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使父母明知道孩子在做一件有风险的事情时,也不要马上就去阻止。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可以让孩子去尝试。
例如,当不会洗碗的孩子总想试着洗碗时,不要对他说:“不行!你会把碗打碎的!”而是给他一个盆,放上几只碗,让他洗个够;当不会拖地的孩子来抢你的拖把时,别粗鲁地拒绝:“去去去!越帮越忙!”而是给他一个小拖把,让他拖个够,即使他真的把地拖得一团糟,也不必太计较,在赞扬了他“真能干,会帮妈妈拖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地面擦干净;孩子非要吃辣椒,不要担心他被辣着,自己尝试过后以后要不要吃他会自己选择的……
当孩子想要尝试着做某件事情时,父母不仅不应该阻止,而且应该积极地给予鼓励。因为孩子在第一次做某件事情时,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和顾虑,这个时候,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试试看呀”,会让他轻松很多。至少可以让他懂得,结果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过程。这样,孩子的紧张心理也会慢慢消除,对未来也就更加充满了自信。
父母应该积极鼓励并且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去做一些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样孩子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
当孩子在尝试做某件事时,尽管做得差强人意,可父母不应该马上否决孩子的努力,也不需要去代替孩子完成,而应该在旁边加以引导,安静地看下去,让孩子继续探索,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失误,并主动要求改正,这样才能达到引导孩子成长,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个5岁的小男孩,很爱玩拼插玩具。有一个周末,男孩坐在地上,已经差不多有一个下午了,始终在埋头拼装一艘战舰。那些小部件,有的小得像米粒那么大,有上百个,他就那么细致地一点一点拼装着……有好几次他都有点不耐烦了,急得直跺脚。
母亲在旁边看着孩子,但没有去帮助他。母亲要让孩子尝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悦。最终,小男孩终于完成了那只由一百多个零件组成的小战舰。他举着它来到母亲的面前,那份自豪和喜悦,好像他完成了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
每个孩子都有想要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心理需求。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游戏,以及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这种自我需求。如果父母懂得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就放手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中寻找到满足,建立起他的自信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写过这样一篇观察日记:
一天,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有说有笑地观看和议论着,他们围成一个圈子,圈子中间放着一个小水盆,盆中漂浮着一些小玩具。
这时候,有个三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他对于小伙伴们都在观看和议论着的事物同样充满了好奇。但他实在太小了,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挤进去,于是他四处张望着。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脸上露出了希望而神气的神情。他向那把椅子走去。可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了过来,一把把他举起来,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能看到圈子中央的水盆,还说:“可怜的小家伙,你也来看看吧。”
小男孩终于如愿以偿的看到了水盆,可他脸上原来那种兴奋、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蒙特梭利看到的这个小男孩,虽然看到了一直想看到的玩具,但他也同时失去了可以依靠自己力量去征服障碍后体会成就的机会。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就像蒙特梭利见到的这位老师一样,在这样的关怀中中夺去了孩子自我实现的快乐?
父母要提供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允许孩子使用他的智慧,用自己的努力,发挥他内在的能量,去实现他想实现的目标,可以带给他自我实现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激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很多事,而且他会为了使自己更加强大而竭尽所能。
父母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事情的结果上,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做的过程有什么收获。一个孩子可以鼓起自己的勇气,兴致勃勃地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可以运用他的双手、大脑和体力,去完成让他兴奋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找到他自己的独特才能和自信。
点石成金: 教孩子学会显露自己又不遭妒
父母要鼓励他不加掩饰地显露自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上进心,并从显露中得到心理满足。同时,父母要注意教会孩子“三显三不显”的能力,这有利于让孩子不致于遭到同伴的嫉妒。“三显三不显”包括以下几点:
⑴大事显、小事不显,小事显则属小聪明,大事显则属大聪明。
⑵平时不显,关键时显,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才能在关键时作为一匹“黑马”杀出。
⑶在决定自己命运的人面前显,竞争伙伴面前不显,如在关键性考试时显,不显不足以引起注意、吸引眼球和脱颖而出。而在竞争对手那里显无异等于给自己增加阻力。
27.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
——[美国]爱默生
在美国的芝加哥城市,一群在公园游玩的中国留学生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散步,那孩子有点淘气,一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泥沟,泥沟里没什么水,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这位中国留学生想冲上前去把孩子救出来,却被年轻夫妇阻止了,并且说:“让他自己爬起来。”
几分钟后,孩子不再哭,并且通过了多次的努力,终于从泥沟里爬了起来。这时,母亲走过去抱起孩子:“宝贝,真是好孩子,摔倒了就是应该自己站起来。”
孩子瘸着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儿了。
在中国的父母看来,这对美国父母的做法似乎有点太残酷,太不近人情了。一个4岁的孩子掉到泥沟里,自己不去拉他上来,也不允许别人去救他。但是,这正是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美国人认为,这样教育孩子至少有三种好处:一是让他知道之所以会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以后会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支撑起来,能锻炼孩子的毅力;三是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娇惯他,能养成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如果上面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大多数父母会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来后背着走路,不让他自己走路了;有的朝着绊倒孩子的泥沟出气,说“这里真坏,看妈妈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中国父母的做法很容易使得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
每一个孩子都有在成长的过程中跌倒的经历,但无数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了,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懂得了,跌倒了哭是没有用处的,只有自己爬起来。而且,在很多时候,儿女其实远比父母想象的要成熟、有能力、有忍耐力和承受力。
路边、公园里,不时会见到有家长领着孩子散步,可是当孩子一不小心,或者是因为顽皮摔倒的时候,有很多家长会很快把孩子抱起来,看看孩子摔着了没有,而且那表情看起来就像孩子受了重伤。可是,就是那么轻轻的一跤,孩子们根本不会受到丝毫伤害,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家长不过去抱,孩子可能会自己爬起来。可是,一旦家长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孩子就立即会“哇哇”大哭。孩子其实本身并不疼,而是被家长的大惊小怪给吓哭的。
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有过度保护的心理。父母总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他们受到伤害,认为他们不够成熟等,总想给孩子更多的庇护。有些家庭甚至在孩子10岁了,仍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上学,原因就是孩子太小了,去学校不安全。可是,父母忘记了,在几十年前,十来岁就意味着必须要下地干活。
