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41

第41章 西雅图燃点

全球化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经济全球化。现在不打仗了,也不搞冷战孤立了,每一个国家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与其他国家实现资源的交易。但这并不是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消失了。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甲国生产大米而乙国需要大量进口大米,现在不能打仗抢粮了,所以乙国只有老老实实向甲国买大米。于是甲国眼珠子一转,说要高价向乙国出售大米,如果乙国不出这个价,甲国就干脆不把大米卖给乙国,让他们饿肚子。再比如,丙国种植大量的土豆,质量好而且价格便宜,但是丁国不让丙国的土豆卖到自己的国家来,否则丁国自己的土豆就卖不出去了。诸如此类的矛盾在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更何况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在上面的例子中,甲国向乙国出口大米,与此同时,甲国可能从乙国进口猪肉,所以如果甲国要高价向乙国出口大米,那么乙国也会采取报复,让出口到甲国的猪肉也涨价。就这样,在所谓的全球一体化的舞台上,贸易战开始风生水起。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贸易组织就开始被我们所熟悉了。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正式成立了,这个组织就是电视里每天在说的WTO。世界贸易组织是目前最重要的国际间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可以在一种相对公平的秩序之下进行贸易,同时,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找世界贸易组织去评理。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08年,全球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5.77万亿美元,平均到全球67亿人的头上,每个人每年所消费的商品总价值中有2353美元(约1.6万元人民币)是外国产品(当然,这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因为最终产品的形成通常经过了多次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出口与进口,这里面就有重复计算的问题了)。

但是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因此在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框架之下进行国际贸易的责任和义务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世界贸易组织每天的工作日程表上都是没完没了的谈判任务,因为每个国家都不想自己吃亏,同时还希望能够从其他国家那儿占点便宜。

早在1986年7月,中国政府就向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递交申请,要求恢复中国缔约方地位。直到2001年,中国才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谈判共谈了15年。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话来说是“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那么这15年都谈了点什么呢?其实谈的就是中国如何开放,开放哪些领域,开放的步伐多大以及其他国家的市场如何相应的对中国开放。

正是在不断的讨价还价声中,全球化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全球化的口号没有错,可新的不公平又出现了。

每个国家的实力和国情不同,这就注定不能均等地参与国际贸易。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有巨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把产品卖到其他国家去。比如,美国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能够走出微软、谷歌等大企业,而一些小国,实力就弱了很多,甚至没有信息产业,因此全球化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打开国门,让微软和谷歌进来。但如果不打开国门,一方面自己国家用不上这些产品;另一方面,就要被美国指责你不开放。这就让一些小国在全球化的问题上很纠结。

而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国家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如美国的汽车工业很发达,技术很成熟,而且生产规模化,因此汽车的价格相对较低。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还没有到达那个阶段,现在如果开放,让同样低价的美国汽车随意卖到本国去,那么本土的汽车行业就立马死翘翘。全球化和保护民族工业之间的冲突又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是强国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有多大?我们可以看一下全球500强的跨国企业。在这500家企业中,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最发达的七个工业化国家(G7集团)的企业共有约360家,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三,其中美国大约有150家,远远多于其他国家。所以,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这些跨国企业开绿灯的。

比如,美国的沃尔玛超市,目前在全球开了近8000家分店,员工总数达190万人。这些比航母还要庞大的跨国企业有着巨大的经济实力,所以一旦沃尔玛开出一家分店,方圆十里内的杂货店生意都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直接关门。

于是,有人开始质疑全球化。对于沃尔玛这样的外资企业进来开店,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周边的居民可能会欢迎沃尔玛,因为买东西方便了,但是杂货店店主就对它恨之入骨。这个质疑上升到国家决策高度,就是早些年我们在讨论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

而同时,把持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贸易组织的往往又是大国。如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一般的决策都是通过协商而不是投票决定的。在这个机制下,强国就有更大的经济、政治筹码,能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而一些小国就没有说话的份儿。

所以,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也就出来了。自从这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起,反对的声音也就同时诞生。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大约有五万人组成全球化抗议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街头,对全球化表达不满与抗议。这五万人包括工会成员、宗教人士、绿色环保人士、土著人、人权与和平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小农场主等各种身份的人。有那么多抗议的人,警察就出来维护秩序,中间发生了不少冲突。在群情激愤之下,被视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被捣毁,做了一回替死鬼。

在西雅图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之后,包括印度、英国、法国、玻利维亚、瑞士、巴西、泰国等许多国家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自发地涌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所有这些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都被称为“99西雅图运动”(Seattle99)。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反对全球化的大规模运动。

此后,一旦世界贸易组织或其他国际贸易组织到哪里开会,游行的队伍就跟影子一样出现在哪里。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美国出动几千名警察维持秩序,但还是难以抵挡大量的游行人群。而每次游行总会有一些店家被砸,所以匹兹堡的一些店家也学聪明了,在会议当天干脆关门。门口还贴了一个告示:个人经营,非跨国企业。

