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
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尹子,炼命与治国无异,人身自是一国一天下。)治国要行正道,修炼要走大道,用兵要出奇兵才能制胜,法工只是如此。能长保自心的如如和清虚宁平,人身这个天下也就没什么值得多虑的,自然就好。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你看:
治理国家,如果颁布太多的法令,百姓会有太多的忌讳,从而失去了积极性,扼杀了创造力,以至生产力难以发挥,民众生活必然越来越贫困。民间的利器如果太多了,国家就容易滋生混乱。因为聪明,又喜欢旁门,那些迷惑人的小玩意就会越来越多,必致玩物丧志。法令不断地颁布,会导致钻法律空子者越来越多。修身与治国无二,身即国,民即身中物,所以有道者会说:“我能以无为之心修身,浑全天理,所以周身气机往来自然和畅;因为自心清静虚宁,所以周身泰然如意;我能常保心中无事,所以周身气机盈盈旺旺;因为我无知无欲,所以周身气机运转合自然。”
解曰:
老人家借治天下,述说治身之理。人之一身,也就是一国或一天下,修炼当以大道为道,不走旁门,此谓以正治国,此谓不为而成。修炼是一种纯心理的追求,不可功利化,只能拿清静做文章。
不为而为
以正治身家这个 “国”,全靠无心而为,能做到万缘放下,即能以虚合虚,从而实现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正如本章结尾总结所言:“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因而,伯端师有诀,说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师传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修炼过程中,心有一念之有为,即落于后天人为,不再是自然天工,这也是拳论说 “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的原因。毕竟,心有一丝不静,必然有一丝烦扰;有一丝烦扰,必然是有一丝后天人意在影响,如此自然难以做到以人合天,做不到气以直养,自然不可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因此要求势势存心揆用意,这是实现人拳合一的前提。必须是刻刻留心在腰间,才能实现腹内松净气腾然。所以,只有无知无欲,唯神是守,才是纯素之道,因此正一拳诀说:
无形即有形,无意是真意。
以身应天地,我即为太极。
又说:
万物昌作静极始,一意孤行会妙圆。
真空妙有道信至,有物混成痴人闲。
行住坐卧空如也,字字无疑是真诠。
“以奇用兵 ”,是在讲行气之法。全经讲用兵治气之道多处,最终只是强调,要把握一个清奇至简。 “以无事取天下 ”,是讲以无知无欲的心态去用 “兵”。因为自心持住了清静,所以能 “为天下正 ”。自修炼方法传出,不管佛家道家,都是戒律繁多,儒家也要求慎独,强调闭门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戒律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和尚挑水吃时,没有任何戒律约束,即使跌倒了,爬起来再回头挑就是了;水多水少,够自己用就成,基本不需要任何规矩,有扁担能挑水即可。一如练太极拳,一个人静静地练,只是静静地练着。两个和尚抬水吃时,需要和谐相处,一是要抬,二是抬时需要平衡用力,三是抬回来用不能厚此薄彼,四是抬的时候避免相伤。一如太极拳表演,着装要一致,行拳节奏要一致,还要与节奏合拍— ——各种规矩开始出了。
如佛家,释迦老人慈悲,一大早去化缘,见早上人们急着上班种地,为不影响大家工作,早餐就不化了罢;晚上为避免打扰早睡者,晚上也就不化缘了罢。于是日中一食的规诫就这么定了。
因为门下有修士行淫,破坏安定,于是要求戒淫和远离女色,如何避免和女色相近的戒条也应之而生;类似葱蒜韭这几种辛辣之物,都壮阳,让人容易有性冲动,而且口味较重,影响同修,都戒了罢,于是种种戒律渐渐多起来。
由此可见戒律的来和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修士不妄思妄行,然后能做到心定,在心定的基础上生慧进道,所以戒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不动心不妄事。圣人无常心,物来顺应,言说视听,总能保证一个淡然的心态;如此不动而得 “一”,而得道意,就是戒全了,因而一切戒都是为治心而定,落实到最后只是一个心戒。历史上,有大和尚还可以娶亲纳妾,不就因为如此吗?
