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65

第65章 唯德是从

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尹子,修炼之道,无非尽人以事天。)治身治国本是一理,重在一个积累。

积累,是在提前准备。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积德的过程。德行深厚者,做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坎,所以德的能量之大真是无法估量。做到这一点,就有了立身之本。

有了立身之本,则治身无虞,可以结丹养胎,直养久久而超凡入圣。

这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曰:

大道至简,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修炼与钓鱼、种田乃至一切生产活动并无二致,凡事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种田之道

老人家结尾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结合前后文来看,应当是在阐述修炼重积德则合道性,此谓 “深根、固柢 ”;“无不克 ”,则指德高鬼神钦;“莫知其极 ”,指道气无边;“可以有国 ”,是指有了坤德母地作为基础后,可以修炼金丹大道;修炼中得行健以不息,则可以长久,如此即合长生久视之道。

“啬”,多解作节俭爱惜之意,能节俭,则能积累,正如平时不浪费,有什么东西都收起来,需要时取出就用,不必于用时东寻西找,从而破财耗力,这是一个积而为用的过程。因而,老人家讲的 “啬”,即是积,意为积德。积至德高望重,则鬼神同钦,天地同德。能与天地合德,已是效法天地之功,所谓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如此修炼大道,自然简单容易了。

老人家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此 “啬”还可以指稼穑,即收庄稼之意,如果引申至整个收种庄稼的过程,与老人家意思并无相悖之处。试看种田的过程,正是早早准备,时时检点,直到秋收时节,才收得大粟归仓的。

种田,首先要有田可种,此田于修炼即是心田。

种田要抓住季节,错过一季只好再等下季,甚至要等来年;修炼也要抓住人生韶华,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失人身则万劫难矣,因而需要猛回头、急下手;反之,因空逝韶华,被无常邀去吃茶总结工作,则悔之又悔,叹之又叹了。

田里是种庄稼的,不是种草的,因而田中之草要除尽。于修炼而言,心生万相,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一个空相,必然枉费工夫。能离一切相,则如田中之草被拔得干干净净,自然不会有野物来夺取田地的营养,如此,庄稼才长得更壮,因而说栽培全赖中宫土;好生伺候这片中宫田地,就是做到了善护念。

如果地质过硬,还需要翻地松土,相当于修炼期间,检查或开辟自家心地,这是诚的表现之一,是希望田地丰收,所谓德者同于德,也是此意。如果胡乱把种子撒下去,苗发根却扎不下去,如何生长呢?因而师父带弟子,首先要看其心地,可带不可带,应当如何带— ——地要翻,草要拔,这个过程叫洗心革面。

“洗心 ”即是清洗心地,经过松土拔草,然后能有一片干干净净的地;“革面 ”是经过洗心和拔草,地已经干干净净,这是下种的前提。

如何洗心呢?这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试想无量劫以来,如何落得此步田地?终日流浪生死之乡,时时沉浮于苦海之溺,不得见真我颜面,这是一个怎样的因果呢?是无始以来,辗转六道而坏事做尽,负了太多众生,应当向他们致以歉意,并方法设法予以补偿,这是忏悔工程。如何补偿呢?可以念经回向,也可以做功德回向,化些纸钱给冤亲,或为他们放生施食,这是解因果工程。尔后,两不相欠,从此平心静气,修炼则不至于为魔所缠。哪有欠债累累,拍拍屁股就可以跑了算了的?

除了忏悔,还需要懂得感恩。

今生落到此步田地,突然回头思返,都是因为冤亲债主相逼,才迷途思归的。细细思量过去种种事,多少人直接帮助了自己,连句感恩的话都没说,这是欠了人情,丢了正能量。此外,是那些打击自己、挖苦自己甚至陷害过自己的行为,才让自己变得成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感谢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想到此并行至此,心地冰释涣然,这相当于翻地松土。而且能知道感恩敌对因素,等于翻地时把草掩到地下,相当于上了底肥。

地翻了,土松了,底肥也上了,就可以下种了。

农谚说好种出好苗,种地要下真种,不够成熟的种子要筛出来,野种子则断然不可下。此之于授徒,是需要择人而授,丧德失义之辈切不可传;此辈得传,危害更甚,所以天道恢恢,泄露天机者必遭天谴,就是在宣布一个道不妄传的至规。因而佛说,定业不可传,无缘不可度,老人家说法四十九年,也不是见人就说的。

