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55

第55章 淮南与淮南人(4)

淮南矿工饮酒从微醺到酩酊,是对自身生存的不能自信由萌生到加深。不自信,则一要逃避,二要脸面。脸面是一层薄薄的纸,但明知是层纸,却需要给生命拉上一道帷幔,什么鬼把戏可以在幕里演,台面上的事必须能过得去,你得把人当人。你给我脸面,就是你把我当人。那行,这命就交给你,你给拿着,你说派什么用场只管吩咐一声,没二话!既然如此,几杯水酒又算什么?

“宁愿伤身体,不能伤感情!”

“你不醉,我不醉,马路边上谁去睡?”

“一斤二斤头不晕,扶着墙根加半斤;回头望一望,再加半斤量;两人架着走,还要搞三口。”

于是,在马路边上经常能看到长睡不醒的醉汉,在公共汽车上也会遇到从座椅上钻到座椅下不省人事的乘客,上车后便一口气地睡到终点站,再从终点站卧到起点站。月亮出来也不管,太阳出来也不问,只有自己一颗滚烫的心明白: 他被朋友当作了一回人!

在淮南,因为这喝酒而伤了和气,甚至流血牺牲的,不是这喝醉了酒,而是不喝酒。当然,是端过酒杯子能喝酒而不喝酒。

煤矿酒风流向政界社会,自然有很多种途径。从矿工到干部,可以把酒风带上来;从机关下到煤矿,为了工作必须适应这酒风。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酒风便流进了淮南大大小小的机关单位,酒香也飘满了淮南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基层单位找上层机关办事,喝酒;上层机关去基层单位工作,也喝酒。工作是程式化的形式,是呆板的面孔,是生命的扮相。只有喝酒才见活生生的内容,有生动的表情,有倾心的交流,有花言巧语,有甜言蜜语,有誓言谎语,有独言乱语,有马屁,有阴谋,有交情,有买卖。因为酒的润滑,工作就能玩得转,得心应手,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因为酒的交际,换来铁杆子的哥们,像从一个瓶口里倒出来的,经过酒精的考验,是炉火纯青,炙手可热。

为此,政界社会创制了许多关于酒的口碑。诸如:

“没有半斤量,莫进某某矿;有了一斤量,才进某某矿。”

“说出来你别怪,出门老婆有交待,要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

按照姓氏和酒量,某些领导人的酒性成了口口相传的席间俗谚。所谓: 江(姜)无底,泛(范)无边,看(阚)不见,望(汪)不透。

但毕竟都有地位,有身份,有文化的一方俊彦头面人物,纵然现在不是,也即将有可能是的候补梯队,故而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醉也只醉在微醺左右。你来我往,来日方长。暴食暴饮,有碍健康。不如少喝一点,多吃一点,匀出时间洗桑拿,做面膜,既放松又光亮,再去跳跳唱唱,心广体胖。

所以,现在的淮南有两类酒肉朋友。其一是酩酊的,俗的,很粗鄙,心肠善,很珍贵;其二是微醺的,雅的,很体面……

无论是酩酊的还是微醺的,饮酒要饭菜佐之。

淮南地处中国南北物候交界地带,兼有南北物产之品类繁富。《考工记》载:“橘逾淮而北为枳。”淮河两岸,土地平旷,沃野千里,虽有水患不断,但间断出现的洪水泛滥给淮河两岸的平原湾地淹没后带来的是丰富的有机质表土,适宜于南北粮食植物和瓜菜水果的生长。随着淮河水患的治理,只要不是灾荒之年,淮南就有农业丰收之望。曾经四处逃荒,但终究是故土难忘的淮南人,代代相传着说:“走千走万,好不过淮河两岸!”心境好时,丰腴温情的淮河,枕着中原大地,搂着江淮平原,用精米白面、五谷杂粮、鱼虾禽兽、四季鲜果哺育着淮河儿女,一岁收成,足够两年之用,果腹之外,那当然也就有了丰富的资酒之馐。近年来在神州大地一片文化热潮中,微醺着的淮南人就吃出了一个豆腐文化,像过年一样过节,借以豆腐搭台,经济唱戏,倡明中华之饮食文化。

只有一点不可理喻的是,淮南人深深地浸染于酒,而自家一个规模不大、效益不错、酒质上乘的淮南酒厂,几经改革,承包,却倒闭拍卖了。这惹得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酒厂商家虎视眈眈,瞄准淮南,造酒卖酒,夸酒说酒,挤占了几乎所有的商业舆论空间,调教着淮南人的酒性,直要把落为锅底的淮南调制成一缸混沌迷离的鸡尾酒。

《淮南子·汜论训》告诫说:“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也;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酒浊其神也。”神清气爽,神浊则失其理性的清明,处事在似可似不可之间。趁着酒劲可以创业起势,浊了精神就败落衰颓,不能守成持久,难以成大气象。

