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智能医疗分层
一般来说,智能医疗整体建设可分为展现层、服务层、应用程、数据层,结合集成建设的统一标准规范以及安全控制体系,形成统一化管理。
展现层包括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医院管理人员、医院科研人员等,通过移动终端或计算机与各个应用系统相连;服务层是医院应用支撑平台,包括数据交换总线、工作流引擎、业务组件及信息网关;应用层涵盖着与智能医疗相关的系统,搭建在应用系统平台上,如电子病历系统、移动临床信息系统、门诊挂号系统、药品信息管理系统、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数据层通过各个信息库的建设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共享,如电子病历库、医疗影像库、医院管理库、公共资源库等。
据有关媒体报道,国内企业大约80%的信息技术投资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约70%的IT项目超出预定的开发周期;90%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费用超出预算;40%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以部分失败告终或最终放弃。事实上,智能医疗工程也同样会出现“豆腐渣”工程,轻者造成工期拖长、费用增加,甚者导致智能医疗工程整体项目的失败,造成极大损失。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近年来发展迅速,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医疗服务创新、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以HIS为牵引的信息系统工程,向着构建“数字化医院”的目标迈进。但由于医疗信息化建设规模相对较大,技术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多学科、业务流程复杂、专业性强、建设周期较长,投入不断增加等特点,与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智能医疗工程建设中各类问题屡见不鲜,风险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智能医疗工程建设的风险因素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表现为:工期延长、质量缺陷、投资增加,售后服务不保、纠纷不断等。有以下问题。
(1)智能医疗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论证不充分,投资决策不切实际;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不全面、不准确,可能刚建成就面临着淘汰的危险。
(2)招商竞标缺乏经验,对投标公司的实力、信誉、资质的考察不完全,难以对产品或工程的细节进行考证;杜绝不了暗箱操作、以次充好、恶意降价者。
(3)签订了不严格、不完善的合同和技术协议,责任义务不明确、条款疏漏、内容歧义,埋下了扯皮、纠纷的隐患。
(4)引进新项目时论证不充分,与原有系统不兼容或不完全兼容,形成“信息孤岛”或信息不能共享。
(5)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建设方对承建方过分依赖,导致系统设计不符合实际需求,用户要求一变再变,工程进度一拖再拖,随意变更引发大量质量缺陷,且投资也不断增加。
(6)综合布线等隐蔽工程缺乏对施工材料和元器件在进场的第一时间进行质量抽检、到货验收;隐蔽工程封闭前未进行规范化的综合评测验收。
(7)承建方提交的工程相关文档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严重缺失,影响工程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可扩展性。
(8)建设方随意扣压、削减或拖欠工程款,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也影响到后期维护、售后技术支持以及系统升级的质量和力度。
(9)甲乙双方出现争议、纠纷和矛盾,各执一词,难以妥协和解决。
(10)在设备选型上,难以从品种、品牌繁多的IT产品中选择出优质且性/价比高的产品。
尽管医疗行业各单位也有从事信息管理和IT的专业人员,但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网络管理和系统应用上,难以做到在设备选型、系统集成、综合布线、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保密、医疗设备数字接口、通信技术以及管理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很精通,即使边做边学,也有时间、人力、管理经验等诸多问题,因而也就很难承担起智能医疗工程建设全面管理与质量控制的重任。
10.2.2 智能医疗功能
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10.2.3 智能医疗组成
智能医疗由以下系统组成,这也是它发展的几个阶段。
(1)一是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系统。
(2)电子病历系统,包括病人信息、影像信息。
(3)临床应用系统,包括计算机医生医嘱录入系统(CPOE)等。
(4)慢性疾病管理系统。
(5)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
(6)临床支持决策系统。
(7)公共健康卫生系统。总体来说,中国处在(1)、(2)阶段向(3)阶段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CPOE,主要是缺乏有效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加上供应商欠缺临床背景,在从标准转向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标准指引。中国要想从第(2)阶段进入到(5)阶段,涉及许多行业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形成,这也是未来需要改善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