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67

第67章 新上海人的生存之道(2)

无论是新移民上海者,还是出生在上海的新时代上海人,新上海人都有特别敏锐的机遇意识。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适应新工作,选择新职业,不断地跳槽,不断地升迁,不断地注册新公司……新上海人的脚步是匆忙的,新上海人的生活是快捷的。在街头,在地铁,在写字楼,在办公室,那些行色匆匆的肯定是新上海人。而那些晃悠晃悠、东张西望者,肯定是外地来沪的观光客;那些躺在弄堂口角落里的破躺椅上,有气无力地优雅地抽烟、喝茶者,注定是要陪着旧体制走向穷途末路的少数老上海人。

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土地资源,激情拥抱上海,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雏形在迅速生长。截至2005年底,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800美元,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16683元,同比增长12.2%。上海已经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优秀的上海人已经梦圆中产阶层的生活理想,正在形成新上海人的精神性格。

三、 品位,中产阶层的生活理想

新上海人,他们有海纳百川、包容异己的开放心态,有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有团结合作、敢于竞争的团队意识,有自我完善、崇尚典雅的生活品位。

他们希望秉承的城市文化精神,是宽阔的全球化胸怀,爱家,爱国,爱自己,爱乡邻,求真务实,热爱真理,追求公正,寻找通过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诉你——我与你不一样!

他们认知仰慕的近现代上海文化传统,是以蔡元培、陈独秀、鲁迅、傅雷、巴金为代表的大家风范与浩然正气。

新上海人的生活理想,时尚,潇洒,幽默,不仅有风花雪月,更有波澜壮阔,也有在生活理想与生活现实之间还存在着的断层错位现象。

时尚是以名牌为依托的消费倾向,在一定的质量保证基础上,带着几分炫耀,几分盲从,几分作秀,几分无聊。成为时尚的,可以是某种品牌商品,也可以是某种休闲娱乐方式、某个休闲娱乐场地,甚至是某项行为做派。时尚是现代化大都市消费主义文化的宠儿,大众传媒是时尚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上海的时尚带有明显的崇洋媚外色彩,缺少应有的独创性和更大的辐射力、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生活消费品越来越少,歌舞影视等大众娱乐业缺乏原创力,规模有限,明星有限,文化产业领域没有形成多元竞争、多层繁荣局面。这样的时尚,必然会追风模仿有余,自主创新不足,能够产生文化积淀的要素不多,也就很难在文化发展史留下什么地位和影响。

在时尚消费中,对高档奢侈品,尤其是西方生产的现代生活奢侈品的狂热,暴露的恰恰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自信。金钱有价,生命无价,生命的自信无价。以有价续无价,越发显见得盲目浅俗。有一户三口之家,拥有三套别墅,都装饰得像古典主义的欧洲宫廷。孩子被送进寄宿学校,平时夫妻俩从来不在价值十几万元的豪华餐桌上用膳。餐厅后阳台上另外摆放着一张简易的带有可口可乐广告的折叠板桌,那是他们自己就餐的所在。

上海中产阶层所引领的时尚生活,其光鲜的面子与粗鄙的里子之间,有很多断层错位之处,难免带着夹生与尴尬。新上海人就在这种时尚生活潮流中,尽情潇洒着。

潇洒是在稳定经济收入基础上的清高洒脱,拎得清,拿得起,放得下,从容不迫,悠然自得。努力工作,尽情享受,是新上海人普遍的一个生活态度。他们公私分明。单位里的信函每天都由邮政局统一结算邮资,但私人信函绝对不夹杂在公函里蒙混过关,一定要从皮夹里掏出一张早已预备好了的纪念邮票,认真地贴上,然后才放到单位收发室。办公桌上的长途电话,只派公事用途,私人的事情绝对不挤占办公电话。工作时,岗位职责就是天大的事体,需要百分之百的责任感和全身心的积极投入,肯钻研,会学习,能吃苦耐劳,能加班加点,敢于扎硬营打硬仗,追求最好的结果与最大的效率。休闲时,神闲气定,一掷千金,喜欢旅游探险,富有善心爱心。这是真潇洒。但能够如此享受休闲的中产阶层,其实并不多。把自己安排得“全年无休”的新上海人,还是大有人在。这是没潇洒。也有靠集体组织的旅游团队,像放鸭子一样五天走过东南亚,七天跑过西北欧洲,刚从时差颠倒中醒过神来就对上海的人事嘘得不行的伪潇洒者。

新上海人中虽然有真潇洒、伪潇洒、没潇洒之别,毕竟支撑潇洒的经济基础已经基本形成,所以才出现追慕潇洒生活观念的共同价值取向。

与潇洒同行的,还有幽默。

幽默是大智慧的生活小情趣,是大胸怀的人生小把戏。它举重若轻,用智慧化解矛盾,舒缓情绪,创造快乐,带来宽松和自由的生命境界。这是健康人生的美好品质,为新上海人所向往崇尚。上海的中产阶层总体上还显得娇嫩脆弱,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财富没有永续生长的保险键,他们的社会地位没有法律保障的安全键。他们日积月累,辛勤劳作,住在中高档小区,开着私家汽车,风光体面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和亚健康状态。为了确保并提升自己在职业场上或生意场上的不可替代性,保证自己的楼、自己的车能够继续供下去,能够负担孩子的学费和将来出国留学的费用,能够承担家中老人看病住院等费用,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变成工作狂,时常透支体力和精力。他们在生活中严肃有余,轻松不足,幽默更是奢侈。