酒,酽酽地醉了煤矿,醇醇地毒了淮南人。

六、 艺

艺从道,随酒。

艺是对生命极限经验的描述或追求。

兵灾水患,歌哭生死,淮南人在淮南这片土地上用生命写出了一页一页血性文章。在天与地、生与死之间,他们将灵魂寄托于艺,精通于艺,游卧于艺。艺滥觞于人类为现实生存而从事的劳作之中,但凭着从劳作中得来的生命体验,艺便逐渐脱离了生存劳作,而独立地承担起慰藉心灵、呵护人生的责任。

刘安喜文好道。道是心灵的体操,习道一定要身体力行,才能以心观心,忘却尘俗,抛弃小智。然后,得以见本性,识慧根,开大智,悟德道。此番经验实在是太奇妙、太宏富啦!它带心灵阅览了一个比物质世界广阔得多的精神天地,它让五尺之躯精通天文地理和人情,它使血肉生命超越了尘俗的有限而游卧于亘古不灭的永恒。

境大势大,势大力大,必须有人与之能共。正如一座阔大宏伟、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怎堪一人居住?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汉书·淮南王传》。,习道讲学,著书作赋。这赋是以文述道、游戏于艺的一种。《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可以想见,一时之间赋的写作在淮南是何等的兴盛!可惜刘安的赋今已不存,其君臣之赋只存淮南小山先生的《招隐士》一篇。

盛事难再,文失而存诸野。千载以下,淮河两岸民间流传的艺事是被称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

花鼓灯主要根据鼓点的节奏,进行舞蹈、歌唱和小戏。锣鼓演奏全靠音响的轻重缓急体现乐感,形式简单,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表演时除了用锣、鼓、钹,一般不用其他乐器伴奏,全部是演员清唱。只是后来加上后场小戏,才引进二胡、唢呐等乐器。清唱的基本曲调都是在当地民歌基础上改造的,调式也比较简单,多上下滑音和拖腔,明亮中含着粗犷,委婉而略带忧伤。唱词在七字句至十余字句之间,陈述性较强。从其清唱的调式和唱词结构中,可以看出与淮南、凤台民间小唱“四句推子”(音名)的亲缘关系。而这种长调式、陈述性唱词,复沓推衍的艺术特征,分明是楚辞文赋的民间底本或残存。

《凤台新志》(1960年本)称:“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主要流行在凤台、怀远、颍上一带,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这里所记起于宋朝之说,是大可怀疑的。因为比较单纯的鼓乐伴奏,这极有可能是中华乐音存活在淮河中游地区的千古遗响。周士元著《淮南史话》记述一些舞蹈专家意见,认为,“花鼓灯最早起源于淮河流域的阜阳、颍上一带,以后流传到凤台,最后才流传到怀远。这三个地区的花鼓灯表演风格,有明显的不同。阜阳、颍上一带的花鼓灯套路较少,歌、舞都显得古朴、苍劲。凤台花鼓灯表演细腻潇洒,善以各种步法、扇法、身段和委婉动听的曲调,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怀远的花鼓灯显得粗犷有力,幽默诙谐”。凤台,古称州来、下蔡,是西周时的小国,春秋时的淮上故邑,现在属于淮南境地。这凤台花鼓颇能见出淮南人红火热烈的性格和尚武通艺的民情。花鼓一打头对头,玩灯的都是光蛋猴,一没银钱买灯草,二没银钱买灯油,玩灯趁着月亮头。

上得场来不敢走,四面八方明公手,明公手来明公手,众位明公听根由,我一来投师二来访友。

过去花鼓艺人一般过着半艺半丐的生活,艺术中饱含了流浪辛酸和江湖侠气。表演者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另有“伞把子”指挥全局。表演按大花场、小花场、后场小戏三个程序进行。

演出开始,“伞把子”在紧锣密鼓中手持华盖上场,“踩四门”,即前后滚翻,打飞脚绕场一周。随后一声唿哨,四个“鼓架子”一跃上场,“五马碰槽”,是与“伞把子”一起跑满圆场。一声吆喝,四个“鼓架子”排成一溜,四个“兰花”踩着舞步上场,在鼓架子中间穿插,谓之“编篱笆墙”。接下男女演员共同舞蹈,有“里罗城外罗城”、“乌龙摆尾”、“三马分鬃”、“八卦阵”、“堆花”等种类繁多。最后,八个演员把“伞把子”围在当中,“伞把子”滚翻,“鼓架子”打扫堂腿,圆场一周,男女相伴鱼贯退场。这整个大花场过程,锣鼓不断,只舞不唱,雄健刚劲。

