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78

第78章 实事求是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尹子,圣人之所以为圣,与修德极有关联。老朽嘱予你听。)明白自己还有所不知,能愿意精进,这是上品德性。不明白道理却强作明白,则不能进步,这不合上品德性。不让自己犯下不懂装懂的毛病,就会不犯毛病,则能自强不息。圣人超凡之处就在这里,之所以没毛病,是因为怕自己犯下毛病,于是谦下自省,渐渐得以饱满圆融,最终显现为没有缺陷。

寓言:智叟大道

天大旱,河曲水涸,智叟决定率全家挖井。

智叟在家资格老,以前看过山坡上有水流出来,决定把井口留在坡上。他认为挖到泉水以后,水可以直接流到家门口,而土也不用运远,顺着山坡就倒出去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全家的认同。于是全家起劲地往山里挖。愚公看了,问:把井口留那么高,不是要白费很多力气吗?智叟回答说:没关系,我们技术好。愚公又问:要挖的是水,为什么往坡里挖呢?智叟回答说:没关系,我们的工具利索。愚公更加不解:为什么横着挖呢,水在下方啊。智叟回答说:没关系,我们人多,力量大。

后来智叟一家没挖到水,但把山掏通了,成了隧道,愚公的后人来往很是方便,于是非常感谢智叟一家,就把那条道叫做智叟大道,现在称徒掘井路,或不及泉道。

知非须舍

古人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何谓穷理?穷非贫困,是追至理的尽头,求知理明理,这是大方向;方向错了,则是南辕北辙。南辕北辙是个典故,也是笑话,说一人向楚国去,碰到另一人对他说,楚国在北,怎么往南走呢?

去楚者说马跑得快。

马跑得快是马力好,方向不对啊。

去楚者说车夫技术好。

技术再好,此路不通啊。

去楚者说带的盘缠多。

这与爬树摸鱼一无二致,不在心地上做文章,修行即是缘木求鱼。

比如练太极拳,讲求的刚柔相济,会被理解为软硬兼施,尤其在发劲时,一拳捣出颤颤不止,此非松活弹抖的弹簧劲,而是僵柔劲!太极弹簧劲,如蛇捕食,瞄准目标时霍然一出,是一个松柔的弹射。

有感于此,鑫公寄语后人,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寻师访友把理吃透,则能保证方向的正确;方向不正确,即如拳论所说,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不可不详辨焉。

孔圣人说:“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说法略与李老不同,但意思是一个,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道不懂,反而是正确的认识。能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以为耻,知耻才能勇敢向前。一如吃饭,知道肚子不饱,则继续吃,直到吃饱为止。此之于练拳乃至一切学问,是需要敢于承认 “不饱 ”,于是变压力为动力,然后能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此即是知不足,而能勤而行之,终于能知。

表现的,是谦下之德。

从修心角度而言,能守谦下之德,而能敢于承认不足,即是炼心,去 “我”,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王,就是善下善容无 “我”所致。老人家言之诚诚,说大道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者宜为下。老人家屡屡专论守雌、示柔、以弱、不强等概念,都是在强调谦下性德的善护、善养和善为。

没饱也说饱,是以前粮米不丰所致,所以走亲访戚或是赴宴,只吃个半饱,本意是体谅主家,后来都成假惺惺了。因而主家都起劲地劝,多吃再吃,不要作假。“不要作假 ”,意思是请放开吃—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这是江苏徐州一带的口语。

当代人比较坦率,吃饭一般会把肚子吃饱,有的还慢慢吃,一桌十人,大家都吃饱了,还有一个人在那儿悠然地吃,其他人只好陪着坐,免得一个人 “晒”着不爽,这关乎后天礼节问题了。

没吃饱,偏说饱了,主家说 “作假 ”,此词用得贴切。作假就是思想有问题,按老人家的话是:“不知知,病。”这肯定要挨 “饿”,而且 “饿”的是自己。

不饱说饱,是跟自己肚子开玩笑,回家还可以补上,修炼如果认识有误,则是在拿自家慧命开玩笑。老人家有言在先,说 “不知常,妄作,凶”。伯端师也说:“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圣人明白此理,怕走错路,因而敢于谦下,孔圣人便是知不足而问道于老子,最后成了圣人,所以修炼必须做到知非即舍:“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这需要的态度还是:放下。

但有个别修士,不但自己病着,还把病毒传染给亲友,又要入山又要绝粮,甚至要休妻绝子,也许是没想到李老有儿女,佛也有儿女,而且都是亲生的。张祖批评此说:“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世居朝,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令人失笑。”

老子没说道在深山,佛如来也没有,如果不会抓鸟,往深山里钻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