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8054900000009

第9章 在企业管理研究班第十期结业典礼上的讲话

(1981年7月19日)

同志们:

企业管理研究班已经办了十期,今天是第十期结业典礼,研究班对十期工作作了一个小结,我在这里讲一下。

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协助下举办的企业管理研究班,自1979年3月开始,至目前已整整办了十期。这个研究班,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干部培训的情况下,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经委党组的决定举办起来的。创办这个班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帮助工交战线的领导干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党在新时期的经济政策,学习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经济工作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并推动各级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一、二期研究班,是国家经委单独主办的;从第三期开始,由国家经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主要轮训各省区市和全国近百个重点工业城市两级的经委正副主任、总工会正副主席,以及部分大型骨干企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与工会主席。

研究班是在一无固定校舍、二无专职教师、三无现成教材、四无办学经验的条件下上马的,办学过程中的困难不少。但是,由于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从第三期起搬进了全总干校,后勤保证大大加强,使得研究班能够大体上按照一年四期、每期两个月左右的计划进行,比较顺利地坚持了下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据统计,一至十期研究班已轮训了正式学员1219人,其中:经委系统的干部763人,包括省区市经委正副主任151人,重点工业城市经委正副主任370人,大型骨干企业党政领导干部132人,国家经委及工交各部司、局、处级干部110人;工会系统干部358人,包括省区市总工会正副主席及部门负责人105人,重点工业城市总工会正副主席207人,大型骨干企业工会主席46人;其他部门(中组部、中宣部、团中央、国防工办、科研单位、新闻单位等)干部41人;各地财经院校和工交干校教师57人。此外,还吸收了北京和外地有关单位的旁听学员500多人。

通过十期研究班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以下几条:

(一)加强培训是解决当前干部管理水平与四化建设不相适应问题的重要措施

当前,工交战线普遍存在干部管理水平不适应四化建设要求的矛盾。从参加研究班学习的各级经委负责同志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一问题。据对参加五至十期学习的省区市和重点工业城市经委正副主任的情况分析,他们的年龄结构是:省级经委正副主任平均年龄55.7岁,其中60岁以上占33.2%,50~60岁占54.1%,40~50岁占11.1%,40岁以下占1.6%;市级经委正副主任平均年龄52.1岁,其中60岁以上占7.1%,50~60岁占64.2%,40~50岁占26.8%,40岁以下占1.9%。他们的文化程度是:大专程度占11%左右,高中程度占28%左右,初中以下程度占60%以上。又据对参加第十期学习的两级经委正副主任的调查,他们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和以前的干部占41%,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占44%,建国初期的干部占15%;他们转到工交战线工作的年限是:建国初期的约占50%,“一五”时期和1958年的占28%,1959—1966年的占7%,1969年以后的约占15%;这些同志中,建国以来曾经学过一些经济理论或经济管理知识的只占40%左右,多数同志是近两年来才开始学习经济管理知识,从未系统学习过的约占60%(工会系统的学员大同小异)。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目前工交战线领导干部的特点是,老同志多,“老工交”多。一方面他们有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无论过去还是目前都是工作中的骨干;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许多人文化水平、理论水平较低,经济管理知识也不足,这和领导现代化工业建设的要求又很不适应。当然,这种状况不能责怪干部本身,而是由长期以来只抓政治运动、阶级斗争,不讲经济规律和科学管理,同时对干部只使用不培养所造成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加速干部“四化”工作,积极地、逐步地把一些有专业知识、有领导能力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但同时,也必须对现有在职干部加强培训,帮助大家学习新的知识,以便尽快适应领导工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就是对文化程度较高、科技知识较多的年轻干部,也同样需要帮助他们系统学经济学管理,以便使他们真正担当好领导工作。

加强干部培训,不仅是进行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工交战线和工会系统广大干部的强烈愿望。各地经委和工会领导干部踊跃参加研究班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高度积极性,就是很好的证明。例如,陕西省经委每期都来一位主任或副主任参加学习,从不间断,现已来过十位;山东省济南市经委党组还作了决议,只要国家经委分配名额,工作再忙也一定安排人参加,决不放弃学习机会;还有许多省、市经委和工会的领导同志,都是争着来,以先学为快。同志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是十分感人的,许多老同志,为了抓紧时间阅读材料,星期日也坚持学习,很少进城;有些较年轻的同志,每堂课后都要把笔记重新整理一遍;有的同志身体不好,还带病听课和读书;等等。广大学员的这种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是研究班取得一定成效的重要原因。

历届研究班学员们的反映,表达了广大干部迫切要求学习提高的愿望。如许多同志参加学习后十分感慨地说:“搞了二三十年经济工作,离开岗位来系统地学习一些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这还是第一次”;“如果早像这样抓培训,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成‘万金油’”。还有的同志说,“开办研究班办了一件大好事”,“体现了组织对干部的关怀”,“一定要坚持办下去”,并希望“两三年能轮上一次,再来学习”。“我们学习好了,交班也可交出个水平来”。

(二)培训领导干部的内容,当前应当以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政策为主,并学习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

