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77

第77章 大道至简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尹子,你且细细掂量老朽连日所嘱。)我的话非常简单,非常容易理解明白,也非常容易去身体力行。但是,天下熙熙来去,就是没人明白,没有人能按我所说的去做。说话要直指道柢,修为要直奔源头,抓住根本做文章。一般人太浅薄了,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我才不为人知,落到这个地步,呵呵呵呵— ——人心沉沦,世道汩没— ——所以,老朽只好独异于人,随缘而行了。不过,懂得我东西者越少,越显得我东西的尊贵。所以,真正大修为者,表面普通简单,其实怀里揣着美玉,丹田有宝的。

解曰:

师谓,大道至简。

何以至简?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明清静则得。

师曰,吾道一以贯之,明一则得。

曰,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知唯素而为素,亦得。

曰,唯精唯一,能为精为一,得焉。

平常心是道,心常,得矣。

放下,放下即是。

……

马照跑,舞照跳,无道见真道

佛于《金刚经》告须菩提,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须菩提尚难相信,连忙再问,佛于燃灯佛所,真的没有得到什么法吗?佛说对的,一点不假!如来所得法,其根本是无实无虚。并且郑重地告诉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何谓无实?一切相皆是虚妄,须离一切相。

何谓无虚?一切相皆是虚妄,尚须离空相。

因而,佛与须菩提说,凡能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虚妄之相,破掉这些相,则见 “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然后告诉须菩提如何降伏其心、如何生心(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要求放下一切概论,包括 “空”“无”的概念,确保清净。

何谓清净?无杂即是清,无杂即是净,一波不起即是静,清净即是清静!有一念在心,哪怕只是一个 “空”的概念或意识,也是不静不净。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方是离欲、不欲,因而老人家说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能静,自然一念不生,这即是一尘不染,即是纯,即是素,即是朴,即是清,即是净,即是万相咸空。究其根本,完全是一心之用。所以《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来老人说无所住之意,就是要求放下,就是道家所说的清静境界,而诸家正法外道之争,都是门外汉所为。

经过再三阐述,须菩提显然已经明白佛说的真意,深解义趣,泪满春衫,说 “我”的意识真是太害人(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真是太感谢您老人家了,不着色相,也不着空相,这才是离一切相啊。

既能破离一切相,真的放下,即能做到对境无心,这即是本经说的无知无欲,即是混沌,即是通达无我。能通达无我,则无时无处不是在 “我”,或无时无处不是 “我”在,这也是老人家所说的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

所以,为何老人家说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呢?因为放下就是。

然而后人,多习惯于拿住 “我佛 ”“我道 ”不放,这是没离没破佛相、道相、修行相,因而老人家说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因为个个执著于 “我”,放不下。

当代社会万象更新,相更多,如何放下、离相修炼呢?

佛说 “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又说:“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还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李老也说 “甚易知,甚易行 ”,如何易知易行呢?种田人如何知行?种自己的心田即是,不知种而种,过程就是种田。钓鱼客如何知行?钓于自家心池即是,不知钓而钓,过程就是钓鱼。做饭人如何知行?煮自己的心锅即是,不知炊而炊,过程就是做饭。生意人如何知行呢?常有在家或者不在家修士,教化说钱财是身外之物,甚至建议停掉

生意,建庙时又找富民化缘,如此则言行两悖了。离开 “身外之物 ”谁还能活下来呢?有钱赚本是因果福报,其修炼跟挣钱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闲时在心上做买卖就好,过程与经营生意并无二致。

何况,人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理,然后才可能真的放下。

练拳人如何修行呢?空时受持读诵,练时无意有意,刻刻留心在腰间,就是在 “种田 ”、 “钓鱼 ”、“做饭 ”,在经营自家 “田产 ”了。所以说太极拳最占修炼的便宜,本身就是修行妙法,活禅。

唱歌也占便宜,时时能关注气息,而致息我两忘。

不管哪行哪业,皆可成就,无非时间问题,甚易知且甚易行。

受持读诵,不是读诵即可,关键在于受持。谁在受持?“我”的心!老人家说 “我”心,闷闷兮,沌沌兮,若无所归,这是无我状态。禅宗直指人心,说:放下,放下即是。放下什么?放下一个 “我”字!凡所有相,都是此 “我”的作用,包括我道我仙我佛我菩萨。丢下此 “我”,才可以达到一切相尽除,从而得清静。伯端师通达三教,他老人家作有《三界惟心颂》,说: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这即是释迦老人所说的,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性圆明,一体同根。所以还有一偈说:“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世居朝;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令人失笑。”又作《见物见心颂》说: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所有相,都是后天的人为描绘而已,所以是虚妄;而睹境能无心,肯定是放下了。《齐物颂》说: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水陆飞行,等观一体。贵贱尊卑,手足同己。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因而佛如来教导离一切相,我人众生寿者相,都是人的认识,都是概念。“我无彼此 ”,是放下而得浑然了。

《即心是佛颂》说: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般无所为,即是南无及迦叶。

此外,还有《无心颂》,似前半部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兀兀腾腾,任物安委。不解修行,亦不造罪。不曾利人,亦不私己。不持戒律,不徇忌讳。不知礼乐,不行仁义。人间所能,百无一会。饥来吃饭,渴来饮水。困则打睡,觉则行履。热则单衣,寒则盖被。无思无虑,何忧何喜。不悔不谋,无念无意。凡生荣辱,逆旅而已。林木栖鸟,亦可为比。来且不禁,去亦不止。不避不求,无赞无毁。不厌丑恶,不羡善美。不趋静室,不远闹市。不说人非,不夸己是 ”已是透彻无余,而 “心无两视,坦然一揆 ”、 “随物称呼,岂拘名字。眼不就色,声不入耳。凡有所相,皆属妄伪。男女形声,悉非定体。体相无心,不染不滞。自在逍遥,物莫能累 ”等句,也是句句真诠,字字珠玑。这些道理到底有多少人明白,或者有多少人愿意明白呢?佛说《金刚经》时,身边不过一千二百五十人。所以,圣人怀玉而被褐,老人家没有知音,于是骑青牛,揣至宝,一路向西,去寻找识宝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