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2排是接3排的大夜班。两天前的晚上12点接班后,发现掌子面(隧道工程中掘进施工的工作面统称掌子面)的顶部滴水,关角隧道“夏季有股流,冬季有挂冰”,涌水是一大害。这虽然是“老毛病”,但因前段时间施工中基本没有明显渗水,所以,大家上班都没有带水衣(隧道施工人员每人都配有一套水衣),这时如果回去取水衣至少要等两个小时。但不穿水衣很快就会把身上淋湿。几个战士怕完不成任务,执意不换水衣接着干。等把水衣取来时,下道坑已贯通的隧洞顶部挂满了冰凌冰柱,几个人身上已全部淋湿,冻得身上发抖牙打战。任务完成后,几个战士身上的湿棉衣开始结冰。下班往回走时,走着走着迈不开步子了,全身冻得像冰棍儿。经请示指挥部领导同志特意安排一部电瓶车送这几个“冰人”出隧洞,好不容易回到连队,全身冻得上下硬成一块,身上的湿衣服脱不下来,相互搀扶着蹲在火炉子上,靠在火墙上把结冰的衣服烤软以后,才换了衣服。烤“冰棍儿”的过程中有三位同志打瞌睡,结果都患上了重感冒。前天晚上他们三个开始打退烧针,昨天都休病假。一个班少了三员虎将,完成任务受到很大影响。建钦提起这事儿心里还难受,不该让他们几个冒着漏水干活。其实也是被逼无奈。
客观上也有原因。关角隧道经过的地段岩石情况极其复杂,有些地方坚硬无比,有些地段松软易碎,爆破过程中,如果对掘进面的石质判断不准,遇到松软岩层,一排炮就会造成掌子面大面积坍塌。他们自昨天接班后连续出现三次掌子面塌方,仅碎石就多塌下来好几十立方米,加之顶部透水严重,给施工造成很大影响。在工地上吃早饭、午饭大家还能坚持,可夜里干活,又饥又渴又冷,还一直没有休息,所以,一停下手中的活,首先是瞌睡,吃饭自然也没有气力。
李文生排长当兵以后打了十来年隧道,这种“完不成任务不下班”的紧活、累活、险活经过得多了,很有经验,首先提醒大家把饭吃好,增强身体抵抗力——老马识险路,实践出真知!
听了2排的情况后,他把我们这十来个人喊到一起,给大家提出要求:2排的同志已在工地上连续施工将近二十个小时,累得都没劲了,咱们刚上来,要放开干一阵子,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任务,咱们也好早点下班。
李排长根据他们的人员情况,安排四个人在下道坑接石砟装车、推土斗车,六个人在掌子面装石砟。这些活儿都不复杂,只要有力气就行。我们这些人干得让李排长他们都挺满意,第二天晚上的行政管理会上还受到杜连长的表扬,想必是李排长在连长面前说了好听话。
晚上10点半以后,碎砟清运完毕,炮眼打好(按规定下班前要为下一个工班打好炮眼,放完炮),和2排的同志一起下班。当李排长宣布施工结束时,我感到还真有点累。看了其他几个同志,都还精神饱满,很有兴致。看着洞内头顶上和两侧龇牙咧嘴的岩石,听着吧嗒吧嗒的滴水掉石声音,我随时不忘提醒他们:“把安全帽戴好,慢点走,注意安全!”虽然他们知道危险,但脸上依然掩藏不住勤杂兵参加正式施工的那种自豪和满足。
洞内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电瓶车铃声此起彼伏,不时听到远处的放炮声和附近风枪风镐发出的“嗒嗒嗒嗒”声。大山深处的夜晚,到处是一片繁忙、紧张的施工景象。
往回走有几分钟,我慢慢地落在他们后面,炊事班的几个同志围在我周围,好像怕我摔倒、怕我失踪一样。建钦老兄要帮我扛铁锹,被炊事班的大个子刘振营抢去了。当我抬头向前看时,发现2排有几个同志筋疲力尽走路已有些趔趄,立即吩咐炊事班的几个同志上前去搀扶。张建钦对着两个弯腰捡废木料的同志喊:“今天不要再捡木料了!”
捡几块废木料拿回班里烧炉子,是关角隧道施工连队战士们的一种“习惯”。当他们在工地上连续施工二十多个小时、困乏难忍、双腿行走困难时仍然还要坚持这个“习惯”!习惯真是一个让人可讥可笑的好东西!