研究班的教学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最迫切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考虑学员主要是各地方和各城市经委、总工会的领导干部,他们的重要责任首先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推动工交战线和工会系统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研究班的教学始终是把学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重大经济政策摆在中心的位置。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的政策精神,还配合学习一些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当前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要适当讲授一部分必要的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科学知识以及介绍一些典型的工作经验。这样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

研究班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的,也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三期是一个阶段。当时经济学界和有关部门正开始研究讨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所以研究班也较多地请了一些学者、专家发表他们对于经济改革的意见,同时还请了不少出国访问的同志介绍国外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的情况。这在当时,对于启发大家解放思想,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新问题,起了很好的作用;不足的是讲课内容重复较多,外国情况较多,整个教学内容还缺乏系统性。四至八期是第二阶段,当时我国的经济改革在许多方面已开始实践,对这些改革中央已有明确的政策;同时在加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与要求。在这个条件下,研究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整个教学分为三个单元:一是“经济理论和政策”,从学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规律等理论问题开始,进而研究当前国民经济调整、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经济联合等问题;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弄懂弄通新时期党在经济工作方面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从思想上拨乱反正,分清是非,打消心中余悸,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工业经济管理”知识,着重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和政策。重点学习专业化协作与工业改组、老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工业生产与建设的经济效果等问题,这部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三是“企业管理”知识,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管理,重点学习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的经营与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员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民主管理等问题,这部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九期以来是第三阶段,把中央规定干部学习的三本书即《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习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教材,从而进一步充实了内容,提高了教学的理论水平。

对于研究班的教学内容,历届学员都是比较满意的。他们反映“研究班跟中央的政策精神和工作部署紧”,“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强,都是当前经济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所以感到“时间不长,收获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学员们也反映“内容多,时间短,消化不良”,说明研究班的教学,在如何精减内容和突出重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培训领导干部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把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和研究问题结合起来

研究班一开始,国家经委领导同志就提出了一条办班方针,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总结经验”。通过十期研究班的实践来看,这一方针是有针对性的,也基本上是正确的。如强调要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要求,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敢于解放思想,提出或接受对我国经济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意见,不足之处是没有反映学习理论和系统知识的重要性,以后在实践中逐步明确并作了弥补。

应该看到,在我们工交战线上,多年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四人帮”制造的理论混乱,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给干部造成的思想束缚是比较严重的。例如,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是企业一切活动都要由国家来规定;等等。再加上十年动乱给一些同志造成的“余悸”,要大家突破这些“禁区”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又很难真正理解党在新时期的调整、改革经济的方针和一系列新的政策,自觉地在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因此,把解放思想作为研究班的一条重要方针,是很必要的。特别在前几期的作用尤其显著。

怎样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我们的体会是:首先,要注意学习理论,对一些被歪曲或误解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拨乱反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来解放思想,而又不背离基本原则。其次,要引导大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用实践效果来检验过去的一些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工作方法以至革命导师的一些个别结论的正确性,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而不是“胡思乱想”。再次,解放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不应只停留在评论是非、批评错误上,而必须引导向前看,认真研究、正确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放开眼界,增长见识,掌握工具,有利于按照科学规律解放思想;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想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研究班还注意创造一种思想解放、研究问题的气氛。提倡认真地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既应服从真理,又不强加于人。讨论中实行“三不主义”,也不强求统一意见。因此整个学习进程,学员思想都比较活跃,并感到有所收获。

(四)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各家之长,走联合办学的道路

研究班虽然已办了十期,但直至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工作人员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班是怎样办起和坚持下来的呢?主要是争取和依靠各方面的支持。

研究班的主办单位,除了国家经委和全国总工会,实际上还有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它们在教学、教材和其他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是办好研究班的重要条件。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固定地承担研究班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知识的讲授,并适应工交战线培训干部的需要,编写出版了《工业经济管理概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两本教科书,也为研究班所采用。

研究班的讲课“教师”,全部是请来的。除中国人民大学外,给予研究班支持较多的还有国家计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等单位。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如邓力群、薛暮桥、孙冶方、华罗庚、于光远、朱穆之、马洪、汪道涵、骆耕漠、林子力、房维中、康永和、高扬文、孙友余、顾大椿、齐平、刘明夫、许刚、许毅、苏星、廖季立、柳随年、桂世镛、刘国光、薛宝鼎、孙尚清、蒋一苇、林凌等同志,都应邀来研究班讲过课,有的还讲过多次。据统计,十期研究班的讲课(报告)共计237次,其中领导机关负责同志作报告是65次,研究机构专家作报告是62次,高等院校教师的讲课是80次,地方和企业的经验介绍是30次。此外,还有外国(日本、美国、南斯拉夫)经济专家13人来班讲课或介绍情况。

