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8054900000010

第10章 工业企业在整顿中前进

(1981年7月)

整顿企业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几年来企业整顿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继续抓紧企业整顿,对于贯彻中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方针,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粉碎“四人帮”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我国工业企业围绕揭批林彪、“四人帮”,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积极开展了整顿工作。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定;随后,中央又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此,我国工业企业的整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整顿,就是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果,充分挖掘现有企业的潜力,特别是要把一部分目前管理混乱的企业坚决整顿好,这是贯彻八字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3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设了37万多个工业企业,其中拥有较好装备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达4000多个。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要坚决依靠现有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不合理,经营管理落后,使得企业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浪费都很严重,经济效果很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在于调整和改革。调整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把现有企业合理地组织起来,逐步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管理体制合理化和企业组织合理化,我们就能够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企业整顿工作。整顿是基础,不把现有企业整顿好,调整和改革都没有可靠的立足点,提高经济效果也无从谈起。总的来说,调整、改革、整顿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所以,八字方针包括的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当前,要紧紧围绕调整这个中心认真整顿企业,向改善经营管理要潜力,要经济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历史的回顾

我国建设和管理现代企业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把它们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这些企业里,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运动,破除了压迫和奴役工人的反动生产关系,相应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到1952年,我国胜利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兴建了一批重点工程。当时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经验,开始注意和运用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国家计划,把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活动,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着重抓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核算,并以此为中心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这就使得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基本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取得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经验,培养了大批干部,推动了生产迅速发展,保证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胜利进行。

我们在学习苏联企业管理经验时,曾经发生过不顾我国国情、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的问题,如: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忽视民主管理;片面强调物质刺激,忽视思想工作;等等。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纠正了那种盲目照抄照搬的错误学习态度以后,我们开始注意探索、总结我国自己的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经济工作上的“左”倾错误,在1958年“大跃进”中,出现了某些不尊重客观规律,乱砍规章制度,追求高指标,不顾质量,不讲经济效果的倾向。1960年,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经验,他在一个反映鞍钢情况的报告中,作了重要批示,提出管理现代企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即“鞍钢宪法”),强调了要实行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展技术革命。1961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针对企业当时存在的问题,党中央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花了几年时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改变了当时很多企业管理混乱的状况,企业经济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国营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从1962年的8.5元提高到1966年的24.2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62年的4797元提高到1966年的10115元,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水平。在这期间,还出现了大庆油田这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我国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典型。全国工业战线响应毛泽东同志关于“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通过进一步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把我国革命传统同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时,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同生产力的发展基本上是适应的。概括地说,我们形成的这套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基本内容是:

推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结合起来了。

建立了企业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保障职工群众能够行使参加管理、监督干部的民主权利,把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了。

实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者结合,共同研究解决生产技术和管理中的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上贯彻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制度。

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的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

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标准,劳动有定额,特别是建立健全各级管理人员的生产技术专责制。

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政治思想教育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这是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做好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坚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建立经济核算制,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和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的节约活动。

三、企业整顿的两个阶段和成就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工业企业的整顿按其内容和特点来说,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前的两年多时间,企业整顿基本上是恢复性的,主要是解决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夺回被他们一伙篡夺的一部分企业领导权,迅速恢复生产;二是,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对企业整顿提出了新的要求。

恢复性的整顿是为了医治十年动乱的创伤。“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疯狂推行极左路线,煽动无政府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企业管理。他们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管卡压”等,把多年来形成的一整套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搞掉了,造成理论上、思想上、管理上的大混乱,大批企业停工停产。他们煽动资产阶级派性,分裂工人阶级队伍,造成“全面内战”,使生产建设遭到极大的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三十条”)中提出的整顿好企业的六项标准,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切实整顿了企业领导班子,狠抓了职工队伍建设,恢复和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并且有规划地分期分批地对企业进行了整顿和验收。经过整顿,企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管理和生产收到了显著效果。到1979年底,全国县属以上企业经过整顿的约占85%,大中型企业经过整顿的约占90%。从全国范围来看,恢复性的整顿任务基本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全国工业战线认真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企业整顿进入第二阶段。企业整顿是以生产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果为重点,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在继续整顿企业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还选择了6000多个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粉碎“四人帮”以来,企业整顿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主要是:

调整和加强了企业领导班子,企业领导干部队伍的状况有了初步改善。据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四川、湖北等省市不完全统计,重点企业领导班子中懂技术、会管理的由过去占1/3上升到一半;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中青年干部比重增大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增强了。

