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案例(一)
我要开汽车
周末,爸爸准备开车载着妈妈和小强去看望爷爷奶奶。趁着爸爸妈妈在往车上装东西的时候,小强爬上了驾驶位,手扶方向盘玩起了模拟开车的游戏。要出发了,小强还是赖在驾驶位上不下来,并且执意要自己开车。妈妈急着赶路,命令孩子:“快点让开,你又不会开,让爸爸开车。”小强不听,就是不让。
幼儿心理解析:
男孩子都喜欢汽车、枪之类的玩具。小强因为会开自己的玩具车,所以也想尝试着开爸爸的大汽车。正当他沉浸在遐想中时,妈妈命令他让开,当然心里不情愿。后来妈妈的“画饼充饥”让小强感到妈妈知道了他内心的想法。虽然他也知道不可能拥有那么多车,但却很高兴妈妈对他的愿望表示了足够的重视。
方法运用:
1.用简短的话语说出孩子的心思。
爸爸不久前给小强买过一辆很大的玩具汽车,小强特别喜欢,经常驾驶着自己心爱的小汽车到处跑。看来,小家伙想尝试一下开大汽车的感觉。明白了孩子的心思,妈妈跟小强展开了以下对话:
“你看到爸爸开大汽车很神气,所以你也想开是吗?”
小强:“是!”
妈妈:“那你会开吗?”
小强:“会。”
妈妈:“家里你那部车是小孩开的,大人的车跟小孩的不一样。”
小强:“我不开小汽车,就要开大汽车。”
2.运用想象和图画,满足孩子愿望。
妈妈赶紧从包里掏出了一个记事本,跟小强说:“告诉妈妈你喜欢什么样的大汽车,我给你画下来。”
小强:“我要一辆比爸爸的汽车还要大的,我要大卡车。”
妈妈:“好的,妈妈给你画一辆漂亮的大卡车。你想要什么颜色的?”
小强:“我要绿色的。”妈妈在大大的卡车身上写下了绿色两个字。
妈妈:“你还想要什么车?到妈妈身边来,我都给你画下来。”小强顺从地从驾驶位上下来坐到了妈妈身边。
小强:“我还要大吊车,还要坦克,还要吉普车……”
妈妈:“开着坦克的小强肯定很威风,很帅气!”
……
妈妈跟小强讨论完了车,把画着车的本子小心地放到袋子里,跟小强观察起了路上各种各样的汽车。
知心话语:
有的时候,孩子并不像大人感受到的那样“难缠”,而是太容易满足了。一张小纸片,一句表示理解的话语,甚至明明知道不能兑现的承诺,就能让孩子言听计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得到了大人的尊重。
作者心得:
这个办法很神奇,在我创办的寄宿制的教育基地,对于刚入园的孩子,老师们都会采用“画饼充饥”的办法安抚孩子的情绪。
一个孩子一边哭一边不停地絮叨:“找妈妈,我要找妈妈,你去给我找妈妈吧……”罗老师把孩子拉到怀里,跟孩子商量:老师现在给你画个妈妈吧。孩子含泪点了点头。老师拿出纸和笔,边画边问:
“妈妈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
“妈妈戴眼镜吗?”
“你是喜欢妈妈穿裤子还是穿裙子呢?”
“今天妈妈穿的是高跟鞋还是平底鞋呢?”
画完了,老师把画着妈妈的纸片郑重地放到了孩子的口袋中,拍了拍,告诉孩子:“不要哭了,有妈妈的照片陪着你,去玩吧!”
孩子高兴地去玩了。就是这样一张随手涂画的模拟“照片”,竟有如此大的魔力。
身边案例(二)
我要吃……
西西闹肚子已经好几天了。这天,妈妈的朋友来做客,带了些橙子和香蕉。客人走后,西西吵着要吃橙子,妈妈告诉他,现在病没有好,还不能吃生冷的食物。西西不听,一定要吃。
方法运用:
1.认同孩子的感受,给予安慰。
西西:“我要吃橙子。”
妈妈:“我知道你最爱吃橙子了,不过现在还不能吃。”
西西:“我现在就要吃!”
妈妈:“西西很懂事,妈妈告诉过你,因为你的病还没好,如果再着凉了,病情加重可能要住院呢!”
西西:“我不管,呜呜……”
妈妈:“我也很想给你吃,如果你没生病该多好啊!”
2.运用想象和图画,满足孩子的愿望。
妈妈对着哭泣的西西大声说:“你先别哭,你等着,我去拿样东西。”西西好奇地抬起泪眼,看到妈妈在抽屉里找来了笔和纸。
妈妈:“现在,妈妈把你想吃的水果画下来,西西想吃橙子,一个橙子够不够?”妈妈边说边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橙子。
西西:“不够,我要两个,不,要三个!”妈妈在大橙子旁边又添了两个小个的。
妈妈:“还想吃什么水果,我们一起画下来。等你病好了,买来让你吃个够!”
西西:“还要草莓、猕猴桃,还有哈密瓜!”
“水果想象画”完成了,妈妈把画交给了西西,让他自己妥善保管起来。西西认真地把画放在了书包里,开心地到阳台上看花儿去了。
知心话语:
当孩子坚持要做成人不允许的事情时,有时不一定要强行进行制止。承认孩子的感受,重视孩子的感受,也许只要只言片语就可以避免或平复可能发生的冲突或战争。
温馨提醒
1.“画饼充饥”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幼儿。
2.在跟孩子想象的时候,大人要抛开杂念,很投入地跟孩子一起想象。
专家支招
李跃儿,女,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后转入幼儿教育工作。现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中央电视台签约育儿专家,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创办“李跃儿巴学园”。她对儿童绘画的敏感期有如下分析——
儿童乐2岁~3岁开始绘画敏感期,如果不好好利用,5岁或者6岁敏感就消失了。
有一天,孩子突然发现了“笔”这样东西,可以在“纸”这样东西上留下痕迹,而且,这个痕迹受他支配,想让它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孩子感到好奇,就拿着笔在纸上乱涂。这一阶段叫“涂鸦期”。
当他发现线条呀、颜色呀可以随意摆布,绕着绕着又发现圆圈里再加上两个窟窿就是眼睛,再长上手,长上腿,就像人了。他会给“人”起上名字,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一阶段叫“命名涂鸦期”。
如果大人能及时给孩子一些帮助和刺激,孩子就会进入“蚂蚁人时期”,或称“稻草人时期”“蝌蚪人时期”。这种画,表达了孩子内心的感觉、思想和场景,是一种绘画语言,不是为了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如果要求这个时期的孩子画什么像什么,不但会使孩子讨厌画画,还会破坏了他们的成长机制。
画画,起初只是孩子的一种内心表达。
摘自《好父母胜过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