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华国学经典)
7890900000022

第22章 姑妄听之(一)(6)

人情狙诈,无过于京师。余尝买罗小华①墨十六铤,漆匣黯敝,真旧物也。试之,乃抟泥而染以黑色,其上白霜,亦盦②于湿地所生。又丁卯乡试,在小寓买烛,爇③之不燃,乃泥质而幂以羊脂。又灯下有唱卖炉鸭者,从兄万周买之。乃尽食其肉,而完其全骨,内傅以泥,外糊以纸,染为炙焯之色,涂以油,惟两掌头颈为真。又奴子赵平以二千钱买得皮靴,甚自喜。一日骤雨,著以出,徒跣而归。盖靿④则乌油高丽纸揉作绉纹,底则糊粘败絮,缘之以布。其他作伪多类此,然犹小物也。有选人见对门少妇甚端丽,问之,乃其夫游幕,寄家于京师,与母同居。越数月,忽白纸糊门,合家号哭,则其夫讣音至矣。设位祭奠,诵经追荐,亦颇有吊者。既而渐鬻衣物,云乏食,且议嫁。选人因赘其家。又数月,突其夫生还。始知为误传凶问。夫怒甚,将讼官。母女哀吁,乃尽留其囊箧,驱选人出。越半载,选人在巡城御史处,见此妇对簿。则先归者乃妇所欢,合谋挟取选人财,后其夫真归而败也。黎丘之技,不愈出愈奇乎!又西城有一宅,约四五十楹,月租二十馀金。有一人住半载余,恒先期纳租,因不过问。一日,忽闭门去,不告主人。主人往视,则纵横瓦砾,无复寸椽,惟前后临街屋仅在。盖是宅前后有门,居者于后门设木肆,贩鬻屋材,而阴拆宅内之梁柱门窗,间杂卖之。各居一巷,故人不能觉。累械连甍,搬运无迹,尤神乎技矣。然是五六事,或以取贱值,或以取便易,因贪受饵,其咎亦不尽在人。钱文敏公曰:“与京师人作缘,斤斤自守,不入陷阱已幸矣。稍见便宜,必藏机械,神奸巨蠹,百怪千奇,岂有便宜到我辈。”诚哉是言也。

【注释】

①罗小华:明代新安(今安徽泾县)人,名龙纹,善于制墨。

②盦:覆盖。

③爇:烘烤。

④靿:靴筒。

【译文】

人情的狡诈奸猾,莫过于京城了。我曾经买过十六块明代罗小华制的墨。装一个大大的旧盒子里,真的像是很老的东西一样。可是拿回家一试,那墨竟然是用泥巴做成的,表面上染成黑色,就连上面的白霜,也是盖在湿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乾隆丁卯年,我到京城参加乡试,住在一家小客店中,买了一只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也是用泥巴做的,外面敷了一层羊脂。晚上在路灯下有叫卖炉鸭的,我的表哥万周买了一只。回来一看,鸭上的肉全都吃完了,只剩下完整的骨头,里面装了泥巴,外面糊上纸,染成被熏烤的颜色,涂上油,只有两只鸭掌和鸭头、鸭脖子是真的。还有,我的佣人赵平用两千文钱买了一双皮靴,觉得很得意。一天突然下起雨来,赵平穿着鞋出门,光着脚回来。原来靴筒是用乌油的高丽纸揉皱以后做成的。靴底则是糊上一些破的棉絮,旁边用布缝起来。其他造假的东西和以上所说的这些都差不多,但是这还只是小事情而已。有进京等待选补的官员看见对门有一个年轻的妇女长得挺漂亮的,就上去搭讪。于是知道原不妇人的丈夫是在外面做幕僚的,家在京师,和母亲住在一起。过了几个月,忽然看见对门用白纸糊门,全家都在大声哭泣,原来她丈夫在外面去世了。于是设置灵位,布置葬礼,让人请和尚来念经超度,还有不少人来吊唁。过了不久,那家就开始卖衣服了,说是家里没钱,而且打算改嫁他人。选补的官员于是就作了上门女婿。又过了几个月,突然那家的前夫回来了。这才知道关于他去世的消息是误传的。她的前夫很生气,要告官诉讼。那家的母亲和女儿不断的哀求恳告,于是把选补官员的钱财全部留下了,把他本人赶出了家门。过了半年,选补官员在巡城御史那里,看到这个妇人和她的丈夫在和别人打官司。原来这个先回来的人是妇人的相好,他们俩合谋骗取选补官员的钱财,后来她的丈夫真的回来了,事情就败露了。这种骗人的鬼把戏,不是越来越诡计多端了吗?西城有一个房子,大概有四五十间房,每月租金是二十几两银子。有一个人开始在这里住了半年多,开始时按时缴纳房租,所以房子的主人也没有多过问他的事情。有一天,那人突然关了门走了,也不告诉房子的主人。主人跑去查看,发现那里已经成了一堆废墟,房子的木材都没有了,只有前后和街道挨着的房子还在。原来这个房子前后都有门,那个租房的人在后门开了一家木材店,卖做房子的木料。暗地里把房子里的屋梁,门窗都拆了,混在木材里卖掉。主人和租房人不住在一条巷子里,所以别人没有发现。整栋房子四五十间房,那人在拆御和运送的时候居然一点痕迹都没有,也算得上是有好本事了。但是这五六件事情,受骗的人要么是图便宜,要么是图方便。因为自己的贪心而受骗,责任也不完全在欺骗者。钱文敏先生说:“和京城的人打交道,需要小心翼翼,处处防范,没有掉到陷阱里就已经算是幸运了。凡是便宜事,必然其中有问题。那些专门骗人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怎么会有便宜的好事到我们头上呢?”他说的很有道理。

