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屡教不改或者犯了原则性错误的时候,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惩罚,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是非观,使孩子深刻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惩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补偿法、承担法、剥夺自由法、将功补过法、奖励抵消法等。
身边案例(一)
罚坐5分钟
皮皮是个顽皮好动、争强好胜的孩子,这天他连续打了三个小朋友。老师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提醒和严肃的批评,可是没过多久,第四个同伴又被他打哭了。
方法运用:
老师决定惩罚皮皮。首先告诉皮皮:“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动手打人,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老师已经告诉你很多次了,你不听,这次只能接受惩罚了。”
老师把黑板拉过来,写了“打人,屡教不改”几个字,让皮皮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黑板前,又指了指对面墙上的钟表,告诉皮皮:“你屡教不改,要罚坐5分钟。现在是9点,当你看到表上最长的那根针指到1的时候,你就可以自由了。不过,到时你要告诉我,老师为什么惩罚你,还要认识黑板上‘屡教不改’四个字。”
皮皮开始不愿意接受惩罚,想用哭来逃避,可是无奈,老师是不相信眼泪的,只能乖乖受罚。
知心话语: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智慧的惩罚,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惩罚的时候,可以赋予惩罚很多教育的内涵。
身边案例(二)
失去的变形金刚
妈妈带小磊到邻居家里去玩,小磊很快就跟邻家小伙伴盼盼打得火热了,盼盼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起同小磊分享。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两人就发生了“战争”,导火索是两个宝宝都想玩一个变形金刚。“战争”的结果是:变形金刚真的变了形,腿和胳膊各掉了一只,变成了残废。盼盼伤心地大哭。
方法运用:
1.探寻原因。
小磊的妈妈首先对盼盼进行了一番安慰,并让两个孩子分别说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妈妈认为,应该让小磊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于是对小磊说:“你看,盼盼哭得那么伤心,你想想办法把他哄好,让他不哭。”看到哭得一塌糊涂的盼盼,小磊感到有些手足无措,连声说:“对不起,你不要哭了。”可是盼盼还是呜咽不止,委屈地说:“那个变形金刚是我最喜欢的,呜呜……”小磊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妈妈。妈妈想起前几天刚给小磊也买了一个造型新颖的变形金刚,就对盼盼说:“你别哭了,等会儿让小磊赔给你一个更大,更漂亮的变形金刚。”
2.进行补偿。
妈妈拉着小磊回到了家中,找出刚买来不久的变形金刚,要小磊给盼盼送过去。这回,轮到小磊痛哭流涕了。他紧紧抱着玩具不肯松手,大声跟妈妈争辩:“这个是我的,我还没玩够,我不给他。”妈妈语气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不过,损坏了别人的东西,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应该赔偿。你记得那次去超市,你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玻璃小鱼缸,妈妈也是赔了钱的。这是规矩,必须遵守。”小磊见妈妈态度坚决,虽然还是很不情愿,但还是跟着妈妈把变形金刚赔给了盼盼。盼盼妈也在小磊妈的暗示下接受了赔偿。
3.及时疏导。
“变形金刚”事件平息了,但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还在继续。妈妈问小磊,还想你的变形金刚吗?如果那天你们两个没有抢夺玩具,变形金刚会损坏吗?假如盼盼来咱们家玩,把你的玩具弄坏了,你会不会很生气?如果都想玩同一个玩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小磊虽然失去了心爱的“变形金刚”,却明白了一个道理,损坏了东西一定要赔偿,哪怕你不是故意损坏的。
知心话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孩子需要赏识鼓励,但是惩罚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身边案例(三)
惩罚
小欣一家围在桌边吃饭。小欣边玩边吃,吃了几口,又要出去玩,一会爬到爸爸身上,一会儿钻到桌子下面,一会儿又把盘里的菜倒到杯子里……最后干脆把碗故意推到地上。碗碎了,饭洒了满地。
方法运用:
1.提醒或警告。
一般情况下在吃饭前或者正吃饭的时候尽量不惩罚或者批评孩子。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可以先给予适当的警告和提醒。比如小欣妈妈可以多次提醒宝宝:
“妈妈答应带你出去玩,不过要吃过饭后才能去。我们吃饱了,才有更多的力气呀。”
“吃饭的时候就要好好吃饭,不做跟吃饭无关的事情。大家喜欢好好吃饭的小欣,你这样爬来爬去不好,不小心还会把碗碰到地上。”
“我已经提醒你多次了,如果你还不听劝告,妈妈和爸爸都生气了。”
2.给予惩罚。
如果孩子总是不听劝告,在饭后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惩罚,惩罚包括:取消吃过饭要出去玩的承诺;让孩子把洒的饭菜清理干净。还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做一件好事,将功补过。
如果孩子哭闹就是不肯做,大人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心慈手软,既然惩罚就要让孩子记住,不要半途而废。可严肃地告诉孩子:“哭也没有用,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爸爸妈妈已经提醒你好多次了,你不听,那能怪谁呢!”
3.及时肯定。
如果孩子接受了惩罚,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改正了错误妈妈很高兴,知错就改的宝宝才是好宝宝。”
知心话语:
惩罚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人解一时之气,而是让孩子在接受惩罚过程中辨是非、明事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受惩罚的原因。
温馨提醒
1.惩罚的方式要在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之内;
2.吃饭前和睡觉前不要惩罚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和睡眠;
3.惩罚孩子的时候家长或教师之间应该口径一致;
4.惩罚孩子要贯彻到底,不能光说不做,或半途解除;
5.在惩罚之前要问清缘由,在多次提醒无效情况下再运用惩罚。
专家支招
吴章鸿,女,1956年3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家庭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特聘“志愿辅导员”。2002年5月作为“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入选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并于5月1 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首场报告,反响热烈。下面是她的教子经验——
吴纯小时候,我为他买了各种积木,让他学习搭各种模型;也为他买了各种小人书,让他学习识字。每次弄完后,他都是随手一扔,我就不停地为他清理场地。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行为习以为常,而我则是跟在他的后面,收都收不完。我感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我要开始“整风”了。
首先我告诉儿子:以后拿玩具时,想玩哪一件就拿哪一件,不准摆得满地都是,而且要学会打扫“战场”。看图书也一样,看时要爱惜,看完要还原,不准撕破。
刚开始时,儿子自然有些不习惯。我提醒他,他就记得住;我不说,他就忘记了。
有一次,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进行严格整顿。我对儿子说:“今天,你不爱收拾的老毛病又犯了,妈妈已经讲了很多次,你都没有彻底地改正过。现在我告诉你,赶快把玩具放到原来的位置,把该收拾好的东西统统收拾好,不然的话,你今天什么都别想玩了。不信的话,你就试一试。”
儿子看我动了真格的,马上老老实实地行动起来,按照我的要求逐条做好后,还让我检查看行不行。
摘自《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