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83

第83章 适可而止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尹子,心不可强。)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之相;一旦死去,尸身是僵硬之相。天下草木,生机勃勃时,呈柔软之相,及其死亡,呈现的是干枯之相。修炼,柔行其气,此即生机;若心气过强,强行搬运导引,则不合自然天德,必然导致

修炼失败。兵强马壮,恃骄必败;树木长得太大,容易遭到毁伐;出头的椽子先烂,所以示强不妥。心强是下品德性,心柔是上品德性。

有心求柔,无意成刚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篇课文《种子的力》,是赞美自然的力量的。首先是描述种子发芽如何分开头骨: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紧密,生理和解剖学家用尽一切办法,想完整地分开头盖骨,均未成功。后来有人把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温度和湿度,于是种子发芽,把头盖骨很完整地分开了。接着说种子发芽以后,不管压负着多重的石块,其芽总是曲曲折折地向着阳光生长,不屈不挠,最终能把压在身上的石块顶翻。

文章略有夸张手法,但对于一粒草种而言,确实不能和一块巴掌大的石头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对比,正如同陈胜吴广无法和帝王权贵站到一起相比,但陈吴一声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地亦为之色变。

此即柔生法,刚死法。还有一篇课文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说几位治世贤圣的出身:舜帝出身于农野之家;傅说是个建筑工人;胶鬲是个小商小贩;管夷吾发迹前,是狱警管制的对象;孙叔敖是个渔民;百里奚为政前是奴隶,在人市上头插草标,等着被拍卖。然后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孔圣人非常强调坤德,他说:“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运,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纵观孔圣人一生奔走劳碌,挣扎徘徊于诸国,终究未得其愿。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各地都有夫子庙堂,很多国家还有孔子学院,其思想被整个世界所接受。老人家在庙堂上受着香火,同时代那些帝王将相,却是荒冢一堆草没了,甚至一堆荒冢也不曾见矣。

这也是柔生法,潜龙勿用,而终有飞天之日。

《西游记》中齐天猴王够是风光给力,一直打到天上,最后被佛祖一巴掌拍在山下,一张纸条压了五百年;跟随唐僧取经时,连老君的坐骑都降服不了;一路降妖除魔,多是到处搬来救兵才得以继续开路。可见,此前闹翻地府、打到天庭,实是祖师怜才,不忍心废其武功而已。而一路上诸般妖魔倚仗法术,把悟空收拾得团团转,逞尽雄强刚健,结果被更高者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这说明,谦受益,满招损。

太极拳即是遵循此理,示柔以引空落空,实现了以弱胜强,因而鑫公说,太极拳里无限意,欲用刚强先示柔。练习太极拳必以柔心,然后能柔身,接下来气遍四梢,最后气以直养,纯是一个内养内炼的拳。所以练太极拳需要拿定身心,一心求柔,不可以练成相扑运动。

修炼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往深处,越是磨难重重。此时能坦然相赴,则能心平气和。正如伯端师所说,“凡生荣辱,逆旅而已 ”,心无二念,坦然一揆,无思无虑,不忧不喜,不悔不谋,无念无意,不避不求,不赞不毁,凡事能看破放下,只一个对境无心,如如寂寂,则得空无之妙,然后能上正路。

这是外功上的柔生之法。

老人家从柔生刚死出发,首章即说无欲观妙,如果人心飘浮,如何无欲以观呢?二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如果人念动荡横行,自觉 “有”则傲,自觉能则恃,如此居功自大,即是 “刚强死之徒 ”。比如,有的富者觉得有钱,可以目中无人;有几分力气者觉得随时可以揍人,于是目中无人;有的当权者则觉得人人要服管,否则以权势伺候。可见,人人皆有可恃之处。但疯子,见一个打一个骂一个,管什么老总、拳师、官长?因此,三章讲虚其心实其腹,就是在说避免 “坚强者死之徒 ”的方法,是保生之道。四章说和光同尘,也是要求不自大而自小,不自傲而自谦,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怀鸿鹄之志而自强不息。其后诸章,皆有此意。所以对人而言,需要降低身段,守住一个真心不动,则后天人心必然能得以降服,不再好强好胜,自然能谦下而守中持无,从而渐得真有。

于外能伏心,于内则安气。内以乾乾不辍之心,不求有阳,但求无阴,自强不息,一点一点静心行去,早晚必得正果。因而老人家反问说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反之,观徼不以客观,而以主观,不以柔随,而是强行搬运采炼抽添,必然适得其反。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火还是星星时,起劲一吹,说不定就把那点火星吹灭了。

因此说,“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