研究班完全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当然是不行的。但是对于这样性质的干部培训,即使配备了一定的专职教师,主要讲课任务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这是因为,研究班的特点,不仅要求讲课(报告)人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而且要求他们对实际工作的情况与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一些政策性问题上发表意见,应有一定的根据;而这些却是专职教师难以做到的。所以,研究班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吸取和依靠外界的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教师”的作用。对于“社会教师”,还要注意他们不同的特点,做到“因题择师”。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是“探讨理论问题请专家,分析形势讲政策请领导,讲授系统知识请教师”。

研究班的工作人员,除经委教育局派出的少数干部外,多数都是各地方、各工业部门工交干校和有关财经院校的教师或教务人员。他们一方面参加学习,一方面协助工作,每一两期进行轮换。这一做法,既为各地干校提供了教师进修的机会,又解决了研究班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大家都是满意的。据统计,十期研究班中,先后派人参加工作的单位已有43家,参加工作的教师、干部共有94人。没有这些同志的协助,研究班的教学组织工作是不可能搞好的。

(五)搞好干部培训是推动实际工作的有效方法

举办研究班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工交战线的调整、改革和加强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经济工作水平。但是,干部培训又与工作会议不同,它并不解决具体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问题,而主要是提高干部的理论、政策和知识水平,使大家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思考,掌握方法,从而在工作中能更加自觉、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初步了解的一些情况看,研究班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是培养了一批热心于经济改革的积极分子,推动了各项改革的前进。许多同志通过学习,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病,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因而对中央提出的改革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听起来顺耳,做起来顺手”,能够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在改革过程中,他们对正确的敢于坚持,听到非难敢争,遇到阻力敢顶,起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的当好经济改革的“宣传员、调查员、试点员”的作用。如1979年,在企业的超产产品(生产资料)能否实行市场调节的问题上,云南省经委与有关业务部门发生了意见分歧。经委领导同志由于参加了研究班学习,弄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同样可以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所以能够据理力争,并在省委的支持下,大胆地突破一些老框框,发展了生产资料的市场调节。又如,江苏省无锡市和湖北省沙市都是参加研究班学习最积极的,而它们在开展市场调节、推进工业改组和联合等方面又是走在前面的。如许多学员懂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因而社会主义企业具有商品生产者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到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的客观要求,回去后都积极参加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工作,不少学员所在的企业都是本地区扩权试点的典型。

其次,是培养了一批热心于企业管理的积极分子,推动了企业整顿,加强了企业管理工作。许多同志通过学习,懂得了经济管理是一门科学,了解了我们企业管理的落后,认识到加强企业管理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解决了能不能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的模糊认识,因此回去以后都比较重视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例如,四川化工厂的领导同志从研究班回去,下决心狠抓企业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和全员培训这几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使该厂在去年成为化工部系统的质量先进单位和教育先进单位。又如上海汽轮机厂厂长在研究班学习时,听了北京内燃机总厂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介绍,回去后马上派人来学习,并结合本厂特点推广运用,创造了一些单件小批生产条件下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

再次,是培养了一批热心于干部教育的积极分子,推动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研究班坚持不断地办下来,在全国工交战线的影响是很大的,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研究班的教学方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为各地方经委和工交各部举办研究班、训练班提供了参考。研究班还编辑出版了七期《国家经委企业管理研究班教学参考资料》,在全国内部发行,已达数百万册,不仅为当地干部轮训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材料,而且对帮助工交战线广大干部在职学习,也起了很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许多参加研究班学习的经委和工会的领导同志,通过切身的体会,提高了对干部培训重要意义的认识,回去后都十分积极地关心和推动这项工作。许多学员回去后也办起了各种形式的研究班、培训班,有的兼主任,有的当教员,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四川省经委参加研究班一、二期学习的领导同志,回去就抓办班。据了解,现已办了七期,规划范围内的1500多名干部,已基本上轮训了一遍。又如江苏省经委参加研究班一、二期学习的两位领导同志,回去后第一件工作就是各主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据了解,各地参加研究班学习的领导同志,回去后许多人都要给训练班和广大工交干部讲课或作报告。如云南省经委副主任单志超同志在第一期研究班结业后,把学到的关于经济改革的精神,系统地向昆明地区工交战线干部1000余人作了辅导报告,每周讲一次,共讲了11次;江苏省经委副主任陈斌良同志,学习回去也先后给训练班、党校、机关、部队等单位作报告近20次。

国外一些大公司有一种工作方法,凡是推行一项新的管理制度或技术措施,都是由两套工作平行进行去完成,一套是计划和设计工作,另一套就是为贯彻计划而相应采取的教育和训练,使参加执行这一计划的人,既明白道理,又懂得方法,还了解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通过系统的培训去落实计划,这样工作比较扎实。举办研究班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采取这种方法的好处。今后,应该更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当然,研究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没有长远规划,没有专职机构,没有永久的教学基地,没有专职教师,还缺乏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材,等等。我们正准备逐步地、认真地加以解决。既然研究班适应四化需要已经生长出来,并且初见成效。我们就应该大力扶植起来,使之成长壮大,为四化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最后,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像历届学员那样,做热心于经济改革的积极分子,做热心于企业管理的积极分子,做热心于职工培训的积极分子,并且作出成绩,拿出经验,不断为四化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