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人性化情怀、唯美主义品质、东方文明理想,不仅构成其产品内在审美价值和民族风格特征,而且其背后有着深远的社会文化根源。人性化情怀,平民化叙述视角,是半个多世纪韩国社会言论自由斗争的结果。唯美主义品质追求,是殖民地历史环境下民族主义理想信念的艺术体现和延伸。东方文明理想更包含着韩国社会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希望通过文化产业振兴民族精神,获得通往未来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证明和话语权获得的努力。韩剧出现不是偶然的,韩剧流行是值得我们深刻关注的现象。
一、 人性化情怀的背后,是韩国社会言论自由斗争的结果
韩剧题材基本上都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恩恩爱爱的平凡人生,俗冗小事,时时处处又都弥漫着耐人寻味的亲情的温馨、爱情的浪漫或友情的纯真,显示出人性化情怀,以及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即使是有历史背景的《大长今》、《商道》,也是把帝王将相、宫廷权变当作小女徐长今、庶民林尚沃人生成长的环境背景,关注的焦点绝非帝王大公,而是平民百姓。这与我们简体中文版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迥然异趣,与《铁齿铜牙纪晓岚》、《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也大相径庭。
暴政使人沉默,专制使人冷漠。沉默和冷漠的极限,不是绝望灭亡,就是誓死反抗。只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每个平民百姓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才有享受每个平常日子的闲心和可能。奴隶像牛马,只能劳作不能言说。奴才会言说,但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第一要务,现代韩国人为此前仆后继斗争了半个多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韩国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解脱出来。1945年10月,驻韩美军司令约翰·R.霍奇中将公布法令,废除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使用的出版法等特别法令,宣称新闻言论自由。一时间各种报刊广播通讯社风起云涌,表现出严重的无政府状态。一年未到,1946年5月,美驻韩军政厅当局公布第88号法令,将报刊登录制改为许可制,规定所有定期出版物必须注册并领取许可证,否则予以取缔。假此虎威,1948年8月大韩民国政府成立,自由党执政的第一共和国李承晚政权,以种种理由对报刊处以更严厉的控制和制裁。截至1949年6月,计有8家日报、6家周刊、2家旬刊、1家半月刊、41家月刊、1家通讯社被勒令停刊或废止。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6月—1953年7月),“韩国中央和地方报刊绝大部分停了刊”。李惠国主编: 《当代韩国人文社会科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687页。
停战后,新闻界为维护言论自由和民权,加强团结,成立韩国新闻编辑工作者协会,进行有组织的斗争。韩国新闻舆论界逐渐得到恢复,到李承晚政权后期,登记报刊411种。其中,从李承晚倒台到民主党执政的第二共和国成立,国务总理张勉宣布“给予人民从未享受到的言论、出版和政治活动的自由”,废除报刊许可制,恢复登录制,报社、杂志、新闻社、记者成倍增长。自1960年5月至1961年5月,仅报刊总数就由原来的600份猛增到1600份。尹保云: 《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1月,第66—77页。此后,整个60、70、80年代要求言论自由的斗争,与学生运动、工人罢工联系起来,连绵不断。朴正熙政权(1963年12月—1979年10月)、金斗焕政权(1980年8月—1988年2月)都是借言论自由开路,一旦执掌政权就无情打压言论,经过斗争又逐渐开放言论。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集团发动军事政变,上台一周后就颁布《新闻、通讯社设施基准令》,对新闻界实行严厉的审查制度,查封、废除报刊1200余种。在打压与反抗的长期博弈中,统治者不得不渐进地还政于民,实行有限民主。截至1979年底,韩国共有定期报刊1476种,其中日报36种、周刊121种、月刊768种。1980年8月金斗焕集团掌权后,又强行合并、撤销大批报社、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加强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年底报刊同比减少261种。进入90年代,金泳三执政时期(1993年2月—1998年2月),韩国由军人独裁或变相独裁转变为民主政府,才完全实现了言论自由。截至1996年3月底,韩国共有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216家,发行报刊9720种、广播电视机构14家、地方广播电视台57家。