小花场表演,先由“伞把子”即兴编唱一段“奉承歌”,随即下场。“鼓架子”做各种技巧高难动作上场,鼓停,清唱“请楼歌”,邀“兰花”出场,里场外场几经对唱,“兰花”出来。锣鼓大作,歌声停止,男女演员表演多种富有情节性的舞蹈和杂耍。全场气氛热烈,情绪幽默。退场戏是“兰花”们一个个地跳到“鼓架子”肩上,绕场造形“白鹤亮翅”、“双雁吊爪”、“舟船下河”、“倒坐官人”等;再由其中的一个“鼓架子”肩顶六个“兰花”,在另五个“鼓架子”的簇拥戏弄中下场。至此,花鼓表演进入高潮而结束。

后场小戏是后来出现的附在花鼓表演后边的简单戏剧,内容多淡黄色彩。

花鼓灯唱少舞多,音简舞繁,酣畅淋漓的表演非有高深的武艺,以及娴熟的技巧不可。“玩灯的总有千千万,常是淮河两岸人。”淮南人是在花鼓灯中艺术地保存了世世代代一脉相传的自由精神、强悍血性。治也罢,乱也罢,兴也罢,亡也罢,都可以不管,只要锣鼓一响,身就动,心就安,花鼓灯艺术与淮南人有血脉相通联。

古希腊艺术源自酒神精神,淮南人精通于艺当亦关乎其饮酒性情。酒,能激活生命,让人逼真地去演习死的情景,预先体验临近死亡的心情。不知死焉能知乎生?人是灵物,但人出自贱胎,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淮南人在酒中沉醉,七窍不灵,境界始生。性情近道,道存于艺和兵。

兵在斗,在武,在技艺。

战争残杀,非私人可为。打架斗杀,究竟是对生命的过于奢侈。那么,只有近世迄今的体育,属武而弃杀。淮南人尚武,习武,传武,至今不衰。三至七岁的男孩女孩,父母多有送其到公办或私营的武术班学武者,翻滚腾跳,摸爬滚打,强身健体与生长发育相并进。更食得五谷杂粮体格健壮,都出落成堂堂正正的汉子和大大方方的女子。

体育中,武术之外,另有摔跤、手球深得淮南人喜爱,并且成绩斐然。这都与尚武勇敢、技艺灵巧有关。

史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淮南地区制造了“突火枪”,系用大竹筒制成,内置火药,并安“子窠”。点燃火药后,先喷火焰,后发“子窠”,伴有巨响,在宋金交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火药的发明和西传》一书确认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管状射击火器,是近代枪械的前身。精于技艺,谙于物理,尤其对于兵械枪弹制作,至今淮南仍有民间高手。各式“散弹枪”堪称工艺精良,今天的淮南人有以之“猎鳖”者,更是一种绝活。

神龟灵鳖,水中圣者。龟憨极慢,退避忍让成性,时局如流独能抗拒进化,因以寿越千百年。鳖,却是精明至极,敏捷至极,并且勇敢至极,危急之时,什么都敢张口去咬,咬住之后炸雷不放。在淡水动物世界,它是强者,是智力超常的强者。淮南人猎鳖,要蛰伏在水边或站到水中,几十分钟,几个小时,蚊叮虫咬,纹丝不动,两眼紧盯水面,以观动静。近乎凭着第六感觉,判断出有鳖伸头出水或是觅食或是晒太阳,千时难寻,一刻相遇,在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钟的时间内,挥枪射击,枪响鳖亡,神乎其神!据说精明的老鳖能隔水嗅出人的气息,一经遭遇猎鳖者,凭气息,再不二现。猎鳖者便浑身涂酒,改变形象,只要还有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凭着绝顶的技巧,将可能变成现实。

技艺是凭借一种专门的技术手段,达到生命的某种极限顶峰状态。它始于功用,超乎功用,又归于功用。而艺术相对于技艺来说,它是非功用的,但其本质却同样是对生命极限顶峰状态的追寻、描述和言说。

兵毁了淮南,水患着淮南,道迷了淮南,煤困着淮南,酒毒了淮南。淮南人可以兴事,难以成事。在历经成败生死之后,淮南人懒散麻木以苟且偷生,同时又钟情于艺以愉悦人生、安顿魂灵,精通于艺以放纵驰骋心灵血脉中那永生不灭的自由精神,借艺术的光彩来亮丽灰色平庸的人生。

宋代史论家高似孙著《子略》言:“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书。”此之“淮南”固然是指刘安及其《淮南子》,但亦不妨以此来观察淮南和淮南人。

在今天淮南一般温饱中等家庭,送子女习艺蔚然成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体操,棋类航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就是古筝这等冷僻悠久的玩意儿,竟然有人在教,便有一班琴童在学。或许这些家庭根本就没想到要让孩子们终生从艺,只是业余爱好,学到哪儿是哪儿。但风气既成,芝兰有化,时移岁转,这不能不说是新一代淮南人带着自己的生命性情,走向文明雅化的开始。

有此开始,未来世界的天空必将有淮南人的星座!

淮南将因淮南人而光耀神州寰宇!

1997年9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