修炼,修的是一腔真意,此谓真种,而不是修一个妄念;修的是大道正道,而非左道旁门。伯端师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个因果来得最快,只有一腔真意这个种子才下得。

种地,如果贪恋人世繁华,留点地栽几株玫瑰养眼,庄稼产量会受到限制,因而内经图诗说修炼是 “我家专种自家田”,这是要求不但要种,而且要专,否则道果减产,不得圆融饱满也。

种子下地,于无知无欲间突然有觉,即是种子发芽了;而中有灵苗活万年,则是有了立德建功的苗头了。

农谚又说人勤地不懒,种子虽然发芽生根出苗,尚需善加维护,因而释迦老人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苗既然出土,就要善加持护。苗幼之时,鸡鸟会来叼食或践踏,稍大了还要防止猪狗践盘和牛羊啃食;防过这些东西,还要防天灾人祸。因而密宗授法,有的上师要适时专门护持,不让冤亲债主于闭关期间打扰修士,以便清清平平、轻轻松松地过关。

遇到天旱,要适时浇水。思想上,心浮气躁时,须做到 “不欲以静 ”,或 “镇之以无名之朴”;生理上,出汗多了,还需要适当喝两口热水。反之雨重了,必须及时排涝。

地里长草了,必须及时反复地锄除,此之于修炼,是需要一日三省吾身,常常反思有无不合道之处。有,即是野草,必须及时拔除。

有这个善护念的过程,则能保证地里干干净净地生长着唯一的庄稼。因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或说吾道一以贯之,懈怠怎么成呢?

田里庄稼密密绵绵地成长期间,难免会想秋后结果如何,也有可能着于欲得之念,希望长得再快些。但凡事都有个过程,拔苗助长会毁苗,催肥也会伤苗,故而急不得,只能绵绵密密地行去,绝不可以急功近利。

庄稼生虫子了,要抓紧捉虫,看是什么东西在采猎?修炼采气术者,“偷人 ”也很有一手。比如有修士长于采炼,习惯采气,凡走过之处,人皆畏之。这相当于炼精化气阶段。

庄稼渐渐成熟,有的开花了,花似黄金色不异,天地之间自有清风徐来帮助授粉;如果授粉不足,如稻花初绽时,可以拉条绳子来回走两趟,也就完成了授粉,不必人意鼓捣太重,此谓去甚、去奢、去泰。

此时依然要善加保护,偶有猪羊入田践地,只管赶猪撵羊,不可伤及庄稼。修炼也需要避免遭到魔缠,如果有魔来缠,只管忍性,不可动心;一旦动心,失之于恨怒,则有可能倾丹倒鼎,空劳一场。

庄稼粒粒饱满时,更高水平的采猎者来了— ——鸟,因而庄稼不收到家里算不得数,这相当于炼气化神阶段。直到庄稼收到家里晒干并存放,才算完成了炼神还虚。所以说,修炼如种田。

练拳如种田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这一圈即是种收的过程。首先决定要练什么拳。比如是太极拳,那就要把心中其他拳的概念先放下,专心研习,此谓 “专种自家田 ”。太极拳也分表演派和实力派,选择哪个?如果按传统拳论走,就不要想着表演,这如种田,是种玉米、小麦还是种植玫瑰花。

这与修行略有不同,修行图了脱生死,种田为图饱腹。小麦能当饭吃,玉米也当饭吃,都是粮食。如果认为种植玫瑰是旁门,这个旁门虽然不是粮食但可以换来粮食,但大道是换不得的。

练拳要勤而行之,想练好,就要和一般人有不一样的时间安排:别人吃茶时,自己要练拳;别人打牌时,自己要悟拳。练拳也要专心,看到某拳,心生欢喜,于是改练,于是从头再来,这样多是徒然消耗时间。肥上多了,会把庄稼催死;练拳也不能着急,练得多了伤身;体力差的左补右补,也会补坏身体,适度便好。一日一日地练去,一日一日地悟去:哪些地方合于拳论,是练对了;哪些地方不合拳论,需要如何调整。当别人失去健康时,自己还能吃茶打牌,说明工夫终是没有白费。

若能孜孜孜以求,拳我两忘,居然近道,则是不意之获了。约同于行路时,半天际掉下一块 “二饼 ”,砸自家包里了— ——其实是努力没有白费,哪有半天空掉下一块银元,恰好砸进包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