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南师是一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迂老夫子,随时在红木椅子上坐着,抱本线装书,天天之乎者也,对传统文化造诣精深之极,而对世界文化却又知之甚少。
然而,非也!
我在饭桌上,经常听见南师提及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如数家珍。
了解南师的人都知道,南师岂止对儒、道、佛皆有精深造诣,精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又曾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真正称得上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南师说:我们1969年在台湾就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我是会长,目的是沟通中西方文化,以谋求人类之和平与幸福。沙弥(郭校长小名),你下来给王国平找一点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天,郭姮妟给我送来了《东西精华协会中国总会纪要》。
读过之后,我才明白,这个协会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组织。
原来,1969年9月,在一些外籍学者专家和南师学生的筹划下,东西精华协会在美国加州成立。同年11月,在台北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总部,南师自任会长。
南师成立东西精华协会是为了做社会福利和教育两件大事。他的设想也很具体,首先要筹建安颐别业和青少年辅导院。这是《礼记·礼运篇》里的理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其次,南师要做文化教育工作,弘法传道,把大学的课堂搬到社会上来,以此影响更多更广的人。他计划筹建国际文哲学院禅学进修班西洋哲学进修班美术进修班国乐进修班语文进修班和国医进修班等,他把这些计划都写进东西精华协会的章程里,他的目标很大,他想做的事情很多。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懈努力。
协会最开始的办公地点在台北青田街的一套三房一厅的公寓房里。成立后的第一个讲座由南师主讲,题目是《易经》,听课的人不多,只有十几人。
1971年初,在人财两缺、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南师力排众议,毅然创办了《人文世界》杂志,南师自己每期都要写出四五篇文章。这份杂志办了近十年,他的好几本专著都是先在《人文世界》上发表的。其中就包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是年5月,东西精华协会第二次迁移,搬到台北连云街莲云禅苑四楼,那里有一间较大的厅房,作为教室;学员也由原先的三十来人增加到六七十人。南老师所讲的内容则从禅学扩大到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先后讲了《论语》《庄子》《参同契》《楞严经》《瑜伽师地论》和中医医理等。协会会务繁忙,先生讲学范围又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前往听讲者极为踊跃,名流学子,贩夫走卒,靡不俱备,讲堂内外,均人满为患。南先生或青衫布鞋,或西装革履,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听众每有所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协会还从社会上聘请了学有专长的人士,开设了国乐、国画、书法、太极拳等课程,就是在章程里要办的各种进修班。一时间,协会办得生机勃勃,门庭若市。
今天,当刘雨虹老师、古国治老师、李淑君姐忆起当年协助南师创办东西精华协会时,其情其景,恍如昨天。
二
南师之学问,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师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从南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熏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师有若家人父子。
一位德国来的学生学成归国时,更向南师行中国的跪拜大礼辞行,起来时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
加拿大学子文颢儒从师南师门下,不到一年,竟比不少中国人还中国化,他谦恭有礼,敬业乐群,好学不倦,文质彬彬,堪称西方儒者,受中国孝道影响,求学期间他还设法将寡母接到台湾观光。学成归国后,文颢儒出任加国文化部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广教化。
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擅长禅意书画,对易学兴趣尤深,他专程来台从师研习易经,经南师亲炙及严格考试后,获南师亲自签署之适任海外易学教授证书一纸。达易理欣然返国,执教于委内瑞拉国立大学,专任中国周易课程。
出身《纽约时报》名记者的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法号大心净圆,其弟子遍及五大洲,为寻禅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来参访南师。两夕彻夜长谈,卡氏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临行紧紧拥抱南师,激动地一再说我不能不再来。回国后,卡普勒极口称赞南师是一位现代难得的开悟者,一位了不起的当代禅宗大师,并常介绍他在欧美等地的禅门弟子,不断到南师处访谈求教。
以一部《中国科技文明史》而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道家学术极为推崇,在写这部巨著时,曾专程赴台访求有关道家学术方面的学识和资料。陈立夫先生陪同他来南师处访谈,相见之下,晤谈甚欢,谈了三个多小时仍兴致盎然,庆幸自己如入宝山,迭获宝藏,终不虚此万里迢迢之行。
1985年,南师避走美国,在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不但来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无不倾心于南师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来看南师的还有一些小职员,小餐馆的老板、做临时工的黑人等,南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他们说:听老师讲话真开心,我们在听笑话中便懂得了许多道理。春风化雨,百草沾恩,南师教化凡五十余载,其著作惠及当世,亦将泽被后人,有幸衔法乳之惠者,又岂可以数量计?
1997年,彼得·圣吉寻找到南师,请教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其专著《第五项修炼》曾轰动西方管理界,被誉为现代管理学大师。中国近年来提倡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就源自于他。
南师教彼得·圣吉坚持每天坐禅一小时,同时介绍《大学》《中庸》《管子》三部中国经典让他修习,说其中包含人类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也是个人修养、立身处世的宝典。彼得·圣吉深受启发,说:真正找到了东方文化的老师。
十五年来,彼得·圣吉每年都来向南师求教,并多次率团聆听南师授课,也获得了扎扎实实的收获与成长。南师辞世后的10月12日,他特地从美国赶来大学堂。因我当时正在采访杨麟,因此错过了与彼得·圣吉交流的机会,他发愿要把南师的学问和著述《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下册、《原本大学微言》中的重要章节、段落翻译成英语,出版小册子,传到西方去,传到世界去。尽快送到美、英和欧洲主要国家的精英手中,从高级官员到专家学者,让他们都能了解南师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危机的高度东方智慧。这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南师的部分作品,早已被翻译成英、法、韩、日、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影响广泛。
三
7月初,南师在美国的学生包卓立来看老师。
包先生毕业于胡适先生的母校康奈尔大学,是工程学和临床营养学硕士。南师初到美国时,包卓立认识了李传洪,并通过李先生在华盛顿餐厅里认识了南师。
包卓立说:从8岁开始,自己就有一些灵修。当然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南师这一派的,我见到老师后,人们告诉我,老师希望收我为徒,老师要求我,你跟我学儒释道。在大的房子里面,给了我一间房间,总是说:下来、下来。过来、过来。
南师教授包卓立就像教其他人一样,谈话,然后总是会有一个人翻译。包先生追随近三十年,还是得用英文交流,就像现在,我与他的交流,还是得借助牟容瑢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