一声电瓶车铃声骤响,看见一台电瓶车上拉着几个装有方木、水泥的平板车驶到眼前,向一边躲闪时,看见电瓶车驾驶室司机旁边坐着2连的同乡秦子云,我摘下安全帽高声喊:
“子云!子云!”
秦子云,郏县长桥人,是2连木工班的班长,他班的帐篷与我们炊事班仅一墙之隔,平时来往较多。十天前他们连一位副班长袁安乔(陕西兵)处理哑炮时腿被炸断,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他们连找五个符合血型的战士赶到卫生队,两个人抽了九十毫升,两个人抽一百毫升,秦子云身为班长,以自己身体好为由抽了一百五十毫升。可能高原上抽血对身体有些影响,自从抽血后,给他发的奶粉白糖不想吃,食欲不振,而且连续拉痢疾,这几天一直在休息。看到他来上班,估计身体可能好了。
他从电瓶车上下来走到我跟前。“你身体啥样?能上班了?”我问他。
“差不多了。这几天任务紧,我们班分仨组跟班支模板忙不过来,我给他们送几车木料。”
他问:“你咋也上工地?”
“来支援2排。他们昨天晚上大夜班。”我说。
看他急急慌慌的劲头,我关心地说:
“你注意身体,隧道里太冷,不要感冒了。”这是营卫生所谢军医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抽血人容易感冒”,这时突然想起来就叮嘱他。他一面说:“好!好!”一面跑着去追赶电瓶车。这时我突然又想到他上午去团卫生队看望老乡魏振营,放开嗓门问:“振营啥样了?”
“这两天就回来。”他边说边往前跑,好像过去晚了车上的木料会被谁抢去似的。
魏振营是我们县王集乡人,月初上班的第三天,他上小夜班,连续干了十六个小时,第二天中午下班时,边墙开挖遇到塌方,连长他们俩饿着肚子组织十几个人又干了两三个小时,完成任务往回走时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他和连长张光贤拦了一辆电瓶车。当走到洞口与对面电瓶车相遇时,道轨上一块石砟致使电瓶车偏斜脱轨,与另一台车挤在一起,连长的左手挤掉一个指头,振营的右手挤在两车之间,同车的十几个人迅速抬开土斗车,振营的手抽出来后血肉模糊,痛得晕了过去。张连长不顾自己手疼,组织人把振营送到抢救站,手心撕裂,缝了十三针,后住进团卫生队治疗。几天前我去卫生队看过他,他的胳膊活动仍然疼痛。秦子云和魏振营是2连里郏县的老乡中干得最好的,也是参加施工吃苦受累最多的,而且都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看到他俩我心里就有一种担心。今天,子云又去团卫生队看望振营,听他答话的口气,振营的病情可能好多了。
魏振营是班里的风枪手,当上班长后自己还是固定一支风枪,每个工班别人是轮着打风枪,他往往是一个工班风枪不离手。有一次在一起玩时问他,打风枪累不累?他说,干活会不累!年纪轻轻的,干累了休息一会儿就歇过来了。见他的手裂了不少口子,黑赤把扭(又黑又难看)的,像晾干的高粱面饼子,问他是不是打风枪震的了,他说:“打风枪会震得胳膊痛、膀子痛,手不会太痛。手皮裂、手皮黑是洗风枪时手与柴油接触多了,平时再与凉水接触多一些,哪有不变样的。”
他看我问得挺认真,笑着说:啥时候你有空了到隧道里我教教你打风枪……
今天在工地上看到2排的一个战士打风枪,我还真想试一试。建钦开玩笑说:这是技术活儿,一时半晌儿学不会。其实是他们任务繁重,不想让我耽误他们的时间。
上工地一次,留下点遗憾,争取以后再补这一课。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一课始终没能补上。
3.“整体道床”之痛
关角隧道当时被称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它在中央有关领导、国家有关部门、铁道兵系统内很有影响,是一个卡脖子工程,是公认的“硬骨头”,它使不少参与施工的指战员感到自豪,也曾令不少首长和单位的领导同志头疼。为确保顺利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各级首长、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很多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实施了不少超出常规性的支持。在攻克这个咽喉工程过程中,一些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少人受伤流血、致病致残,失去了终身幸福。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月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广大指战员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卓绝,舍生忘死,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付出了血的代价,创造了人间奇迹。一位新闻记者到现场采访后说:“四千米的关角隧道,不是挖通的,是战士们用脑袋撞通的。”然而,在以后的青藏铁路的报道中,几乎见不到有关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在离开关角隧道的日子里,在脱军装改工后的年月里,在离开铁道工程系统的二十多年间,我一直萦怀于心,疑惑不解,也一直为我的首长、战友们愤懑不平。
历史怎能会这样呢?