创业总是艰难中,风光都在征途上。这一代新上海人,财富都是自己积攒的,事业都是自己开创的,他们很少具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他们在自己紧张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属于新上海人的精神性格特征和共同文化价值取向。生活中很多生硬和做作,应当都是可以理解的。尽管理想与现实还有很大差距,但是,他们中优秀人物的某些共同精神性格和文化价值观念,代表了上海的今天和明天。

四、 创新,艰难的事业腾飞

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技术人才的迅速集聚,土地资源的政策优势,构成了上海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这三个基本要件中,真正属于上海的只有土地资源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新上海人的中产阶层生活理想,其实也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

这是一个很不牢固的基础,因为国际资本是长着腿的,技术人才也是长着腿的。

新上海人的历史使命在创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命脉在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阶梯,是事业腾飞的翅膀,是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的神圣砝码。

创新,对于新上海人来说,意味着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深化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将是对近二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实现未来社会和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土地资源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以廉价劳动力和规模庞大的市场为卖点,吸引国际资本投资,希望能够以市场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凡是经济社会繁荣发达的地区,都是环境和资源破坏得最严重的地方。从飞机、汽车制造,到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配方,我们把市场都先后出让了,可是,所有的核心技术仍然揣在别人的兜兜里,一点星光都不露。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地区,陆续成为“世界工厂”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统计,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透支”获得的。如果保持这样的污染水平,到2020年GDP翻两番,污染总量也将翻两番。

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提醒着我们,我国一些重要资源在总量上是大国,但在人均数量上是贫国。其中,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人均石油占有量只有1/10。而且单位能耗、物耗大。按当时汇率计算,2004年我国GDP占世界的4%,能耗与物耗却占全球的30%,比平均水平高4—5倍,其中,石油消耗量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6%,原煤占38%,钢铁占27.4%,氧化铝占21.4%,水泥占45.8%。并且,由于国内资源不足,约52%的铁矿石、45.6%的氧化铝、57%的铜、40%的原油都依赖进口。国内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已难以支撑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不仅获利微薄,而且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难以为继。

由瑞士与美国合资,在上海周边地区设立了一家生产电脑鼠标的工厂,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贴着“中国制造”的鼠标。这种鼠标在美国市场每只售价40美元,其中合资公司得8美元,经销商得15美元,零部件供应商得14美元,中国只得3美元,包括工人工资、水电能源、税收等所有项目内容。

实际上,我们经济增长的GDP主要依靠的就是这种合资公司的投资、征地和每只鼠标3美元的利益。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在全球化经济合作中,只能处于产业链的最下端地位,一边受制于人,一边沾沾自喜。

创新,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才可能在未来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取得一定的经济主动权,赢得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创新,需要确定目标,需要选择路径,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更需要有人来按回车键。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选择具有独特优势和基础的关键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最终决定一切的是创新型人才。

新上海人,注定要承担创新的使命。

目前,上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仅140多万,不足城市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东京、新加坡、纽约、巴黎、伦敦。而且,在迫切需要发展的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核电装备、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中,人才短缺更加突出。2004年上海金融系统人才总数11.5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4.3%,大学学历的也只占到32.2%。特别是在科技研发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人才更是不足。受教育体制影响,理工科出身的干部和管理人才,其人文素养往往停留在高中文化程度。他们在领导岗位上的创新能力缺乏人文精神支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盲目追求经济指标,表现出对城市历史的无知和蛮横。在涉及苏州河艺术仓库存废问题的处理时,某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振振有词地说:

“你们这里太破了,有损上海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形象。我们完全可以按照甚至超过你们现在的面积,重新建造或置换供艺术家工作的地方。”

于是,一边在协商调停,一边在寻找一切机会缝隙,将曾经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面粉厂储面罐巨大的近代民族工业遗存,以建设的名义,瞬间炸毁,夷为平地。将近一个世纪为上海市民提供衣食温饱的米仓面罐和纺织厂的衣柜,都在无知无畏的建设者面前命悬一线,甚至被不屑一顾地毁弃了。他(她)不理解上海城市经济文化历史积淀,以外滩为代表的近代金融贸易业历史遗存,以苏州河两岸近代民族工业历史遗存,对于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依照这样的逻辑建设成的上海,一定是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的瓷砖马赛克的光鲜世界。

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等领域,同样是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仅仅依靠一些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新上海人很难实现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创造。

所以,新上海人必须张开胸怀,从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滋养,获取强大的文化支撑。只有这样,新上海人才能在崇尚创新文化中,实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宽容创新,在创新文化中孕育创新事业,在创新事业中激励创新文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天的上海是新上海人的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新上海人要能够担当起自主创新的使命,必须具备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自强自尊的人文情怀;具备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探索精神;具备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坚强意志;具备求真务实、献身真理的工作作风。我以为,这是历史对新上海人的嘱托,世界对新上海人的期盼,时代给新上海人的重任。

新上海人,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社会精英、时代骄子。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