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8204800000016

第16章 百团大破袭(1)

老兵口述

杨云溪

我亲眼看到了左权将军牺牲。

1937年冬天,八路军办事处迁往临汾,我走了一百多里山路,去投奔八路军。当时的办事处就设置在一座破庙里,条件艰苦得很。因为我有文化知识,被分配在炮兵部队。其实那时候的八路军很穷,没有大炮,所谓的炮,只是迫击炮,就这还没有多的。

百团大战最后一战是关家垴战斗,那场战斗打得很惨烈,关家垴的地势易守难攻,八路军伤亡很大,彭德怀始终阴沉着脸,火气很大。

有一次,我看到彭德怀站在战壕边指挥作战,他手举望远镜,蹲靠在战壕的一边,一条腿支撑在另一边。后来大家看到的那张很有名的照片,就是那时候拍摄的,当时我距离彭德怀只有100米。

关家垴战斗中,日军有五六百人,被我们打得只剩下100人。后来,日军的增援部队来了很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们撤出了战场。

百团大战后,日军加紧报复。1942年5月,日军大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在山西辽县,就是今天的左权县。当时八路军总部有将近两万人,而警卫部队只有两个排,七八十个人,其余的部队都在前方作战。没办法,八路军总部只好撤退。

撤退的时候,左权将军要求断后,他带着身边工作人员安排大家撤离。敌人的炮火很猛烈,一颗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他牺牲了,我亲眼看到,当时心里难受到极点。

因为时间紧迫,情况危急,根本就不可能抬着他撤退,更不可能掩埋,所以,大家把他的遗体放在路边,赶紧撤走。

三天后,我们悄悄回去寻找,看到他的遗体还在路边。

白朝定

我以前是红军,后来去了陕北,再以后东渡黄河,去了山西战场。

我在山西战场打了八年,经历了很多游击战。记得我们打下过一个煤矿,没有见过电灯,有人就用灯泡点纸烟。那么多煤炭,让百姓搬回家,但是也搬走不了多少,又不能留给日军,只好泼上煤油,烧了。

百团大战的时候,我们打下过日军一辆汽车,但是也是第一次见这东西,没有人会开,也不知道怎么捣毁,那是个铁东西。附近村庄一个老先生说,只要把汽车的眼睛捣毁了,它就开不走。我们就把两个前灯砸毁了。可是,第二天我们再去看,百姓说,昨天夜晚,日军就偷偷跑回来,把汽车开走了。

破坏铁路也是这样,对着亮铮铮的铁轨,没有办法,刀砍不进,石头砸不断,后来,营长来了说,只要把螺丝拆开,就能够卸下铁轨。一卸螺丝,果然是这样。

这些事情都让我感觉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打仗也是这样。可是我学不会文化,我宁肯上战场,也不愿意学文化,所以我识字不多。

我的头上有一道伤疤,这是当年和日军拼刺刀留下的。日军的枪比我们的长,刺刀也长,所以拼刺刀的时候占便宜。后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拼刺训练,也缴获了很多日军枪支,所以,后来日军和我们拼刺刀,都感到害怕。

我们和日军在山西打了八年,日军吓得躲在炮楼里,白天才敢出来,夜晚不敢出来,一出来就遭到我们伏击。

我还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地下工作:送情报。我们的暗号是这样的,我走进掌柜的房中,脱鞋上炕,把鞋子摆成丁字,如果掌柜的鞋子也摆成丁字,那就说明是自己人。我们就是依靠这种方法对暗号,别人是根本想不到的。

刘火星

我抗战时期是游击队员,参加过很多次八路军攻打炮楼的战斗。

日军的炮楼很坚固,八路军和游击队想要攻下炮楼,那是相当不容易,于是我们就摸索出了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日军炮楼里找人做饭,我们的两名游击队员是当地人,就冒充成厨师,在炮楼里给日军和伪军做饭。等到我们准备攻打炮楼,就派人进去通知厨师,怎么进去?装扮成送菜的菜农,把蔬菜担进厨房,悄悄告诉厨师说,今晚要攻打炮楼了,让他准备好。到了夜晚,我们外面在攻打,这两个厨师就悄悄打开了碉堡的门,我们就冲了进去。我们冲进去后,就占了便宜,因为我们人多,日军和伪军人少,如果短兵相接,我们就能够占便宜。

那时候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枪很少,子弹更少。为了迷惑敌人,我们就把高粱秆折成一寸长的小棒,塞在子弹袋里,远远一看,敌人还以为我们身上背着很多子弹,就害怕了。

