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40

第40章 全球化只是另一个沙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使得跨国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产业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出现。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谷歌进入中国市场或者退出中国市场都只是这波大浪中的几朵浪花。

传统中国文人的理想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盖两间房,耕三亩地,房前屋后种点萝卜青菜,再养点鸡啊猪啊,与世无争、悠然自得,不用操心油价是不是涨了。

但这只是理想,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来没有人能够自己生产所有的生活物资,陶渊明家的油盐酱醋都得从外面买;二来教育、医疗等问题必须通过社会解决,陶渊明感冒流鼻涕了,照样也得请医生、吃药。

所以,仔细想一想的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比如,我们每天上班,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换取收入,有了钱就可以去买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大部分时候,生活资源的分配都是按照这种正常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当资源过于稀缺或者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那么非正常的获取手段就出现了,小偷小摸算一种,邻居间打架争宅基地算一种,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也算一种,而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就是通过战争来抢地、抢粮、抢人口。

于是,地球人都修起了城墙,中国人甚至筑起了万里长城,大家都把自己的地盘圈起来,不让外人进来。如果有人胆敢来抢东西,我就站在城墙上往下砸砖头。所以,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是“全球化”长期以来跟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即便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武力才是获得生存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在20世纪的100年里,地球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世界大战,直接原因就是一些国家的资源不够用,因此只有靠打仗才能快速有效地从其他国家掠夺资源。

但是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战争的武器已从当年的砖头进化到了原子弹,战争的规模也变得空前庞大,其杀伤力是具毁灭性的。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也跟着遭殃,第二次世界大战共造成7000多万人死亡,以及1.3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现在二战已经结束60多年了,还是有很多战争的遗留问题没有解决,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无法弥补。因此大家都有了共识,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连选美小姐都知道要维护世界和平了。

而发动战争的国家基本上也没有落得好下场。日本,作为二战的主要侵略国之一,一心想把东亚和东南亚都吞进自己肚子里,最后被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宣布投降。日本战后依靠美国的帮助才得以重振经济,但是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话语权被大大削弱了。另外一个侵略国德国也在政治和经济上遭受重创,并且战后被一分为二,直到1989年才重新统一,但分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至今。

二战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本来就是西方列强靠枪炮抢来的,而且列强之间为了抢夺这些殖民地还互相打了不少仗。西方国家占领了这些殖民地之后,开始把值钱的东西往自己的国家拿,同时还让殖民地的人民给他们做苦力,自己享受荣华富贵。

二战后很多殖民地相继独立了,西方列强被赶回了老家,心里自然不高兴。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就思考了,既然打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还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于是他们想出了一招,把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孤立起来,通过意识形态来抢地盘。因此,世界又陷入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冷战。1949年4月美国和西欧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宣告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对抗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新兴崛起力量。

其他国家当然也不能当鱼肉了,他们迅速做出回击。1955年,前苏联联合其他东欧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华沙条约》,宣告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两大集团正式对抗的局面就此形成了。从那时起,两个阵营的国家之间开始怒目相对,同时又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所谓的“冷战”。

人们刚从战争的极端中走出来,又掉进了彼此隔阂的极端,这同样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无论是东德西德,朝鲜韩国,还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多少家庭人各一方却无法相见。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为的隔阂阻断了人类需要彼此了解的本性,因此在很多国家都引发了一系列社会运动和社会问题。

美国人更不闲着。冷战开始之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思维导致保守主义势力卷土重来。20世纪50年代,美国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称有大量共产党混进了美国政府和舆论界,要求清除这些势力。在麦卡锡的大力鼓吹下,在美国揭起了反共浪潮,这股浪潮也被称为“麦卡锡主义”。在这场运动中,一些在科技文化界的名人受到揭发和迫害。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和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被迫离开美国;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被怀疑同情共产党而被革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曾长期采访中共高层领导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也被迫背井离乡,全家移居瑞士。

麦卡锡发起的这场运动常被称为美国的“文化大革命”,给美国自己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来美国政府也给很多受到迫害的文化科技界人士平反,卓别林、钱学森和斯诺等也都被美国政府邀请返回或访问美国。

在冷战期间,东西方国家都拿着原子弹指着对方,但是谁也不敢贸然开火。前苏联和美国等大国尽力避免正面冲突,然而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也难免会有走火的时候,因此一些局部战争就成了彼此较量的练兵场。美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战争本质上就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战争。而作为朝鲜和越南的支持者,前苏联和中国都在这两场战争中投入了大量援助,用以对抗美国。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对立和战争政策也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弹,尤其是在越南战争陷入困境的时候。美国人看到政府的巨额战争投入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好处,而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这个时候,美国民众对社会的不满就表现出来了。在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

首先,美国反战运动兴起。美国人开始怀疑美国政府在亚洲的策略,抗议政府的战争行为。抗议的极端事件发生在1970年5月4日。当时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学生举行游行,抗议美国政府入侵柬埔寨,而俄亥俄州警察在镇压的过程中开枪打死了参加抗议的4名学生。这个事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公愤,接下来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罢课爆发,10多万名学生浩浩荡荡跑到首都华盛顿进行抗议。

与此同时,嬉皮士运动在美国兴起,那些对现实有意见又无可奈何的年轻人开始用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不满。嬉皮士号称反对战争、维护人权,却又提倡用一种“落后”方式来实现,即回到农村去,采取合作企业,过人民公社生活等做法。但是,嬉皮士又讲究个性,往往穿着特立独行,喜欢留大胡子,看上去很邋遢。更离谱的是不少嬉皮士滥用毒品,这也成为他们反战的一个重要借口。

在出现褒贬不一的嬉皮士运动的同时,美国的女权运动、性解放等运动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给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所有这些运动归结起来就是美国人对外的热情被阻隔了,只有自己憋着,最后憋不住了,就通过非正常的途径爆发出来。

到了1980年前后,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两伊战争爆发,这直接导致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价飙升。这场能源危机直接引发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加重了美国人对政府的不满。1981年,一名叫约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的美国年轻人照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就是一枪。里根命大,没有什么大碍。而约翰后来被认定是精神病,被判无罪。这引起整个美国上下的不满,美国很多州最后修改法令,对精神病的认定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这个是题外话了。

这个时候,政府的冷战政策又延伸到更大的领域。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以美国为首的64国因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联合抵制这场奥运会。四年后,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作为报复,前苏联等16个国家也拒绝参加这场奥运会。

而正当这种对立的局势处于白热化的时候,从80年代末期开始,东欧发生剧变,隔离东德和西德的柏林墙被推倒,之后“带头大哥”前苏联也解体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冷战也随之自动宣告结束。在美国和欧洲人的欢呼声中有作为胜利者的喜悦,更有对世界重新融为一体的兴奋。

所以从90年代开始,“全球化”便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在经历了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各国都认识到,无论是战争,还是隔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大家一起以和平的方式共事,才会利益共享。

于是,世界又开始热闹起来了。国家领导人不停地出访,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开始瞄准每一个有前途的市场;奥运会没人抵制了,韩国队和朝鲜队也手拉手入场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除了使用更多的国外产品,观看更多的国外电影之外。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了,出国也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可以说真正能够“胸怀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