》中有一只狗半夜会发光……往往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我便产生读那本书的欲望。”

这些最初纯粹出于兴趣的阅读,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张瑞莉的生活,她不但越来越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还渐渐感到了阅读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带来了奇妙的变化。

“读高中时的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有一道阅读缩写题考到简·爱对罗切斯特表白的那段,因我对那句话记忆深刻,直接就把原著的话照搬出来做答案。当时还在想,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能算是模拟题呢?但事后才发现全班能回答出来的人并不多,我当时心里真有点小窃喜。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范围的拓展,我的写作素材和内容越来越丰富,更是信手拈来,对于高中的无主题的周记很是得心应手,文章更是经常被老师拿来点评几句。”说到这里,张瑞莉显出了抑制不住的自豪。

慢慢地,阅读已经成了张瑞莉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阅读已经不限于文学,因为读书带来的知识延伸,让她产生了更多的求知欲。上了大学后,因为恰逢中国“入世”,她便买来WTO的有关书籍;因为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新加坡经济巨大变化,她又去找《李光耀传》阅读;因为心理学老师无意中说弗洛伊德其实是个精神病医生,她就翻《梦的解析》想知道他是不是也是个疯子。阅读视野开阔的她在学生会里常常让不熟悉她的人看不出她究竟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她也因丰富的知识面,而拥有了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你的阅读也影响了你的工作吧?”我说。

“那是肯定的。因为看过一本自制教具的书,我就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模拟肺部呼吸的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来发现呼吸的原理,事后学生做的成果又变为我的教学用具,比实验室配的玻璃装置简便有趣,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是省了我的力气;讲到呼吸作用时,我想起一则关于科学家模拟金字塔构造,将一瓶酸奶放在里面常温下一个星期不变质的科学实验,用它来引出变质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作用,学生就在课下找来关于金字塔的很多相关知识问我——木乃伊的制法、关于诅咒的传说,甚至连一些未解之谜都拿来让我做个定论;讲动物行为时,我就利用当时很火的一本小说《狼图腾》里面很多描述狼的行为的片段,将这些片段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判断其中是动物的哪些行为,不久就发现有同学在课外也读这本书;曾经因为一个同学上课看《诛仙》,我和他在课堂上剑拔弩张,没想到的是,课下我找他谈心时,因为我也读过这本书,所以聊起《诛仙》的作者,我们的关系突然变得平和起来。这几天,我在读《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等杂志。”

张瑞莉老师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阅读对自己的意义——

从没想过读书能给我带来什么功利性的东西,但因为读书我的生活变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回忆和向往。是阅读使我在多年的数理化题目中有一个轻松的空间,是阅读陪着我度过独在异乡的几百个日夜,是阅读让我总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是阅读让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从学校迈出去的那一步起,我们的老师就只剩下自己,即便这样,只要有阅读的习惯,老师就如影随形了。

张瑞莉有一种气质,谈吐雅致,从容不迫。尽管她也曾因困难而郁闷过,但终究保持了一颗平和的心。这份恬淡,源于豁达的胸襟,而豁达的胸襟,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开阔的人文视野。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张瑞莉正是因此而拥有了一份源于书香的美丽。

201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