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解决的事情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代办,推给孩子去做;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不必立即回答,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去自己寻找答案。大人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既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身边案例(一)
小帮手
不少的妈妈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懒”,从来不帮自己做家务,也不懂得体谅人,什么事情都依靠爸爸妈妈帮忙。
方法运用:
想让孩子变得勤快,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推给孩子去做,如:
去买东西的时候让孩子结账,回家的路上故意跟孩子说:“妈妈拿不动这么多东西了,怎么办?”如果孩子愿意分担一些,要马上给予鼓励:“我的孩子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妈妈真高兴。”
下班回到家里,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很累,帮妈妈捶捶背吧!”
“宝贝,妈妈现在渴了,好想喝水。”当孩子倒了水递给你时,马上给孩子一个拥抱:“谢谢我的宝贝,会心疼妈妈了。”
看到家里物品很乱,对孩子说:“这些书和玩具,原来是放在哪里的,妈妈忘记了,你还记得吗?”当然,孩子在收拾好物品的时候,别忘说一些鼓励的话。
坚持用这种办法,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成为妈妈的小帮手了。
知心话语:
孩子喜欢去尝试,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孩子在帮成人做事的过程中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不要事事代办,因为所有的事情成人都帮孩子做了,等于是在扼杀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
身边案例(二)
找皮球
妈妈正在看书。宝宝自己在玩“赶小猪”的游戏,拿着一根小棍不停拨弄一个小皮球,一不小心,球滚到柜子下面找不到了。宝宝跑过来向妈妈求援。
方法运用:
1.把问题推给孩子解决。
妈妈跟着宝宝来到柜子旁边,本想马上帮宝宝把球取出来,可是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顺水推舟”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呢!妈妈把手伸到柜子下面摸了摸对宝宝说:“球跑得太远了,妈妈的手够不到。这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宝宝说:“我用这根小棍试一试。”可是棍子太短没办法够到球。宝宝看到沙发上有一个晾衣架,拿来试了试,还是不行。
2.给孩子一些启发或诱导。
妈妈继续启发宝宝:“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看还有什么办法?”宝宝想起妈妈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孩子把球掉进树洞里,后来他们把树洞灌满水,球就浮出来了,于是兴奋地说:“我们用水把球冲出来吧!”妈妈马上表扬宝宝:“你真聪明,我们可以试一试,不过那样我们家的地板上到处都是水了,妈妈要用很多时间才能收拾干净。再想一想,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这时宝宝忽然想起了拖地用的拖布有一根长长的杆,于是忙跑去拿了来递给妈妈。妈妈鼓励宝宝:“你自己试一试。”宝宝拿起拖布就往柜子下面塞,发现拖布头太大,塞不进去,然后他把拖布倒过来拿着拨,球终于从柜子下面滚了出来。宝宝自豪地笑了。
3.给予孩子鼓励并找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妈妈给了宝宝一个拥抱,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宝宝真能干,比妈妈还聪明呢!等爸爸回来,我要把这件事告诉爸爸,他一定也会夸你呢!”这时,还可以趁热打铁,就此事件展开讨论,看宝宝能否想出更多的办法。
知心话语: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找球事件中,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几次尝试,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妈妈的鼓励还给孩子增长了不少自信。如果这位妈妈不是顺水推舟让孩子去解决,而是好心地帮孩子完成了“任务”,孩子就缺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身边案例(三)
你说呢
小小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孩子要好很多,想象力也特别丰富,经常会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说出一些充满童趣的话语。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方法运用:
其实秘诀也很简单,就是每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会顺水推舟地反问孩子:“你说呢?”下面几个小例子,就充分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智慧。
一次出去散步,在路中央看到一只蜗牛。小小问:“这只蜗牛怎么躺在路上呢?”妈妈反问:“是啊,而且只有一只,你说是怎么回事?”小小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回答:“可能是被哪个小朋友丢到这儿的,也可能是蜗牛一家出来散步,它走丢了。我们不要动它,它的妈妈会回来找它的。”
一天,爸爸到了该下班的时间还没回来,小小问:“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呢?”妈妈说:“是呀,在平时早就到家了,你猜一猜是为什么呢?”小小好像恍然大悟:“对了,今天是周末,大家都急着回家,所以路上人特别多,塞车了。嗯,也许是去给我买好吃的东西去了呢!”
天上下雨了,小小问:“月亮婆婆在哪呢?星星也不见了,它们到哪去了?”妈妈答道:“你的观察力可真好,妈妈怎么没有发现下雨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和星星呢?你说它们跑到哪去了?”小小想了想说:“因为它们怕淋雨,淋雨会感冒的,所以它们躲到乌云后面去了!”妈妈高兴地鼓励宝宝,你的小脑袋可真聪明。这样吧,我们找一找《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肯定有答案,看你说的对不对。”
知心话语:
一句简单的“你说呢?”给了孩子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很多新奇的想法和办法就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大人不必一定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而是可以把“球”抛回给孩子。
温馨提醒
1.推给孩子做的事情必须是孩子力所能及的。
2.不管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得当和正确,都要先进行鼓励,然后再给予启发和提醒,以免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专家视点
冯德全教授(个人简介见本书第41页)认为,好胜心是幼儿的学习动力之一,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曙光。孩子个个喜欢“戴高帽子”,抗拒冷落,大人要给予爱抚,顺水推舟。他列举过两个例子——
其一:丽莎是一个大家庭中的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半。这一家子人人喜欢读书,桌上、椅子上、床上到处都放着书。有一天,丽莎略带几分挑衅地说:“我会读书了。”她明明知道自己不会读,也明白家里人都知道她不会读,却突如其来地宣布自己会读书了,这正是她好胜心、自信心的天然流露,是极其可贵的心理品质。这时,家里人应该因势利导鼓励说:“那当然喽,丽莎是聪明能干的,是会读书的。”渐渐地,孩子自然就喜欢识字读书了。
其二:有一个画家,天天在家里作画,2岁的小儿子经常在一边默默地看着爸爸创作。有一天,孩子看着看着,竟然跑过来去抢爸爸的画笔,也要画画。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开始“涂鸦”,兴致勃勃地学起画来。他后来成了一个小画家,作品在国内外频频展出。
摘自《冯德全早教方案②:阅读点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