“天下多忌讳 ”就是指戒多,属于倒装句,是天下忌讳多的意思,即规矩或戒多。因为戒多,心为戒所牵引,以至于为戒而戒;本自清静,由此反多了一心一念,以致炼命时能量运化不良,这即是 “贫”的原因,下文说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也是此意。戒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约束行为以修其心,反而因为守戒而修到戒上去,战战兢兢地绕着戒走———这表现的即是 “盗贼多有 ”。于是,什么也不敢拿,什么也放不下,本想修行得大自在,反而被理论修了,玩得跟宠物一样,只敢在自家设定的笼子里意淫一下自在。
扔掉一切概念,不受任何概念的影响,方是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无事自富、无欲自朴,因而《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此外更无法。
太极拳也是如此,能于外形上把圈走圆,于内能心静,自然渐渐明白什么是太极了。心静,是为了内炼内养太和元气,至大至刚气腾然。如何养呢?要刻刻留心在腰间,实现水火既济,才有可能得太和元气。
留心在腰间,如何方便快捷地得到元气呢?要腹内松净。
如何实现腹内松净呢?一要松腰,二要刻刻留心。
元气既已得见,如何运行呢?尾闾要中正,脊骨要松开。
如何做到这两点呢?顶劲要领起来,屁股要松下去,这即是松腰、虚领顶劲和垂臀的共同作用,这种状态称之为拔背;背拉直还需要两肩的配合,架肩容易导致颈部紧张,两肩要微前卷,才可以有效地实现背部的松活与对拉拔长;实现对拉拔长,不放松也难以做到拔长,于是要求一个跟着一个地生出来。
这是太极拳诸戒生成的过程。
太极拳毕竟是拳,需要能应敌,应敌时不可能死板一块,如何保证身法的灵活而又不影响气机的通畅呢?于是斜中寓正的理论诞生了。从修道角度而言,三丰师和济公师是斜中寓正的代表人物,他们不光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更是心正不怕身子斜。济公当年,僧门呼之济癫,后世照样称他老人家是活佛。再如《封神榜》中,姜子牙神从海上过时,海下一物如影随形,原来是被冤杀之灵,经人点化,在水中候姜已经五百年了,最终随姜得以封神。2013年春节前后,央视也为崇祯皇帝正名,说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天子。可见,天理昭昭,沉冤早晚会得白于天下,不必惧怕他人骂诟。
因此,修炼于世,不必太理会各种目光,功成事遂,得大道 “认同 ”即可。
而于做人,上不欺天,下不纵己,对得起天良就好,不可能时时事事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同,管他如何褒贬呢?
太极拳全然不是用来表演的拳,能做到于内有静养,于形有配合,也就可以了。因为要比赛,比赛要体现功底,于是把腿提起来,如同杂技演员或京剧武生亮相一样,上蹬半分钟也舍不得放下;因为有观众鼓掌,于是每逢举腿,都要停顿一会,以表现功力深厚,期待心中的掌声。
有了单人的表演,也就有了集体表演。集体表演尤其需要整齐好看,于是要求穿制服,接下来制服要统一,哪怕是衣服扣子不一样多,也要扣分,这如同见三丰师服装不整,要减印象分一样。此外还要配乐,闻乐起舞,此时神意配合乐拍去了,如何势势存心揆用意呢?如何刻刻留心在腰间呢?何谓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呢?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因为听到了掌声,神意 “鼓荡 ”了,意气 “内敛 ”了— ——失去真意了。此时,拳已经是杂技中的舞蹈,舞蹈中的杂技,只是有个看点而已。也因为这个看点,各种太极大师应之而生,从此有了五花太极,相当于五花肉,肥的瘦的都有。修炼也如此,各种法门与日俱增,而且兴隆繁荣,有的真把水银硫黄拿来煮成丸子,美其名曰外丹。此谓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
不知老人家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怎样的一个味道?他只是淡淡地结个尾—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