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唇型 发病初期可在口角、上唇或鼻镜形成散发的小红斑,之后将转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形成小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疾病为良性经过时,1~2周后痂皮因干燥将自然脱落,病羊随之恢复健康。病情严重时,患部除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外,还会出现互相融合的现象。进而对整个口唇周围及眼、脸和耳郭等部位造成影响,并出现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有肉芽组织增生,随后不断增厚的痂垢将导致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现出桑葚状隆起,正常采食将受到影响,病羊身体日渐衰弱。有时可发生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使深部组织发生化脓和坏死,病情严重恶化。有时水疱、脓疱和糜烂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导致病羊出现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
2.蹄型 多数病羊仅一肢患病,但也可见病毒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水疱、脓疱症状多出现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其发生破裂后可产生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发生继发感染将使组织发生化脓、坏死,并可影响到基部、蹄骨,直至肌腱或关节等部位。病羊常表现出跛行,长期卧地,病程时间长。此外,疾病可在肺脏、肝脏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病情严重时,病羊将因衰竭或败血症而死亡。
3.外阴型 外阴型羊口疮并不多见。病羊常有黏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产生,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常引发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因病羔吸吮时传染)出现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以阴囊鞘肿胀、发生脓疱和溃疡为主要特征。
(四)诊断
1.现场诊断 综合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2.实验室诊断 现场诊断较难对疾病进行确诊时,可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或对病料进行负染色并直接进行电镜观察。此外,也可通过血清学方法诊断,如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变态反应等。
3.类症鉴别
(1)与羊痘的鉴别 羊痘的痘疹为全身性发作,病羊还会出现体温升高,全身反应比较严重。痘疹结节在皮肤表面呈圆形突出,有明显界限,似脐状。
(2)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 坏死杆菌病症状为组织坏死,不会产生水疱、脓疱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出现。通过细菌学检查和动物试验即可准确区分。
(五)防治
1.预防 第一,禁止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等。引进羊须严格进行检疫,经过隔离观察2~3周,同时对蹄部多次清洗、消毒后,检测无病者方可与健康羊群混合饲养。第二,确保羊的皮肤、黏膜不受损伤,对饲料和垫草加强管理,以防异物刺伤。
饲料中可加喂适量食盐,避免羊啃土、啃墙等行为,从而减少外伤发生。第三,本病流行区可免疫接种羊口疮弱毒疫苗,使用的疫苗株毒型与当地流行毒株应一致。或者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通过回归易感羊得到活毒疫苗,划痕接种于未发病羊的尾根无毛部,10天后免疫力即可产生,有效期为1年左右。
2.治疗 治疗时,首先应除痂垢,可在患部涂抹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后应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对创面进行冲洗,然后对患部涂抹2%龙胆紫、碘甘油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每天1~2次,直至疾病痊愈。蹄型羊口疮治疗时,可将蹄部放置于5%~10%甲醛溶液中,浸泡时间为1分钟,连续浸泡3次;也可隔日应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溶液或土霉素软膏对患部进行涂抹。
§§§第十节 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羊往往发病突然,病程时间短,多呈急性死亡,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菌体在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常以芽孢形式分布,羊采食被菌体污染的饲料与饮水后,菌芽孢侵入消化道或伤口进而感染。绵羊对本病最敏感,其中6~18月龄,营养膘度中等以上的最易发病,山羊并不常见此病。本病的诱发因素为,初春、秋冬季节中的气候突然转变、阴雨连绵或羊采食的饲料中常冰冻带霜。
(一)症状
羊表现出最急性型发病时,常常并无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型初期阶段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愿走动或有运动失调、单独离群现象;饮食和反刍突然停止,磨牙,腹痛呻吟,口内可见带有泡沫的血样唾液流出。病程较长时,病羊可见排便困难,呼吸急促,痉挛倒地,四肢呈游泳状,死亡多发生于2~6小时内。死亡较慢发生的病例,常表现出饮食下降,腹部鼓胀和拉稀,伴有腹痛症状,有时死亡前可观察到结膜充血呈”红眼冶。病羊的体温计现不一,有的为正常体温,有的体温升高至41℃左右。疾病后期病羊将出现过度衰竭、昏迷并有磨牙现象,多数死亡在一天内发生,极少数的死亡可在2~3天后。
(二)剖检
