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首“颠倒颠”的儿歌里,有“先生你,后生哥”这么一句。对于丁肝来说,情况正是这样。丁肝虽然排在“老四”的位子,但它却比“老三”丙肝先“出生”,或者说先获得命名。
1977年,意大利肝病专家雷策托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抗原。当时以为可能是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之后,发现的第四种乙肝病毒抗原。后来经大量研究证明,它是一种新发现的肝炎病毒,而并非是乙肝病毒的抗原成分。根据以前甲肝、乙肝、非甲非乙的命名顺序,雷策托教授等建议命名这种新肝炎为丁肝,其病毒称为丁肝病毒。
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互联系。一个完整的丁肝病毒总是穿着乙肝病毒的外衣,即包裹着乙肝病毒的外壳———表面抗原。因此,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患者。如果说乙肝病毒不能直接破坏肝细胞,那么丁肝病毒却能做到乙肝病毒做不到的事———直接损伤肝细胞。感染丁肝病毒后,可使肝脏病变加重,病情急剧恶化: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肝硬化。可见,与其他类型肝炎相比,丁肝是更为严重的肝脏疾患。这不禁让我想起“披着羊皮的狼”的故事,但说它们“狼狈为奸”似乎更确切一些。因为乙肝也绝非善类,以“羊”相称简直是对羊的亵渎。
与“老二”和“老三”一样,丁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或血制品,也就是通过注射、针灸、血液和血制品、吸毒、性交等,以及密切生活接触而传播。1984年,著名的传染病专家郝连杰教授首次证实我国乙肝患者中确实有丁肝病毒感染,检出率为7%~10%。丁肝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是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和肝硬化患者,但检出率最高的是重型肝炎患者,检出率达20%,说明重型肝炎发病与丁肝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虽然丁肝病毒感染率还不算高,但是不要忘记我国是个“乙肝大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都是丁肝病毒潜在的感染对象。
由于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病毒携带者,所以根据与乙肝病毒感染时间的先后,丁肝病毒感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时感染,意思是在同一时候或前后相隔不长的时间内感染了这两种肝炎病毒。这种同时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表现为两个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高峰,即第一个转氨酶高峰刚下降后,又很快升了起来,形成第二个转氨酶高峰。这种感染如果未形成重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是好的。但也有少数患者演变成慢性,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另一种是先后感染,即先患乙肝,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后,再感染丁肝病毒。表现为患者在乙肝病毒携带过程中,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症状,如发热、呕吐、乏力、转氨酶升高、黄疸等。以后病情反复发作,转氨酶居高不下,最后出现肝硬化。
乙肝合并丁肝,可使原来无病变的肝脏产生病变,也可使原有病变的肝脏病情加剧、恶化。对于丁肝,同乙肝和丙肝一样,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在短期内,这类患者可迅速发展为肝硬化,最后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于第一种形式(同时感染)的丁肝病毒感染,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如能防止乙肝病毒感染,也就防止了丁肝病毒感染。因此,对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实行免疫接种,具有双重保护意义。对于第二种感染形式(先后感染),预防起来则比较困难,因为患者已经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了,而目前又无丁肝疫苗可用。所以,只能通过提高使用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性,减少与丁肝患者的接触,改善卫生状况等措施,预防丁肝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