狠抓了职工队伍的建设,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技术业务水平有了提高。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消除了资产阶级派性,恢复和发扬了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同时,开展了全员培训,全国县属以上企业的领导干部轮训了32.8万多人,大中型企业办学面达50%,职工参加学习的约占20%。

加强了基础工作。许多企业整顿和加强了原始记录、统计、计量、图纸、工艺、工装和技术标准等基础工作。一机部系统的企业,几年来坚持按部颁的13条标准整顿企业的基础工作。到1980年底,在597个重点企业中,验收合格的有564个,占94.5%。

推行了全面经济核算和全面质量管理。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扩权试点企业实行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制度,有的还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试行了内部结算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效果。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到1980年底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企业已发展到44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企业经营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和加强。许多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广泛利用市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销售活动,注意了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增强了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服务观念,促进了产需结合,进一步把工业生产和社会需要衔接起来。据统计,一机部系统1980年完成的总产值中,通过市场销售实现的占46%以上。

企业经济效果有所提高。1980年,在能源生产下降1.3%的情况下,工业生产仍然比上年增长8.7%。工业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全国有255种民用工业产品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金质和银质奖章。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消耗也有所降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031元,比1976年的9134元提高了近1/3,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15.6元,比1976年的11.4元提高了37%。但是,也有些技术经济指标还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消耗高、浪费大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可见企业潜力还是很大的,必须进一步整顿提高。

四、基本经验

企业整顿涉及的问题很多,必须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薄弱环节,同时又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全面规划,不断整顿,不断提高。从这几年企业整顿的实践来看,要把企业整顿好,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企业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这是企业整顿的关键,也是实现四化的组织保证。在整顿的第一阶段,我们围绕揭批林彪、“四人帮”,着重解决领导班子中当时存在的“三个不纯”的问题,组织上清查了林彪、“四人帮”的帮派势力,思想上、作风上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特别是消除资产阶级派性,解决“软、懒、散”的问题,从而使大多数企业有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第二阶段的要求是建设一个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带领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干四化的领导班子,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问题。为了广开才路,不少地区和部门还采取了群众推荐、领导审核、上下结合、选贤任能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为了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首先注意抓了企业各项基础工作,恢复和建立岗位责任制,整顿劳动纪律。经过第一阶段恢复、整顿,管理混乱情况有了好转,但基础工作还不扎实,有的虽然经过整顿,但不够巩固。因此,近两年来又采取了新的措施,如落实责任制方面,强调权责利一致,把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者结合,使企业经营的好坏、个人劳动贡献的大小和物质利益挂起钩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在企业整顿中,我们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的“质量月”、“安全月”、“节能月”活动,使基础工作有了进一步提高,并向着管理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3.加强民主管理是搞好企业整顿的重要一环。广大职工当家作主,实行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随着调整和改革的进行,广大职工越来越关心企业的经营成果,特别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企业,职工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的权利大了,积极性更高了。经过几年来的整顿,我们已经把林彪、“四人帮”破坏了的各种民主管理形式和制度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建立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监督干部有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在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4.积极改善经营是把企业搞活、把经济搞活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必须扭转过去那种只管生产不问销售,只抓管理不问经营的状况,由过去那种以企业内部为主的管理,逐步转变为产销结合、内外结合的全面经营管理。许多企业认识到,改善经营工作的关键在于决策,而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为此必须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经营管理制度,把办企业的立足点逐步转到为用户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变化。

5.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恢复和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了使奖金真正起到奖励超额劳动、鼓励先进的作用,各地正摸索、完善奖金发放办法,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职工劳动贡献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整顿定额、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普遍实行了记分计奖,有的还实行了集体超额计件奖和计件工资等办法。在实行奖励制度的同时,还举办了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如兴建宿舍、食堂、托儿所,等等。

6.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有一段时间,我们有些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错误地认为强调了物质利益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就不那么重要了。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精神万能”,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出现了滥发奖金的现象。中央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倾向,现在情况已有好转。大家从实践中认识到:在工作着重点转移以后,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把政治思想教育同关心职工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7.大力抓好职工培训是开发智力、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这几年来我们恢复了职工的技术业务基本功训练和青年工人的“应知应会”教育,同时开办了各类学校和训练班,运用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等形式,轮训企业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和工人,正在逐步建立正规的职工教育体系和制度,使我国职工培训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的工业企业坚决贯彻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围绕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果的要求,在整顿中胜利前进。我们的企业要适应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调整产品结构和服务方向;要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要按照专业化协作、经济合理的原则,把现有企业合理地组织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