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页的最后,是触目惊心的四个大字:这俩骗子!
小学时的这两页日记,一定给孩子留下了深刻而惨痛的回忆。否则的话,她也不会在十几年后拿给父母看。
不过,上面的结论似乎只注意到了一个方面。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南卫理公会大学的米歇尔·麦科洛(MichaelMcCollough)和戴维斯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伯特·埃蒙斯(RobertEmmons)两位心理学家,共同进行过一个实验,指出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在实验中,他们把数百人分成三个不同的组,并要求所有参加实验的人每天写日记。第一组人的日记,记录的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特别要求要写好事或者坏事;第二组人被要求记录下不愉快的经历;第三组被要求在日记中列出所有他们觉得值得感恩的事情。
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三组的人变得更加警觉,更加热情,更加果断,更加乐观和更加精力充沛,更少感到沮丧和压力,他们更愿意帮助他人,锻炼更加地有规律,并且在生活中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的2001大学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种区别,他们研究了180位修女的自传手稿,结果发现,用更多积极乐观的词描绘人生的修女,比那些用消极悲观的词描绘人生的,寿命多了大概10年。
很显然,日记所起的作用和其它东西一样,只是我们情绪的载体和反射。让日记担负起记录情绪载体的时候,注意不要沉溺于其中。
2008年9月,《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发表一项最新研究。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凯思·佩恩(KeithPayne)。他和同事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尤其当这种记忆源于视觉线索。
佩恩表示,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比如,人们常常要忘掉错误的认识、朋友的旧电话号码或者更改前的会议时间。主动忘却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新的信息。
不过,佩恩和同事在实验中发现,即使是轻微而温和的情感记忆事件,比如在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评,都是很难被忘记的。
佩恩认为,人们要刻意忘却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精神上和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只要遗忘的动机足够强烈,人们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响。
不过,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根据台湾研究人员的研究,写网络日志或博客,不仅可以获得与写日记一样的好处。而且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并能改善社会关系和自身的归属感。
研究者利用一个由43项自述组成的调查,对5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这些大学生年龄在16到22岁之间,女生占71%,他们都是有博客经验的年轻人,相当一部分抱着记私人日记的目的写博客。
研究人员发现,写博客不但不会减少或妨碍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反而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实在在地改善他们的关系。写博客会培养更好的社会关系,包括更好的融入社会的感觉,即感觉到与社会、朋友圈子以及其它人之间存在联系。同时,它还可以加强博主与生活中亲密或重要者的社会内部联系,以及与日常社交网络以外的人的社会外部联系。
其中的一个原因,也许是大多数读博客的人,都喜欢读朋友和家人的博客,而他们用博客所分享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别人平时很难知道的。尤其是,在情绪化时或出现困难时,用博客记录下来,比拿起电话向一个个亲密的人诉说更容易。
一个个诉说,总会导致情绪耗竭。
研究人员从数据中还发现,当这些社会关系因为写博客而发展时,博主本人会觉得与别人有更多的联系,从而感到更快乐。
很显然,公开的网络日志或博客,在改善社会关系方面,是私人日记所无法比拟的。
7
跨栏定律:“土肥圆”也有春天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弱点,都有个人的自卑感,这并不见得不好。
前不久,听一个朋友诉苦说,他的儿子正上高一,身高只有一米六五,而同桌则长到了一米七五。每天吃饭聊天的话题几乎都涉及了身高的问题,他儿子对自己身高的关注已经变成了抱怨和焦虑,晚上洗澡后穿着短裤照镜子,一照就半小时,边照边抱怨自己的腿没有长直,为什么他的基因不优秀……
确实,在一个以“高富帅”为追求的社会氛围中,身高自然成为很多较矮的孩子的一个心病,使很多孩子(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自卑。有人甚至把身高一米七以下的男孩子称为三等残疾,更是给这些家庭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
那么,高矮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功呢?事实并不是像人们想得那么糟糕。
有一位叫阿尔弗雷德的外科医生,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连串奇怪的现象:患心瓣堵塞症的患者,心脏奇迹般地增大,好像是在努力应付心脏所带来的缺陷;肾病患者若摘去了左肾,那么他的右肾的生命力往往十分强盛。另外,在眼睛、肺等手术中,都是如此。
在为美术学院工作时,他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低于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还是色盲。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能走上艺术道路,也曾经受了某种生理缺陷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人脑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一侧脑在幼年时期受到损伤甚至被切除,那么对侧脑就能接管它的功能,对其进行很好的补偿,当孩子长大后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脑功能受损现象,并且仅存的半球能够承担所有功能。
