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62

第62章 无得无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尹子,你问道于老朽,老朽与你说不可说,确有道理的。)真正懂得了,便无话可说;真能说出来的其实是挂一漏万,等于不知。

所以通达无我者,不会以卖弄口舌为能事,而是管住自家门户,不受眼、耳、鼻、舌、身、意的影响,不争长道短,不争功抢利,只是和众生打成一片;表面随其势或清或浊,实际上只管看住自家心地;这就是玄妙无比的 “混俗 ”。

红尘中为人为事,只管行去,不必因为利害关系而对人或亲近、或疏远,也不因此而利、而害、而贵、而贱,心中平等无分,就平静、祥和了。

依此行去,则能见道深德广,最终必然得敬于天下。

解曰:

本章是对四章主题的再次深化阐述,从取舍的角度讲和光同尘的究竟理义。自四章首次提出概念,至本章,老人家已经多次或直接或间接阐述了,本书也在不同章节作了按评,此处不再赘述。

和光同尘,表现上只是一个 “和”字诀,实际更是 “浑”字诀、“合”字诀、“破”字诀和 “借”字诸诀的整体妙用,修炼就是一个和光同尘的过程,和于大道,同于红尘,如此而已。

舍得

人类好为人师,所以喜欢卖弄口舌— ——像我这样,更是饶舌。

真正懂得大道的,一是明白开口即错,二是知道天机不可泄露,三是经历了修炼过程,知道开口神气散,因而得了手、罢了口不敢开口不愿开口,无心开口。大道育天育地育万物,何曾说过一字?不得已垂象演道,也只随顺万事万物而演,不曾以 “存在 ”而存在。得道者知而无言,是人德合于天德、人心合于天心的表现。但话说回来,知而不言,是不妄言,不可能话都不说。

不知道者,夸夸其谈,是因为心头有个 “我”在,怕 “我”落了风头,希望侃侃而谈给 “我”挣来面子。可见,“言”,其实是动心而为— ——我便如此,与我相似者数不胜数,网络与现实中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修炼工程是为窥天机、夺造化,尤其需要谨言慎行,以免祸从口出,比如伯端师得了丹法,“自后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皆不愈两旬 ”。他总结说:“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传匪人也。而伯端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可见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古人送别,多是叮嘱:节饮食,慎言语。

结合几千年历史看,李老太爷最是智慧,得道后骑青牛过涵关,留下五千言付与尹公,一个人逍遥去了。

修道,只在于 “一心 ”的妙用,知道大道视而不足见,于是关闭了眼窍,不向外求;明白大道听而不足闻,于是关闭了耳窍,不向外听;明白大道无臭,于是关闭了鼻窍;明白大道不是嘴上功夫,于是闭上了嘴巴;明白大道味无味,于是关闭了舌窍,不再逞三寸之勇;明白大道搏之不得,于是关闭了意门,不做徒劳之功,此谓 “塞其兑,闭其门 ”。

万念来来去去,任他来去,一自清静自心,此谓 “挫其锐,解其纷 ”。

人事来来去去,任他来去,该做什么做什么,做完就完,这是 “和其光,同其尘 ”。比如,别人种田,我也种田,更种自家心田;别人吃茶我也吃茶,吃茶时一念清静,只吃心茶;别人卖货我也卖货,别人扯破喉咙,我心时时思南山;别人做官我也做官,我做官时只是顺承大道,为民请命为人造福,成与不成任便,内心时时守个真我在。如此,虽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因为我只为大道而计,不论得失,所以结果定然不同。老人家曾说咎莫大于欲得,总结人的一生,得到了什么?

古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就一个胃,吃了鱼后,肚子就饱了,也就没有第二个胃可以吃熊掌;反之吃了熊掌,也没有第二个胃可以吃鱼,如何兼得呢?如果是吃了熊掌而喝了鱼汤,这略算兼得了,但又达不到原汤化原食的效果。得了什么,失了什么呢?

在饭桌上不理会他人的存在,只管挑拣自己喜欢的菜,筷子在盘里拨来拨去,全然不管他人是否在意自己的口水,只管自己吃得开心,这是自己的得;但在同时,其他人会认为这种行为没有素养,这就是自己的失。

太极拳的行劲形象地贯通和说明了这个道理,其任意一个动作同时包含着阴阳双重劲力,如左手内运,于阳面是化劲,于阴面则可以是出劲,有得否,有失否?

人最难舍的是钱财,比如学习某术,想不交学费者颇多,能不交,会欣然若得;老师没有义务教授,学不好则是失了。学不好,不反省自家心地不诚,反而转头骂老师,解了心头之恨,好像又得了。某日无常请去吃茶,完全免费,是得还是失呢?骂者得了口爽心快,却坏了自己的运气;挨骂者心头不必不爽,因为解却了自家因果。

因此,作为老师,收了学生的学费,是得;此之同时,一定要付出心血,认真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学生吃茶时要请老师对质的。

禅家有位大师怀海,老人家耄耋之年依然坚持耕种,其门下不忍心,把工具藏了起来,结果老人家也不作善主,藏我工具,好嘛,老子不吃了。于是门下只好把工具又给取了出来,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了美谈。

可见,修炼,必须明白 “舍”和 “得”,天下实无可得,得了的往往是债;也实无可失,失了往往成就了私德,因而不必以分别心去取舍。正是基于此,老人家才谆谆寄语,说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

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孔圣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落得为小人,不就在于一个自心主宰的取舍吗?

词说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想得成心心相印的胶漆,一定要在心上先有奉献意识,然后落实到行动上,这是恋爱或交友及一切学问的至理。而修炼,更不可以以当下得失论自身,损之又损,是失了;以至于无为,则得焉!想位列大罗,为天下贵,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