2010年春节前夕,我踏着北京当年最大的一场雪来到复兴路四十号原铁道兵大院看望老师长——当年铁10师关角隧道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姜培敏。老首长对这段历史既有着表不尽的激奋和自豪,也有难言的苦衷和遗憾,他很希望把这段被混淆、被尘封的历史重新整理、重新澄清,让我们的战友有个公正、让历史有个真实、让世人有些汲取。
这时的老首长已听力微弱,行动不便,距他逝世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在他老人家人生即将走向终点的最后时日里,还在惦记着青藏铁路,追想着关角隧道,牵挂着跟随他出生入死、艰苦奋战的战友们。谢谢您,老首长!
事有凑巧,就是这次北京之行,我见到了我的好友李学智。听说我要了解一些关角隧道的情况,特意向我提供了由中国铁道总公司1994年编纂的《青藏铁路工程总结(哈尔盖——格尔木)》一书和他1977年6月到1978年3月参加关角隧道整体道床施工的记录本。展卷阅览,方知影响关角隧道这一宏伟工程形象和声誉的是关角隧道通车以后的病害问题,具体项目就是整体道床的设计、施工及病害处理。
说到整体道床,我就想起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1977年5月,隧道正洞施工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全营转入整体道床施工准备阶段。整体道床工程在20世纪70年代听过的人多、干过的人少,一般铁路工程设计采用的比较少。青藏铁路穿过的关角山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地理位置特殊,为了减少施工维护工作量,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在1974年关角隧道工程复工前的设计中选用了当时认为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工艺——整体道床。这种施工工艺铁10师的多数技术人员基本上是第一次接触,对47团1营、2营的干部战士来说更是一个新术语,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儿。
整体道床即由混凝土整体灌注而成的道床。它具有维护工作量少、结构简单、整体性强及表面整洁等诸多优点。整体道床工艺适合于隧道内或石质路基等坚硬的基础之上。由于整体道床是连续现浇的混凝土,一旦基底发生沉陷、膨胀,修补极为困难。整体道床有三种结构形式:支撑块侧沟式、整体灌注侧沟式、中心水沟式。关角隧道采用的则是支撑块侧沟加中心水沟式,即在支撑块上面安装垫板,然后固定钢轨。为了引起参加施工干部战士的高度重视,在宣传介绍整体道床的设计依据、技术指标及施工要求时,又掺进了“为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破坏而采用整体道床施工”的政治、军事意义。全营干部战士热情高涨,压力也不小。
为加强技术力量,师里通过兵部协调,从刚刚在京原(北京至太原)线驿马岭隧道工地完成整体道床施工任务的铁2师借调了几名有施工经验的技术干部分别到关角隧道进出口工地进行技术指导。
关角隧道整体道床采用的是支撑块侧沟式,每二点二五米轨枕间距一对支撑块,每公里需支撑块一千七百六十对,四千多米整体道床所需的七千多对支撑块需要施工前预制好。这一任务由进口的2营负责。在制作过程中,指挥部首长专门组织拟参加整体道床施工连队的连、排干部到现场观摩学习。借调的技术员从钢筋组的下料、板弯成型、缜密绑扎到混凝土组的拌合上料、抹油装运及水泥垫块、装放钢筋骨架、混凝土装模,再到硫黄锚固等几十道技术规程,完完整整地讲了一遍。基本要求是严之又严、细之又细,不能有毫米差错,不能有一丝失误。连、排干部越听头越大,越听越担心。二师借调来的技术员最后还说:真正不好办的是整体道床的墩架法施工,距离正负误差按毫米算,它的精确程度和施工难度要比支撑块预制难上好多倍!一句话让好几个参加会议的连、排干部几天几夜没睡好觉。
铁道兵战士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怕下力气,最典型的优势是不怕干重活儿。活儿多了“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活儿重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加拼命精神”。纵使上刀山下火海也能不退缩、不眨眼。而眼下遇到的显然不是下力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