按2004年5月统计数字,韩国人口约4300万,国土面积9.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浙江省(10.54万平方公里)。再按1996年的报刊数字计算,平均每万人就有报刊2.26种,还有广播电台、电视台。这样的媒体生态,这样的舆论环境,使得媒体竞争的对象是读者观众,而不是政府官员。说老百姓的事,讲老百姓的话,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抒发老百姓的情怀,就成了报刊、广播、电视的必然选择。所以,“韩剧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国家的民主、自由”,“国家的民主、自由和韩剧的发展,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旻泰观点,参见董月玲: 《看了又看——韩国学者谈韩剧》,《中国青年报》(京),2005年10月12日。我以为这是韩剧流行的深层社会文化根源之一。
二、 唯美主义品质的追求,是民族主义理想信念的艺术体现
山美,水美,风景美;人美,心美,歌舞美;衣美,食美,风俗美。无论剧中演员的美貌都是经过怎样的整形美容,也无论国土是怎样的狭小,净找几片保护林子拍摄外景,韩剧的唯美主义品质追求,是其历经殖民地统治而不灭的民族主义理想信念的艺术体现和延伸。
现代民主社会,言论自由,政府官员是选民选派,并接受选民监督,接受舆论监督。审美聚焦毋须仰政府官员之鼻息,人性化情怀,平民化的叙述视角,美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个边角,电视剧的每个画面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理由拍摄得饱满圆润。据《大长今》导演李炳勋介绍,该剧开拍前,剧组搜集整理了许多饮食、医学方面的著作,研究如何把料理场面拍得仔细流畅且气势磅礴。细节上也从不苟且草率,制作菜肴的过程力求详细认真,一道菜可能要煮上几百遍,然后重拍很多次。大到一幢房屋,小到一只花瓶,没有丝毫偷工减料,将民族特色、历史特点透过布景、服装、道具真实再现。参见赵凤兰: 《韩剧〈大长今〉火爆荧屏的启示》,《中国文化报》(京),2005年9月13日。影视文化产品,是供人欣赏的视觉艺术,只有不己欺,才能人不欺。记得看国产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英雄们一个个忍无可忍,落草为寇,啸聚在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轰轰烈烈地封号排座次,导演给予每个英雄安排的长幅布幡牌号上,竟然是从电脑里输出的行楷字体。演宋代的往事,怎么就偷工减料地使上现代电脑里的字体,还有什么细节真实可言呢?这样的细节马虎和失误,在我们国产电视剧里可谓不胜枚举。
没有细节真实,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就失去了骨子里的美学纯真,流为粗率苟且和痞子习气。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在文人们的笔下修饰成儒家正统,其实儒家正统只有在治世才有实现的可能。而有确切历史纪年的时间统计显示,我们民族历史的治世太短太少,乱世太多太长。在乱世,不是儒家正统,而是“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在收拾残局。参见朱鸿召: 《“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东方文化》(穗)2002年第2期。兵法与权术是孪生兄弟,它琢磨人心与人性,一切都可以作为手段,追求绝对功利目标,其最高境界是尚智反文化,流氓造反,痞子革命,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近现代历史以来,在抵御外强侵略的旗帜下,为革除专制,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将民族文化传统妖魔化。20世纪后半叶,先有政治运动,后有商品经济大潮,一个离开学校五年左右者,能混出个模样的,几乎都转向反文化的路径。“我不会写文章,但我能混到饭吃!”骨子里的痞气弥漫在我们的生活里,毒害着我们的文化血脉,也从根本上限制了我们的电视剧质量。
比较《大宅门》与《商道》,类似的题材,不同的审美品质。前者是文明毁弃,流氓匪气痞子成行;后者是历经磨难,人间大美,商界正道。兵不厌诈,出奇制胜,耕作陇亩却念念不忘着苟富贵,寄身工棚日夜都梦想着中大奖发大财成大款,哪有心思顾惜糟糠家世里的珍宝,哪有心情享受温饱小康里的每一个日子。浮躁与纯真无缘,矫情与审美相违。电视剧制作没有人性化情怀,没有精致的生活细节,不能发掘丰富的生活内涵,就没有精粹的文化产品,就不成经典的文化品牌。