因为武器不如人,我们就经常采取夜袭和近战。红缨枪和大刀那时候是最常用的武器。每个村里都有铁匠,铁匠们都有打红缨枪头和大刀的本领。刚刚打出的大刀片,还是红彤彤的,放在冷水中一泡,最好是冰水,一股青烟冒出来,这样的钢就很硬,砍不断。

方大明

我们武工队员在抗战时期,和伪军日军斗智斗勇。

我们那里的伪军,家都在方圆百里之内,伪军依靠炮楼生活,白天不敢出门,夜晚偷偷出门,骚扰百姓。炮楼里伪军多,日军少,一般伪军都是混饭吃的,有地痞流氓,有兵油子,少数伪军很坏,我们的目标就对准这些顽固的伪军。

我们把这些伪军的情况全部摸清楚了,为了震慑他们,夜晚就拿着铁皮卷成的喇叭,到炮楼下喊话。我们指名道姓说伪军的名字,说你家有几口人,都在那里干啥。伪军一听吓坏了。我们就警告他,你再敢残害百姓,我们就取你项上人头。这叫敲山震虎。

后来,伪军果然老实多了。

有一次,一伙伪军愿意投诚,事先秘密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就假装攻打炮楼,打不下来,装着害怕,逃跑。日军就命令伪军走出炮楼追赶。结果,这伙伪军就很顺利地归入了我们武工队。

王政柱

百团大战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左权起的,彭德怀赞同的。

那时候我是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我给彭德怀和左权汇报参战部队的时候说:“正太线30个团,平汉线卢沟桥至邯郸段15个团,同蒲线大同至洪洞段12个团……共有105个团。”后来一些写百团大战的书籍中,有的写到了103个团,有的写到了104个团,有的写到了105个团,其实,正确的应该是105个团。

我刚刚汇报完毕,左权就高兴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再仔细查对一下数字。”

当时,彭德怀坐在一边,他接着就说:“不管是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称作百团大战。”

左权也说:“百团大战这个名字好。”

很快地,彭德怀和左权就向中央军委起草电文,电文最后署名“彭左”,百团大战时期,总部发布的电文,后面都是署名“彭左”,彭是彭德怀,左是左权。

美国人跟着八路军学习游击战

外公是一名老红军。

外公在当兵以前,是一名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的异常辛劳贫苦的日子。有一年,刘志丹从陕北高原来到了关中平原,外公家乡开始“闹红”,很多青年参加了红军。有一个名叫丁子鉴的青年鼓动外公当红军,说红军是穷苦人的部队,进了队伍里吃得饱穿得暖,还能给家里分一斗麦子。外公听了丁子鉴的话,就参加了队伍。

外公刚刚参加红军的时候,没有枪,没有军装,丁子鉴发给他一把大刀。每逢丁子鉴和一些红军开会的时候,外公就扛着这把大刀在外面放哨。不久,这支队伍从关中平原开往陕北高原,外公也跟着去了陕北。在陕北,他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外公分到了一杆步枪。

丁子鉴,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军,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作丁本淳。《共和国将帅名录》中记载:丁本淳,原名丁子鉴,陕西省澄城县醍醐人。外公白朝定和丁本淳是同村人。

外公说,那时候,很多人为了一斗麦子、一斗小米就参加了队伍。

外公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家有弟兄两个,因为家穷,就商量着投红军,到了红军队伍里能吃饱饭,饿不死人。弟兄两个走出村庄后,看到大道上还有一伙准备去投红军的年轻人,哥哥就对弟弟说:“你先跟着他们走,我回家给爹妈说一声,就追你们。”弟弟先走了,哥哥回家。等到哥哥再走到村口的时候,弟弟他们已经走远了。哥哥就开始追,追出了很远,还没有追上,远远看到一伙穿军装的人过来了,是国军。反正都是队伍,都能吃饱饭,哥哥就参加了国军。这样,一个在红军队伍里,一个在国军队伍里,兄弟俩几年都没有见,都不知道对方的死活。有一年,在山西战场上打鬼子的时候,兄弟俩意外碰到了一起,亲热得不得了,说了一晚上的话。天亮后上战场,兄弟两个都战死了。