爱孩子不是罪,但是对孩子过分的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溺爱可能会伤害孩子一生。孩子应该从小锻炼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能力,他们需要多摔跤,需要从爬起来的过程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摔跤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总是千方百计要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免受挫折。其实受挫折也是好事,父母可以抓住孩子遭遇挫折的机会,打造他的韧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他的未来做好准备。
有一次,我家邻居一个小女孩在学骑车,不小心摔了一跤,她爸爸在边上就是不去扶她,一定要她自己爬起来,俩人僵持了好半天,最后女儿看看没有指望了,只好自己站起来,她爸爸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不要觉得这位父亲太狠心了。其实不然,这位父亲正是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教育契机,让孩子获得抵御危险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每个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庇护,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孩子终究会变成蒲公英的种子,飞离他们的身边,他们不可能一直庇护着孩子,所以当孩子摔倒时,还是要让他自己爬起来,也许会很难,但是困难的过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锻炼。
法国著名哲学家蒙田说:“教育孩子别无良策。谁想使孩子有出息,就不应在青少年时期对他们姑息迁就,而应该常常违背医学规律: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
人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这个世界!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们,就应该在孩子还很小时,就要像对待顽强的有能力的孩子那样对待他。
点石成金: 让孩子参加“吃苦”锻炼
利用寒假和暑假,也可以是国庆长假或周六日,让孩子参加一次“吃苦”锻炼。如支农、远足、野营、登山、自炊、拉练、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自讨苦吃”,锤炼孩子的意志,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
28. 让孩子学会谦让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一所大学上课,同学们要各自占位子。一个女生去得早,坐在了前面。一位男生站在她身后大声吼道:“谁把我的位置占了!”这个女生站起来,对他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位子是你的。然后拿着书包,坐到了别的位置。在场的男同学对这位男生很是不满:“你给我们男生丢尽了脸,看人家女孩多有气度!”这个男生深感惭愧,主动来找这位女生道歉。这就是“让”的力量。
俗语说:只有能赢得人心的国王,才会拥有最安泰的国家。如果我们懂得谦恭礼让,就能获得征服人心的无与伦比的力量。
有些父母认为谦让并不重要,对培养孩子谦让的习惯不够重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只要留心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谦恭有礼的人。
谦恭有礼,是利用外在的一举一动,来传达我们内心对对方尊重的一种技巧。它源于对事理的通达。年幼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与人的成长和成就的取得有非常大的关系。小时候就懂得谦让的孩子,往往会有卓越的人生,所以父母应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培养孩子谦恭礼让的好品质。
例如,家里来了小客人,会给孩子带来乐趣,他们在一起玩耍、游戏,但也会产生矛盾和纠纷。这时,孩子要做到谦让和礼貌,要热情地招待和照顾小客人,有好吃的要让小客人先吃,有好玩的玩具让小客人先玩,有连环画请小客人先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进入幼儿园、学前班,会接触到更多的小伙伴。做父母的要注意告诉孩子谦让友好地与小朋友们相处。遇到好处不要去争、去抢。有时由于谦让,或许使孩子感到吃亏和委屈。在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心疼,要从大局着眼,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坚持谦恭礼让的待人处事原则还是利大于弊的。
父母要培养孩子谦恭礼让的好品德,一定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因为真正好的教养来自于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观察,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自己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要求特殊待遇、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愿望,更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教育孩子要心中有他人,不能事事只顾自己。时不时要吃点亏,就可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谦让的好习惯呢?
⑴让孩子学会感知他人情绪。
谦让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的基础上的,但对于什么事情都从自我出发的孩子来说,“争”似乎是本能,而“让”则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父母的教导。父母可以让孩子试着学习感知他人情绪。在生活中父母不能一味对孩子笑脸相迎,过分娇宠,还要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别人,试想别人的感受,对方如果对自己谦恭有礼,自己会不会觉得很开心,很喜欢对方。当孩子理解了把好东西让给别人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才能主动做出适宜的谦让行为。
⑵转移注意力。
如果你的孩子和她的朋友都想玩同一个布娃娃,争来争去,发生冲突。父母应该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去抢夺,而是找出另一个玩具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很多,不止有这一样;或者引导孩子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孩子们一起来打扮布娃娃,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再有什么冲突发生时,她们就会学着互相谦让了。
⑶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当今社会,家长都把孩子当做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对孩子千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遇事只顾自己,从不考虑长辈需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往往不会认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也有同样的权利拥有它。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孩子喜欢吃的东西,父母也喜欢吃,需要孩子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电视时,也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轮流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意识到还有其他人的存在,看到其他人的需要,培养孩子谦让品质。
⑷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父母的热情待人、宽容处世、谦让有礼,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如果父母为争抢一个座位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孩子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也会与人争抢,而且会事事与人争抢,因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积极的影响。如:带孩子坐公交车时,父母在车上看见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或是孕妇,就要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却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
⑸让孩子尝尝不懂得谦让的苦果。
为了让孩子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文明礼貌、谦恭有礼、有教养的人,父母还可以通过反面事实,让孩子自尝苦果,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谦让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