病羊死后即刻进行剖检,可观察到真胃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和表面坏死,胸腔、腹腔、心包存在大量积液,心内及外膜可发生点状出血,肝肿大、质脆,胆囊肿大。
(三)诊断
本病常导致突然死亡,生前诊断有一定难度,死后检查真胃病变,如果观察到出血性炎症损害,可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确诊需要通过微生物学检查进行判断。
(四)防治方法
1.预防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对可能诱发本病的不利因素应及时予以清除。在本病的易感地区,每年夏末秋初为疾病高发季节,对未发病的羊应及时注射疫苗进行预防。可接种羊快疫、羊猝殂、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五联疫苗,大小羊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2周后免疫力开始产生,免疫期可持续5个月以上。对发病的羊及时进行隔离,对场地及用具进行消毒,对死尸应烧毁或深埋处理,禁止作其他利用。
2.治疗 本病死亡发生比较迅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程较长的病羊可进行对症治疗,如及时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以实现肠道消毒、排毒。结合强心输液进行解毒治疗,对发病死亡慢的病羊治疗效果较好。
§§§第十一节 口炎
口炎是羊的口腔黏膜表层和深层组织发生炎症的总称。临床特征为采食、咀嚼苦难,流涎,食欲下降或停止,口腔黏膜潮红、肿胀。临床常见单纯性局部炎症和继发性全身反应。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非传染性病因,包括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引发疾病。羊在采食过程中,误食了尖锐的树枝或秸秆导致口腔损伤进而因感染而发病,羊在接触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强的化学药品或有毒物质刺激,导致口腔黏膜出现损伤进而感染发病。传染性病因,主要是在某些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过程中继发或伴发口炎,如羊口疮、口蹄疫、坏死杆菌病、羊痘等都可导致口炎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口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采食和咀嚼障碍。病羊口腔黏膜发生炎症时,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病羊采食时常只食用植物的柔软部分,不愿采食粗硬饲料,咀嚼比较缓慢,甚至不敢咀嚼,可见饲料从口中掉出。在炎性刺激下,唾液分泌增多,在咀嚼过程中可观察到口角有白色泡沫或大量唾液呈丝状流到口外。同时病羊表现出口腔黏膜潮红、肿胀、疼痛、口温增高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造成发热等全身症状。
1.继发性口炎 病羊表现出口腔黏膜潮红、肿胀、疼痛,流涎。严重时患部可发生出血、糜烂、溃疡,或造成身体消瘦。此类口炎多表现出全身反应,如体温升高等,具体表现为,当羊患羊口疮时,口腔黏膜以及上下嘴唇、口角处发生水疱疹和出血干痂样坏死;患口蹄疫时,除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及烂斑外,趾间及皮肤病变也相似;患羊痘时,口腔黏膜有典型的痘疹,此外,乳房、眼角、头部和皮下皮肤等处也可发生痘疹。
2.霉菌性口炎 羊有采食发霉饲料的病史,病羊表现出口腔黏膜发炎、腹泻、黄疸等症状。
3.过敏反应性口炎 羊突然采食或接触某种过敏源可导致此病,病羊表现出口腔有炎症,在鼻腔、乳房、肘部和腹部内侧等部位多发生充血、渗出、溃烂、结痂等变化。
(三)病理变化
羊口炎常见卡他性口炎、水疱性口炎、溃疡性口炎。
1.卡他性口炎 口腔黏膜出现弥漫性或斑点状潮红,硬腭发生肿胀。唇部黏膜的黏液腺受到阻塞时,可见散在的小结节和烂斑。舌面可见草绿色或白色舌苔。
2.水疱性口炎 在唇部、齿龈、口角附近或舌面等部位发生粟粒大,乃至蚕豆大的水疱,水疱内充满透明或黄色液体,3~4天后,水疱破溃将形成边缘不整齐的红色烂斑,病羊因疼痛而出现饮食下降的症状,并可见体温升高,5~6天后可痊愈。
3.溃疡性口炎 齿龈和口腔黏膜处比较常见,病变部位发生糜烂、坏死或溃疡,齿龈容易出血,从口中流出灰色恶臭唾液。病羊下颌淋巴结及唾液腺有时可观察到轻微肿胀现象。
(四)诊断方法
诊断时,可±据病羊采食情况和口腔黏膜的炎症变化、流涎等做出判断。同时要特别注意鉴别单纯性口炎和继发性口炎,口炎如果是某些传染病的继发症状,如口蹄疫、羊痘、蓝舌病、羊坏死杆菌病等,应注意及时对患羊进行隔离,并进一步对原发传染病进行诊断。
(五)治疗方法
1.消除病因 提高饲养管理条件,对刺伤口腔黏膜的异物要及时清除,病羊应饲喂易于消化的优质青干草、青绿饲料及清洁饮水,必要时可补喂牛奶、羊奶。
2.净化口腔 对口腔的消炎收敛,可应用1%食盐水或2%~3%硼酸溶液或0.1%百毒杀消毒液对口腔进行冲洗治疗。病羊不断流涎时,可选用1%明矾溶液或鞣酸溶液,0.1%氯化苯甲烃铵溶液,0.1%黄色素溶液对口腔进行冲洗治疗。对于溃疡性口炎,冲洗后涂碘甘油或0.2%龙胆紫溶液,也可涂磺胺甘油混悬液。治疗重剧性口炎时,需要进行口腔的局部处理,并辅之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应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6等。
3.中药治疗处方 治疗口炎可应用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桔梗、儿茶各等份,研为细末,装入布袋并在水中浸湿,让病羊含在口中,饲喂时可取下,吃完后继续含入口中,每天或隔日换一次药。也可应用柳花散:黄柏50克、青黛12克、肉桂6克、冰片2克,各研细末,混合均匀,涂抹于口腔内的疮面上。或用硼砂6克、青黛12克、冰片5克,共研细面,涂抹在口舌的患病部位。
4.预防措施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调配饲料应科学合理,避免羊误食刺激物和毒物,或遭受物理、化学性因素或有毒物质的刺激。
加强防疫与检疫工作,在羊群中应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从而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继发性口炎。发现羊有传染病合并口炎时,应及时进行隔离与消毒,饲槽、用具可用2%的碱水刷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