外公说,那个弟弟就是他同班的战士,名字忘记了,只知道姓黄,是陕西西府人。

外公到了陕北没多久,徐海东领着的红军就从陕南来到了陕北,接着,毛泽东领着的红军也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徐向前领着的红军也来了,全国的红军都来到了陕北。可是陕北很穷啊,地瘠民穷,山沟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精干小伙子,外公他们的部队就准备东渡黄河。黄河那边是阎锡山的地盘。盛产老陈醋和食盐的山西,那可是当时中国很富裕的地方。

外公他们准备过黄河的时候,突然就听说红军要换衣服了,换成国军的衣服。红军和国军成了一家人,一起打鬼子。红军也不再叫红军,叫八路军。

1937年冬天,我的外公白朝定穿着灰色军装,和战友们坐着木船来到了山西抗日前线。

外公说,八路军的衣服是灰色的,阎锡山的晋绥军衣服是青色的,蒋介石的中央军衣服是黄色的,那时候,全国军队的武器不但不统一,而且衣服也不统一。在所有抗日武装中,八路军的武器属于最差的。

外公说,人们一说起八路军,就说是小米加步枪,生活很艰苦。其实,能够拥有小米加步枪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时候八路军连小米都吃不上,步枪也不够用。

小米是北方的粮食,八路军主要在黄河以北的敌后战场抗击日军,所以就有了小米加步枪的说法。

八路军打的是没有后勤供应的战争。

军粮,从来都是因地制宜。藏身于民的八路,军粮也只能来源于民。老百姓吃小米,八路也吃小米。那些年,小米是北方农民的主食。

在过去几千年的战争中,小米一直唱主角。《诗经》中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淮南子》中说:“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晁错的《论贵粟疏》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也说:“桑竹垂余荫,菽稷时时艺。”黍是今天的糜子,稷和粟都是今天的小米。糜子和小米形似,都是很小的颗粒,在北方,糜子因为产量低而很少种植,小米则广泛种植。

在遥远的古代,小米不但是士兵的军粮,还是战马的军粮,可见小米消耗之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给长安城带回了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在西域吃苜蓿草,而来到长安城只能吃小米,所以寿命很短。后来,汉武帝不得不从西域引进苜蓿,中国的战马的食谱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战马吃草的镜头,是导演的异想天开。

只是到了唐代,老百姓的饭桌上,小米才退居次席,面粉和大米开始唱主角,军粮也以小麦和大米为主,但是这时候的军粮,还是以稀饭为主,北方叫沫糊,南方叫粥。古装剧中的将士拿着大饼啃的镜头,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水浒传》中有武大郎卖炊饼,炊饼就是今天的馒头,而馒头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本意是用来祭祀南征中的冤魂,祭祀完后,士兵们拿来享用,居然很美味,于是有了馒头,绵延至今。戚继光抗倭时,为了便于携带,将面粉做成小圆饼,穿在一起,这就是光饼的来历。至今,浙江福建一带还有光饼。

成吉思汗的军粮却又大相径庭。成吉思汗的军队没有根据地,部队走到哪里,给养就带到哪里,而给养就是成群的羊马。到了荒漠戈壁地带,羊群无法生存,就带着马匹,这些马匹不是用来征战的,而是士兵的食物。这些马匹也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成长,不需要燕麦和苜蓿,它们依靠草根就能维持生命,而且能够用蹄子刨开积雪寻找草根,士兵们依靠吃马肉、喝马血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生活在中国元代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元朝有一个将军叫慧元,他把牛奶干燥处理,制成粉末状,装在皮囊里,行军征战时,皮囊里加入水,边跑边震荡,溶解为粥样,饮之甘美,且力气倍增。这就是奶粉的来历。

八路军小米加步枪,可以说又回归到了远古时期,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外公当年是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在115师。

红军改编是1937年8月下旬的事情。当时八路军全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隶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115师主要由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组成,师长是林彪;120师主要由红二方面军组成,师长是贺龙;129师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组成,师长是刘伯承,红四方面军的创建人之一徐向前担任副师长。八路军在延安还有一个留守兵团,兵团司令是肖劲光。

《彭德怀自述》中说,红军28000人改编为八路军,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发展到近百万大军,是在毫无援助之下成长起来的。因为没有援助,而部队又扩充非常快,所以,给养就非常困难。

外公说,抗战时期,他们一天不吃饭,一晚不睡觉,那是经常的事情;而且,没有枪支,新扩充的战士就拿着梭镖大刀打仗,为了抢一杆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总是要搭上好几条人命。而日本人的《步兵操典》中也有“人在枪在”的规定,土八路想要抢一杆枪,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