三、 东方文明理想的弘扬,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最高目标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的主权意识通过文化得到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更促使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振兴东方文明理想,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张。
受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能源紧张所限,韩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确定把包括韩剧在内的低能源、无污染的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制订一系列鼓励扶植政策。经过几年发展,韩国实现了IT产业代表韩国的实力,韩流文化代表韩国的魅力。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显示,2003年韩国文化产业十个领域——出版、漫画、音乐、游戏、电影、动画片、广播电视、广告、互联网及移动文化信息,其市场销售额为44万亿韩元(约370亿美元),占韩国GDP的6%。此项数据的世界平均值是4%,中国是3%。另据韩国贸易协会的有关报告中称,2004年韩国出口中国大陆、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韩流”及相关产品,达到9.18亿美元,占韩国对上述五个经济体出口总额的7.2%。韩国外交通商部计划到2010年,力争韩流文化产品占到中国文化商品市场10%的份额。
1994年11月,韩国总统金泳三针对新加坡政府白皮书和李光耀关于“社会第一,个人第二”的“亚洲价值”论述,提出“全球价值”观念。他说:“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必须配合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一方面要使之与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文化兼容并存。”《金泳三关于全球化的讲话》,《当代韩国》(京),1995年夏季号。这种全球价值是以现代西方价值观为主体的,“全球化追求自由、正义、和平、福利等人类普遍价值观。民主化以及这些价值观可以说是21世纪的时代精神”。参见沈恒炎: 《金泳三总统和韩国的“世界化”》,《当代韩国》(京),1995年春季号。在他们看来,“亚洲建立民主和促进人权的最大障碍并非它的文化遗产,而是集权统治者及其辩护者的阻挠”。[韩]金大中: 《文化就是命运吗?——亚洲反民主价值观的神话》,《外交》(美)季刊,1994年11—12月号。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价值”观念提出后,韩国学者积极响应,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价值转换,以此获得信息化时代韩国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话语权。人类文明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韩国哲学界提出建立在东方文明基础上的和平发展观——“自然生生不息,我们才笑脸长在”,是对“我思故我在”的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人类产业文明的超越。西方现代解构主义哲学,由对理性的称赞转向对西方思想基石的“逻辑”、“理性”、“真理”等概念的质疑拆解,只剩下“任何人说任何话”的开放的修辞空洞,成为虚无主义的安身之所。与这种消极态度不同,韩国现代哲学正在积极地冶炼东方文明,试图为人类地球村出现的价值危机进行补天。包括韩剧在内的韩流文化,正在美轮美奂地传播着韩国关于全球价值的人类文明理想。
“通过从某种‘民众’的视角重新解释韩国历史和重新利用韩国本土文化,它传开了新的政治语言和文化活动形式。”[韩]具海根: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第23页。曾经日本军国主义统治,至今仍接受美国驻军,韩国人既有沉重的自卑感,又有强烈的自尊自傲,在接受西方现代产业经济的同时,顽强地保存着儒教在家庭生活伦理和学校教育,尤其是儒学教育中心成均馆里的尊严地位。“无穷花,三千里锦绣河山!”韩国国歌《爱国歌》咏唱的是爱国,爱美丽的国度。随新版韩国货币流通的,是作为文化符号的韩国历史上著名学者退溪李滉、栗谷李洱和世宗大王的肖像。对于每一个韩国人,受家庭环境和社会道德熏陶,他(她)首先是深受儒教传统濡染的韩国人,然后才是现代化学校教育所给予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儒教在韩国,源自宋明理学,少了兵法权术的污染;可以见诸日常生活,没有出现文化的断层。这就是建立在生活旷野上的韩剧得以流行的社会文化之源。
2005年6月沪上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