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冯德全早教方案9:36招教出好孩子
8042100000029

第29章 兵法二十七 缓兵之计

当孩子情绪较为激动或者一定坚持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大人的说教和道理往往无济于事。这时大人就可以采用缓兵之计,暂时先顺应孩子,待他的情绪稳定一些后,再运用转移法或者循循善诱法进行教育。这样,往往可以避免大人跟孩子之间的对抗和争执,同时也是应对孩子哭闹的好办法。

身边案例(一)

我要跟妈妈一起去

妈妈要去医院看望朋友,宝宝也要跟着去。妈妈明确告诉宝宝:“今天妈妈去医院看病人,你不能去,留在家里跟阿姨一起玩。”妈妈走了,宝宝追到门口,哭喊着一定要去找妈妈,无论阿姨怎样劝,宝宝还是哭闹不止。

幼儿行为解析:

孩子想找妈妈的强烈愿望得不到满足,自然情绪会很激动。在这种时候,他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让孩子停止哭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顺应他内心的想法,他要找妈妈,你就答应他去找妈妈。他的情感和要求得到认可,自然就不会再哭闹。

中国有句俗语:“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句话总结出的教育规律就是:孩子的情绪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大人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一特点,小孩子也就不是那么难“对付”了。

方法运用:

1.顺应孩子的意愿。

这种时候不必跟孩子讲太多的道理。为了让孩子尽快停止哭闹,运用“缓兵之计”先顺应孩子的想法和意愿,跟孩子说:“你不要哭了,我带你去找妈妈。妈妈现在可能还没走远,如果你还继续哭我就不带你去了。我们赶快换好鞋子,带好东西出发。”

2.转移孩子的情绪。

在带孩子找妈妈的路上,可以不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

“妈妈走的哪条路呢,怎么不见了呢?我们上那边找一找。”

“你看,那个人在做什么?他好像很着急的样子。我们过去问问他,看能不能帮助他。”

“这家种的花真漂亮!你看都有什么颜色呢?”

“快看!那有一只小猫,真可爱。它好像饿了。我们给它找点吃的吧!”这样在不断跟孩子的对话中,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孩子逐渐在想找妈妈的情绪中脱离出来。也许,用不了多久,孩子已经忘记了找妈妈的事情,即使偶尔想起妈妈来,情绪也会平稳很多。这个时候再讲道理,孩子也会欣然接受。

知心话语:

遵循孩子内心的想法,是跟孩子友好相处的秘诀。在一些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家长不必跟孩子事事“较真”。

身边案例(二)

“缓兵之计”应对“分离焦虑”

文文没有上过幼儿园,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大,对上幼儿园很抗拒。每天早上还没进幼儿园的大门,文文就开始撕心裂肺地哭,一整天不参与活动,嘴里总是不停地念叨着找奶奶。

幼儿行为解析:

文文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会产生陌生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会特别依恋亲人。另外,文文在爷爷奶奶身边,相对比较自由,而幼儿园都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如按时吃饭、饮水,按时睡觉、集体游戏等。所以文文对上幼儿园非常抗拒。

方法运用:

对于分离焦虑感比较强的孩子,可以运用“缓兵之计”。本着“先顺应再规范”的原则,在师生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感情的时候,不能太强调规则,也不要急于规范孩子的行为。待孩子适应了环境,跟老师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后再规范,才有好的效果,孩子才会心甘情愿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1.顺应孩子的意愿。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想尽快回家,教师可以跟家长沟通好,这段时间早一些来接孩子回家;孩子还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可以暂时允许孩子陪老师一起“值班”;因为在用餐时间没有好好吃饭而产生饥饿感的时候,适当给一些小点心加餐;别的小朋友都去参加游戏了,他可以独自玩喜欢的玩具……

2.转移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哭着找亲人的时候,可以用“任务委派法”、“活动吸引法”、“食物引诱法”转移孩子的情绪。

“缓兵之计”会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友善可亲的,在幼儿园是开心快乐的,于是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逐渐消失,也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知心话语:

孩子适应能力都是很强的,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只是时间长短的不同。不要认为孩子去幼儿园不哭了,就是已经适应了。孩子从内心真正接纳幼儿园,才是真正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温馨提醒

1.“缓兵之计”不是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妥协,而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以一种让孩子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2.遇到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如:孩子一定要把手伸进电风扇、不尊重老人,或者打人、骂人等行为就不适宜运用此法。

专家支招

毕家妈妈,著名澳大利亚籍华人亲子、育儿专栏作家。曾获德国国际女子大学(IFU)修业证书。出国留学前,曾做过三年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移民澳洲后,重新攀爬社会阶梯。游学德国时,悉心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给青春补课。移居日本后,在东京西麻布的高级公寓中,坐看人生百态,繁华无常。现回到上海,成为全职母亲和职业撰稿人,重新寻找和塑造自我。

在讲到怎样引导、管教宝宝时,就提到了缓兵之计,并且举例说明——

孩子的愤怒,跟其他所有情绪一样,需要你的引导,而不是否认。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要承认和理解孩子的情绪。理解并不是认同,但是如果孩子正在生气、伤心、愤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就需要告诉孩子我们重视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你的孩子因为你换了他的牙膏的牌子而“无理取闹”地大哭的时候,试试看这样对他说:“原来的牙膏现在没有了,你觉得很伤心是吧?”这句话不一定总是有魔法般的止哭效应,但一定能缓和局势。

等孩子稳定下来后,再告诉他: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说语言,而非哭闹、踢人、咬人或满地打滚来表达你的感受。

摘自《冯德全早教方案⑦:毕家妈妈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