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余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大量涌现,极大地激发了上海城市文化创造活力,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创意人才,推动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创新转型发展,正在改写着上海城市创造活力地图。总结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杰出文化艺术人才是核心,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是生命,便捷专业周到服务是关键,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是条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对照这个标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激发城市创造活力。
一、 城市创造活力新地带
上海城市创造活力地图,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从中心城区向城郊地区辐射出去,沿苏州河、黄浦江水岸线向轨道交通、高架道路沿线蔓延,逐步形成一个纵贯全境、星罗棋布的文化创意产业版图。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已经授牌的上海文化产业园区50个,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87个(原有89个,其中2个被归并)。此外,还有属于区县、街镇乡村两级经济组织,没有正式授牌,但都相当活跃的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自2004年开始,上海发布年度文化统计报告,文化产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493.26亿元,增加值为441.4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2011年文化产业总产值为3855.12亿元,增加值为1155.4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2%,成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89个创意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约为780亿元,同比增加20%;2012年文化产业总产值为4177.26亿元,增加值为124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8%。上海市统计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上海文化统计概览2013》,2013年9月编印,第3页。按照《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2%。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这个目标应该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大多数都是由工业老厂房、老仓库、老码头,在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三个不改变的前提下,经过功能转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从工业制造到文化创意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从过去依赖经济客体资源开发到依靠经济主体资源开发的转型发展。在城市空间形态上,逐渐形成沿苏州河、黄浦江水岸线向城市腹地纵深延伸,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向城市东西两翼拓展,沿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的城市创意产业金腰带,依托高等院校周边的创意产业集群,以及城郊地区遍地开花的创意产业星光点,文化创意产业星光璀璨的格局正在上海渐次展开。
苏州河沿岸是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如最早是荣氏家族企业、孙氏家族企业集聚,公私合营后转变为国有工业企业的莫干山路工业带,四行仓库为代表的近现代重大历史遗存,黄浦江流经虹口区、杨浦区境内的高阳路码头和近现代工业遗存,最初是1999年由台湾设计师登琨艳进驻,随之有丁乙、何浦林等一批当代画家、艺术家、艺术画廊经纪人入住,经过2003年是拆迁还是保留的激烈斗争,最后实现了近现代工业历史遗存妥善保存,国有工业企业创造性转型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样本。莫干山路50号春明工业园区成功转型为M5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泰康路里弄工厂及周边石库门民居成功转型为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巨大的示范意义远远超过园区本身的经济价值。它们从动拆迁的区域规划中被保留下来,有的甚至是从被炸药捆绑的定向爆破的读秒声中被叫停,新闻媒体为之大声疾呼,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形势下,文化的力量终于战胜经济的强权,用事实告诉人们,有一种业态叫文化创意产业,有一种经济叫创意经济,有一种城市形态叫文化创意街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更加开阔了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沿黄浦江岸线,外滩的概念被不断延长,往东有“东外滩”新概念,往西有“南外滩”新概念,越过卢浦大桥,经后滩公园,在徐汇滨江萌生出“上海西岸文化走廊”新概念。跨越徐浦大桥,黄浦江进入闵行区区域范围,也已进入生态水岸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前期准备阶段。
依托五角场高校周边的建筑设计、文化创意、艺术交流,依托徐家汇高校周边的艺术设计、影视创作、文化休闲,将高校文化创意资源与城市经济生活相融汇,激活了高校作为城市人才集聚、知识集聚、智慧集聚、创意迸发的创造活力核心地带功能。
在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以及城郊地区,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制造力的衰微,带来相当数量的乡镇集体工业产业转型,厂房闲置,迫切需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创意与第二产业结合,与第一产业结合,成为很多区县、街镇乡村努力的方向。在其他多种因素作用下,不乏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案例。
二、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繁荣的条件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种时尚的形势下,纵观上海目前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业态良好,形态有特色,神态很生动,创造活力充沛者,基本上都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特征。
其一,具有创造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杰出文化艺术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繁荣的核心要件。台湾设计师登琨艳来到上海,率先租用苏州河边的四行仓库,将破旧的废弃建筑改建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旧建筑,大空间,视野开阔,时空穿越,创意设计让沉睡废弃的历史建筑,焕发出艺术时尚的光辉,设计师的工作室就是最好的创意设计样本,令人耳目一新。随之,有众多当代画家进驻四行仓库,以及苏州河岸边老仓库、老厂房,作为个人艺术创作工作室。与此同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租借泰康路210弄的里弄工厂,开办艺术工作室,逐渐形成“泰康路艺术街”。这些知名设计师、艺术家的出现,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艺术作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些标志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从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促使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顺从民意,改变拆迁计划,保留这些具有历史人文内涵的旧建筑,以及进驻其间的艺术家创意工作室,使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萌芽生长起来。文化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是人。传统经济形态是人随公司走,创意经济形态是公司随人走。著名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画廊经纪人等杰出文化艺术领军人物,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相关产业凝聚力,可以集聚文化创意元素,形成文化创意集群。
其二,开展主题鲜明、参与广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艺术活动,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繁荣的生命力所在。泰康路艺术街成立伊始,就采取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确立一个市场主体,以独立法人资格经营管理艺术街的规划、招商、管理。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由经营管理公司出资,邀请上海社科院组成课题组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并倡议举办“中国创意产业论坛”,促成创办“上海创意产业周”,协助成立“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引导。文化创意是艺术家工作室里的观念生产,只有通过丰富多彩、持续不断的文化艺术活动,才能吸引社会关注,激发生活热情,开辟崭新艺术审美空间。由上海第十钢铁厂改制的虹坊创意园,雕塑艺术是其景观特色,当代城市文化论坛是其内涵魅力。持续不断举办主题性学术论坛、讲座、对话,提升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品质和吸引力。位于闵行区的老外街,毗邻西郊鑫桥创意产业园,为了应对电子商务对实体商业的冲击,策划举办“老外街艺术节”,商务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吸引消费者广泛关注,获得艺术展览与商业经营的双丰收。相反,一项特色艺术活动的夭折,可能就导致一个创意产业园区的失败。曾经策划筹备一年多的龙华机场候机楼当代中国青年画家联展,有望搭建一个当代中国画展览交易平台,却被有关部门强行叫停,导致这座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完全有可能改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龙华机场候机楼旧建筑继续废弃闲置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