故妄听之(四)

【原文】

奴子王发,夜猎归。月明之下,见一人为二人各捉一臂,东西牵曳,而寂不闻声。疑为昏夜之中,剥夺衣物,乃向空虚鸣一铳。二人奔进散去,一人返奔归,倏皆不见,方知为鬼。比及村口,则一家灯火出入,人语嘈囋①,云:“新妇缢死复苏矣。”妇云:“姑命晚餐作饼,为犬衔去两三枚。姑疑窃食,痛批其颊。冤抑莫白,痴立树下。俄一妇来劝:‘如此负屈,不如死。’犹豫未决,又一妇来怂恿之。恍惚迷瞀②,若不自知,遂解带就缢,二妇助之。闷塞痛苦,殆难言状,渐似睡去,不觉身已出门外。一妇曰:‘我先劝,当代我。’一妇曰:‘非我后至不能决,当代我。’方争夺间,忽霹雳一声,火光四照,二妇惊走,我乃得归也。”后发夜归,辄遥闻哭詈,言破坏我事,誓必相杀。发亦不畏。一夕,又闻哭詈。发诃曰:“尔杀人。我救人,即告于神,我亦理直。敢杀即杀,何必虚相恐怖!”自是遂绝。然则救人于死,亦招欲杀者之怨,宜袖手者多欤?此奴亦可云小异矣。

【注释】

①嘈囋:喧闹不断。

②恍惚迷瞀:迷迷糊糊,分辨不清。

【译文】

我们家的佣人王发,晚上打猎回来。朗照的月光下,看见一个人被两个人一边抓住一只胳膊,往东西两边拉扯,而当时周围一片寂静,什么声音都没有。他怀疑是有人趁着晚上在抢劫,于是向空打了一枪。那两个人一下子就走散消失不见了。被抢的那个人连忙跑回去,也突然一下就不见了。王发这才知道是碰见了鬼。等他到了村口,看见有一家仍然灯火通明,里面有嘈杂的说话声。都在说:“刚嫁过来的媳妇上吊死了又活过来了。”那媳妇说:“婆婆让我晚上做饼,结果被狗叼去了两三个。婆婆怀疑是我偷偷吃了,狠狠的打我耳光,我觉得受了冤枉不能申述,呆呆的站在树下。有一个妇人就来劝我:‘像这样受冤枉,还不如死了算。’我还在犹豫没有定的时候,又有一个妇人来怂恿我。我正在糊里糊涂的时候,好像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就解下衣带上吊自尽,那两个妇人在一旁帮我的忙。我觉得气闷很痛苦,那种滋味实在难以形容。慢慢地好像要睡过去一样,不知不觉身体就走出了门外。一个妇人说:‘我先劝她的,她应该代替我。’另一个妇人说:‘如果不是我后来来劝她的话,她才不会下最后的决定,她应该代替我。’他们俩在争来争去的时候,突然听见一声霹雳,四处火光,两个妇人吓得逃走了,我这才能回来。”后来王发晚上回来,常常听见远远地有人在哭骂,说你破坏了我的事情,我一定要杀死你。王发也不感到害怕。一天晚上,他又听见有人在哭。王发发了脾气,说:“你杀人,我救人,就是告到神灵那里,我也是有理的。你要是敢杀我就杀,干嘛要故意在这里虚张声势恐吓我!”从此以后,那种声音就再也没有了。但是日常生活中,救人也会导致杀人者的怨恨,这大概就是袖手旁观的人多的原因吧?这个佣人也算得上是和常人有一些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