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乙肝流行的情况十分严重。据调查,我国有6亿多人感染过乙肝病毒,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约3000万人最终将死于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肝脏疾病。因此,与其说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倒不如说是一个“乙肝大国”更确切;要想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就必须先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乙肝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极大。每年有1%左右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约有90%将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人进入成年后,又将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这原发性肝癌,素有癌中“王”之称,可见“狼”性十足。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并不知道乙肝病毒(HBV)为何物,那时有肝炎流行只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后来,医师们发现其中有的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有的是通过输血传染的,为了把二者区分开来,就把后者称为“血清型肝炎”,这种血清型肝炎是由什么引起的也不清楚。
直到1963年,美国费城癌症研究所有位学者,叫布鲁贝格,他先后收集到世界五大洲10万人份的血清标本,想研究一下某些种族为什么容易患某些疾病,进而找到一些规律。他用二位患血友病的人的血清与正常的澳大利亚阿博里金人的血清接触作用,结果起了反应,血清与血清接触的地方产生了明显的沉淀线,布鲁贝格就对这条沉淀线研究,认定在正常的澳大利亚阿博里金人的血清中存在另一种血清蛋白,当时他对这种特殊的蛋白质的性质还不清楚,就取名“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是因为这种血清蛋白质是在澳大利亚土著人阿博里金人血中发现的。1965年他将自己的发现写成论著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刊物上。
这篇论文发表后,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只有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的普林斯和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的大河内等人感兴趣,他们发现肝癌病人和血清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常常存在这种“澳抗”。
普林斯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患血清型肝炎儿童的血清中,有一种颗粒,叫“MS-2”颗粒,他认为这种颗粒是引起血清型肝炎的罪魁祸首,于1968年他发表这方面的论著,很快引起全世界科学家广泛关注,又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终于证明,这种颗粒就是“澳抗”,因为它与肝炎相关,被称为“肝炎相关抗原”或者称为“肝炎协同抗原”。
医学家们对乙型肝炎深入广泛研究,发现“乙肝抗原”只是乙肝病人血清中乙肝病毒的外壳,故在1974年WHO肝专家又有了新的命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表抗”,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布鲁贝格因发现“澳抗”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见,HBV的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是到了1974年才完善。“祖传秘方治乙肝”的说法太荒谬了,“祖传时代”没有发现HBV,也没有乙肝之说,何来祖传秘方?
那么HBV的有哪些特性呢?完整的 HBV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双层外壳的圆形颗粒,直径约有42纳米。
一、HBV具有强大的抵抗力,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耐受,在-20℃时仍很稳定,存活20年;在37℃时可存活7天,在55℃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酒精、来苏儿、碘酒等对它都不起作用。HBV在外界有顽强的存活能力,因而有较强的传染性。但是,加热100℃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对0.5%过氧乙酸、3%漂白粉、0.2%新洁尔灭敏感。
二、HBV的嗜肝性。HBV一旦入侵人体,就要侵袭肝脏,并在那里定居繁衍后代,这就是它们的嗜肝性,嗜好、喜欢肝脏。据研究,这是因为肝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的缘故,专门接受HBV。大量HBV集中于肝细胞内,在其中复制,不断侵袭,诱发肝细胞发生免疫病理损伤,导致肝炎。
三、HBV的轻度泛嗜性。虽然 HBV具有嗜肝性,但它还有泛嗜性,所谓泛嗜性就是非肝脏组织它也侵袭,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胰腺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胃黏膜细胞及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侵入这些地方也可致病,如HBV相关性肾炎、HBV相关性糖尿病等,也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但这些泛嗜性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很多人不表现泛嗜性损害,所以说是“轻度”泛嗜性,HBV主要还是侵袭肝脏。
四、严格的种属特性。到目前为止,只有人、黑猩猩、长臂猿、狒狒等对HBV易于感染,我国在进行动物实验时急需进口这些动物,虽然有人在吸血昆虫体内检查到HBV的踪迹,但只是暂时“居住”而已,一般不会在它们体内复制和增殖。
近年科学家又发现至少有3种动物的肝炎病毒与人的HBV类似,如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北京鸭肝炎病毒,可以用这3种动物研究乙肝的动物模型。新近又研究成功“转基因鼠”,把 HBV 的基因“转入”鼠的基因内,让鼠自身不断复制HBV。猪、狗、猫、牛、马、羊等对HBV不易感。
