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42

第42章 另一种工具——文化传播源

可口可乐、耐克和谷歌,这三个牌子看似没什么关联,但是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记,那就是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代言人。全球化让美国的品牌遍布全世界,而且让全球的用户对美国品牌甚至美国这个国家产生某种感情。

如果细心留意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中,有一半都是美国或者跟美国相关的新闻。

在中国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为什么对美国那么关注,而对其他国家就不那么关心呢?这就要涉及美国的软实力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除了看它有多少核武器、有多少航空母舰之外,重要的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有时候,这个软实力比核武器和航空母舰更有杀伤力。因为核武器和航空母舰只能从肉体上征服一个国家,而软实力则可以从精神上征服一个国家。这个软实力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谈希腊,第一个想到的是雅典神庙;我们谈法国,第一个想到的是巴黎圣母院。雅典神庙和巴黎圣母院能够代表这两个国家的某种内涵。可是美国呢?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说白了,就是没有传统文化。美国的博物馆里,大部分的藏品都是从其他国家抢来的或者是英国、法国抢了之后转手倒卖给美国这个暴发户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美国有自己的文化。美国人是什么文化呢?说到底就是一种大众的、世俗的文化。这点跟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国王,为了争夺谁当国王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仗。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欧洲很多国家,如英国、瑞典、荷兰等国,国王依然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因此,社会等级制度比较明显,宫廷文化就是“有地位”的文化。

美国人很看不惯这一套,他们觉得任何人都应该平等。这也是美国的老祖宗为了摆脱这套制度,从欧洲跑到北美来自立门户的主要原因。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造就了美国的文化。具体体现在美国人的生活上,那就是大众的世俗文化成为主流。

所以很多人就发现,美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和生活方式几乎大同小异。美国人吃饭,吃来吃去都是汉堡、比萨,赛百味、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等快餐,快餐店遍布美国的大街小巷。穿衣服也是,牛仔裤、运动鞋、T恤及带帽子的外套(美国人叫Hoodie)塞满了美国人的衣柜,像李维斯、耐克、CK等在中国人看来比较高端的服装品牌,在美国就是最普通的衣服。

娱乐生活也是如此。一旦有NBA或者橄榄球比赛,美国人倾城而出,而且都穿上自己所支持的球队的队服。而流行音乐也几乎成了美国音乐的代名词,从好莱坞颁奖典礼的演出到白宫的招待会,嘻哈音乐(Hip-Hop)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场,上到美国总统,下至邻家大妈,都会跟着一起扭。

这种世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美国的大公司。因为他们可以大规模地生产,产品可以卖到全美国甚至全世界。不像中国各个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别,如四川人吃辣,上海人吃甜,北方人吃饺子,广东人喝早茶之类的差异。

而另一方面,大公司天天通过媒体广告狂轰滥炸,又能推广和强化这些大众、世俗文化。美国的小孩打生下来就看到电视上说汉堡有多好吃,多有营养,长大了自然不可能喜欢吃羊肉泡馍。

不光如此,美国的大企业还将目光对准了全世界的市场。他们在输出美国产品的时候,还输出美国的这种文化,并且影响和改变当地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目前,全球500强的跨国企业中有一半是美国的公司,其中在中国有分支机构的美国公司高达100多家,在中国雇用了几十万名本地员工。而要罗列一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美国品牌,更是张口就来: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高露洁、耐克、可口可乐、戴尔、惠普、摩托罗拉、微软、谷歌、NBA……我们几乎每一天都无法回避这些美国品牌。而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每年投资的合同金额达100多亿美元;每年有几千家美资公司或者分支机构在中国注册成立;有几十万美国人直接在中国工作或者间接从事针对中国市场的业务。正是美国的这些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不知不觉地推动和宣扬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如果说在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里,美国的物质产品及其蕴含的精神产品还会受到一些抵触的话,那么在一些小国家,美国文化基本上能够长驱直入。这就是美国全球软实力的体现。

美国的这个软实力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也很简单,美国的软实力正是来自于美国强大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这也是美国处处想做老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