如果走近这些游行人群,拿个话筒摆到他们面前,问他们为什么要抗议全球化,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首先,我们前面提到过,在看似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下,一些大国、富国占了不少便宜,而小国、穷国没有筹码跟大国谈公平贸易,因此免不了吃亏。目前,贫穷国家占着全世界40%的人口,而全球国际贸易中只有3%的钱是被这些国家赚到的;富裕国家拥有18%的全球人口,却赚了全球国际贸易中75%的钱。这只会导致穷国更穷,富国更富。

再比如,一些穷国的农民,种了一亩三分地,本来日子过得就很辛苦,但是一些发达国家给本国农业大量补助,如美国政府每年花在农业补助上的钱高达几百亿美元,这样就能让自己国家的农产品维持在一个十分低的价格上,出口到穷国去,价格比穷国农民种出来的还要便宜,因此穷国农民的日子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而通过关税等手段对进口进行管制,也是发达国家常用的手法。比如,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便宜,因此能够生产出便宜的衣服、鞋子,卖到欧盟去,这导致欧洲自己生产出来的鞋子卖不出去,欧洲的鞋厂老板就有意见了。2006年,欧盟决定对越南的鞋子征收10%的惩罚性关税,也就是说越南的鞋子进入欧洲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先要额外抽10%的钱,这无疑会抬高越南鞋子的价格,那么欧洲自己的鞋子就有优势了。这样一来,越南的鞋子可能就卖不出去,越南的鞋子工厂就会倒闭,制鞋工人就要失业。越南政府因此极力反对。但是反对归反对,越南政府也没有什么办法。原因在于像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只出口一些廉价的产品,你不想干了,其他国家会有人干;而这些产业又解决了越南国内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所以越南政府不会也不能强硬地表示不跟欧洲人做生意了,否则会导致越南大量的鞋厂倒闭和工人失业。

所以,同一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布局的不同,都会引发国际贸易中的问题。而在谈判的时候,强国通常有更大的话语权,结果往往是强国捞了便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有问题,需要推倒重来的原因。这些人就出现在反对全球化游行的队伍里。

而发达国家也不是一致拥护全球化。在发达国家内部,也有人觉得全球化让自己蒙受损失。如现在美国制造业企业都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原因很简单:省钱。美国的一个汽车组装线上的工人一个月工资可能有3000美元,而在中国同样的一个工人只有3000元人民币。所以美国的汽车公司就关闭了美国的生产线,改而在中国开厂组装。中国政府当然高兴,引进了外资,还提供就业岗位,但是美国工人就下岗了。没有饭碗了就要闹事,于是美国的下岗工人就联合起来,通过工会给政府施压,说不能没完没了让中国的廉价产品卖到美国来,要么提高人民币汇率,要么征收重关税,总之要提高中国组装线上生产出来的汽车成本,不至于远远低于美国价格,这样中国没有了优势,美国的工人才有机会重就业。所以世界贸易组织一开会,工会也号召一批人去游行。

这里可以看出,美国工会不仅负责处理劳资矛盾或者维护劳动者权利的事情,同时在美国一些重大经济战略上都有发言权。我们前面提到过,在美国,大公司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对美国政治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这个工会,同样也不是吃素的,有能力对抗这些大企业。同时,工会成员数量极其庞大,在选举的时候,工会的言行对工会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美国政府对工会也是毕恭毕敬。

此外,还有很多人反对全球化实际上是反对跨国大企业。指责大企业的理由就五花八门了。上面说过的把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本国工人失业算一条,此外,还有人谴责大企业对穷国的劳动力压榨得太厉害了。苹果、戴尔、微软、耐克等跨国企业曾相继被曝在华的代工工厂工资极低,而且员工每天加班加点,这些代工工厂因此也被冠上了“血汗工厂”的名头。这点让美国的劳工组织也看不下去了,觉得这些公司的代工工厂长期以来存在侵犯劳工权益的现象。

另外,还有人觉得,一些跨国企业强势推行本国的产品和文化,对其他市场的文化造成了威胁。如耐克的衣服鞋子、CK的内裤、李维斯的牛仔裤,本来都是美国的产品,现在全世界人民都穿这个,阿拉伯人民也不穿长褂了,这是一种文化侵略。因此,为了保护本国文化,应当禁止跨国企业不受限制地盲目扩张。

除了对大企业的直接指责之外,反全球化的游行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对政府有意见,而原因也是出在大企业上面。跨国企业因为财大气粗,能够垄断某些行业,因此会导致社会缺少公正性,所以作为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关注一般民众的需求,把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放在首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而不是跟这些跨国企业站在一起,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资源,提高所谓的“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有人提议对于像能源、公共交通等领域,应该收归国有,而不能让大企业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