五、HBV感染的慢性化。我国 HBV感染有明显慢性化倾向,特别是胎儿期及幼儿期感染,多为慢性化过程,长期携带HBV,体内呈“免疫耐受”状态,不能将病毒消除,这个过程长达10~30年或更久,是重要的传染源。成年期感染后,90%表现为急性肝炎,10%为慢性过程。
六、HBV的基因变异性。HBV是极度易变异的病毒之一,它的四个基因组(S、C、P、X)均可变异,如S基因变异可使 HBSAG消失,C基因变异可使HBEAG消失,P基因的YMDD变异等,变异是病毒的特性,但往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使治疗失败,治疗乙肝必须注意到它的变异性。
七、HBV的致癌性。现在已经肯定,HBV是肝癌的重要病因,有80%~90%的肝癌有乙肝背景。有人观察发现。20年乙肝病毒感染史者,有5%~10%发生癌变。癌变的原因是HBV的X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上,发生突变,导致肝癌。慢性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必须警惕肝癌的发生。
八、HBV的顽固性。说它顽固是指它侵入人体后,进入肝细胞内复制,并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CCDHA),成为 HBV复制的模板,而目前任何抗病毒药都对CCCDHA无效,干扰素、拉米夫定等都不能将其清除,造成抗病毒药停用后的复发,惟有长期应用抗病毒药,强有力地抑制HBV,才可使病情好转或得到较大的恢复,但不能杜绝以后的复发,医学家们指出,复发后仍然可用抗病毒药抑制HBV,并仍然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了解HBV的特性,会使我们对乙肝这种病有深入的认识,既不能惧怕它,也不能轻视它,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有效防治。
从1986年开始,我国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并用于预防乙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卫生部确定实施新生儿普遍免疫,即用乙肝疫苗重点保护新生儿,特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
自从我国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以后,在免疫儿童中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由10%左右下降为1%左右。北京、上海等地由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高,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下降至0.5%。实践证明,如同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一样,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武器。接种乙肝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乙肝,而且可以预防与乙肝病毒有关的肝癌,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推广、使用乙肝疫苗,为我国最终摘掉“乙肝大国”乃至“肝炎大国”的帽子,带来了希望。从我国实施乙肝免疫策略以来,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在城市里,新生儿的接种率已达到90%以上。但是,广大农村新生儿的接种率还很低,近几年始终徘徊在40%左右。当前工作的关键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村新生儿的接种率。为此,我国卫生部已经提出了分阶段提高接种率的总目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并将乙肝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进一步推动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总目标是:至2005年,以省为单位,城镇地区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0%,农村地区达到80%,贫困地区达到60%;至2010年,则以县为单位,城镇地区达到90%,农村地区达到80%。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新生儿接种疫苗的费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已实施“乙肝疫苗扶贫项目”,将各厂商赠送的乙肝疫苗转赠给各省贫困地区,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儿乙肝免疫计划。
乙肝的预防工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推算,通过2或3代人,用50年时间,全国人口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将从10%下降到1%,达到或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最终摘掉“乙肝大国”这顶沉重的帽子,为最终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迈出关键的一步。
切断血液传播途径,也是预防乙肝的一个重要举措。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传染性是极大的,即使非常微量的血液,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起感染。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各种注射,尤其是预防接种。大家知道,在注射过程中,都要回抽一下看有无回血,但是,如果被注射者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这抽回血的过程就会造成注射器的污染,若再给别人注射,特别是对那些小儿就很可能造成传染。同样,凡是会见血或会破皮的医疗措施,都应当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如对采血针、银针、牙钻、手术器械等的消毒。
对于血液和血制品,除非医疗上确实需要,一般应该尽可能少用。有人认为,血液很宝贵,如能输点血会提高自己的抵抗力,病会好得快一些。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前虽然对献血人员都进行了乙肝病毒检查,但有的单位所用的检查方法不够敏感,常使一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现假阴性。这部分人所献的血输给患者,可以使受血者患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