后来,这种发现引起了心理学上的分析学派的注意。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弗洛伊德之外,还有19世纪末的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他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当个人发现某方面不如别人后,为了恢复内心平衡,会设法弥补自己的弱点。
阿德勒认为,身材矮小的人由于自卑感作祟,总是喜欢在其它方面表现得强于他人,以此来补偿这种心理缺憾。从行为上看就是所谓的喜欢争强好胜。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除法国的拿破仑外,苏联的斯大林、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是典型的矮子。
事实上,阿德勒自己就是一个身材矮小、严重驼背的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超越自卑,并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弱点,都有个人的自卑感。这并不见得不好,因为人一旦发现自己的弱点,必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的机能与心理,反而成为个人发挥潜能、超越他人的一股力量。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栏杆越高,人跳得也越高。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后不久,一位记者前来访问他:“爱迪生先生,你从小就有耳疾,这是否算是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爱迪生点头回答说:“以前的我,曾有这种感觉,但后来再想想,却觉得这样反而对我更好。因为我小时候表现非常差,幸好我的耳朵不好,听不到别人的嘲讽,我可以更加专心地努力做事。”
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弱点而产生自卑,不敢面对现实或怨天尤人,自惭形秽,甚至因此而失望退缩,这样不仅无法取得进步,而且会极大地伤害身心健康。
美国布兰蒂迪斯大学的莱斯利·泽伯维茨(LeslieZebrowitz)在研究中也发现,长着娃娃脸的男人会使人认为他们天真无邪,并会给人留下能力不足的感觉。然而事实上,很多长着娃娃脸的男孩,更有可能成为抱负极高、有野心的人。
她把这种现象称为“自败预言效应”,即一个长着娃娃脸的男人厌倦了别人对他的态度,于是拼命想冲破人们对他的预设期望,反而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有一个女孩在一次考试中有几门发挥得不好,很伤心地回到了家。在父母的劝解下,她仍然无法释怀,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时父亲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支笔,交给女儿,让她每想到自己一个缺点和不足,就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
女儿拿过笔,不停地在白纸上画黑点,在她画完以后,父亲拿起白纸,问她看到了什么,女儿回答:“缺点啊,全都是该死的缺点。”
父亲笑着问她还看到什么,她回答说:“除了黑点,什么都没有看到。”
在父亲一再追问下,女儿终于回答说:“除了黑点外,还看到白纸。”
于是,这位父亲问女儿:“你在这张纸上写字的时候,是在空白的地方写呢,还是向黑点上写?”
女儿想了想,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父亲语气缓和地说:
“当你把这张纸上写上字以后,也许字就会恰巧把黑点盖住,即使没有盖住,人们也很少会去注意它的。”
那么,我们具体怎样实现补偿作用,使弱点或缺陷有益于我们的人生呢?回答是通过扬长避短,避开弱点的影响范围。
绝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白纸上的黑点,而忽略了黑点旁边更大的白纸空间。由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使得自己生活不如意。若能不执着于黑点,多利用黑点以外的白纸,岂不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吗?
因此,如果通过策略性的选择和安排,使弱点不至于成为成长的阻碍,并进一步帮助自己利用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弱点完全能够成为无伤大雅的因素。
家长与其抱怨,还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增长学识才干,当他拥有较多见识、较宽阔视野的时候,即使弱点再想干扰他的前进,也很困难了。
就把孩子当孩子8
蛋壳效应:孩子的敏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吗?
有不少父母容易把心理健康和思想问题混淆,把孩子的脆弱和保守认为是不勇敢、逃避。
高度防御的孩子,往往过于注重别人评价。
有的孩子跟别人下棋,输了以后就再也不下棋了;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批评,第二天就不想再去上学了……这些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就会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像裹上一层“蛋壳”:它非常严密,足以将所有人挡在壳外;它又非常脆弱,一点儿敲打,就可能被击碎,激发出强烈的报复。
1965年,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SimonAnne)把这种脆弱和保守的心理现象,命名为“蛋壳效应”。
有不少父母容易把心理健康和思想问题混淆,把孩子的脆弱和保守以为是不勇敢、逃避。但实际上,“保守”和“脆弱”,并不意味“懦弱”或“不勇敢”,只是心理发育中的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就像学会走路要摔很多跤一样,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要帮助孩子,我们不能从人品、从思想去看孩子的心理脆弱问题,首先必须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动机,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这个难关。
在孩子保守和脆弱的蛋壳后面,是一颗极度缺乏自尊的心灵。
有人或许说,保守和敏感的孩子表现得“自尊心”很强啊,甚至比普通的孩子更强啊,他们应该是“自尊心”太强而不是缺乏吧?
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地理解了什么是自尊。他们所说的“自尊”实际上叫作“依赖性的自尊”,也就是通过别人获得的“自尊”。这种“自尊”程度会随别人的表扬或批评而改变,也取决于在与别人比较时获得的是优越感还是自卑感。
严格来说,它并不是真正的自尊。真正的自尊,是通过自己获得的自我评估和感觉,是自信和自我尊重的综合。
每个孩子都有两种类型的自尊心,独立的和依赖的。
而他的心灵是否保守与脆弱,则取决于哪一种自尊心主宰了他的感觉和行为:他是否主要为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所左右,抑或是受控于他对自身的评价?他是否总在乎自己比别人优秀,抑或是自己在努力追求卓越,“任其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