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48

第48章 损益有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尹子,如何把握阴阳的度,且听老朽细说。)道,浑然一体,浑沌元元,所以她的相就是 “一”;这个 “一”是阴阳和合之相,可以转变为阴阳二相,所以道生一,一生二;再往下,阴阳时时处处,此消彼长,则万象作而生万物了。

万物之体,皆以负阴抱阳的形式存在,以二气相互中和以育长;孤阴不得其生,孤阳不得其长。譬如,世间人最讨厌的 “孤”、 “寡”等,王君们却以此自称,以示谦下之意,求的是天下归心。

天下万事万物,就是这么阴阳作用的。表面损失了,其实是得到了;表面得到了,其实失去的一样多。前人怎么教导的,我也怎么教导:逞强好烈,不得善果。这是我施教的首要原则。

一即一切

伯端师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其意即是本章所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修炼是静定功夫,首先要做到心地上一丝不挂,无一物在心,无一事在怀,只在恍恍惚惚之间,此即混然,或是无极状态,这个状态即是静极。物极必反,一觉而醒,虚灵不昧而

一真在怀时,这个一觉而抱的 “一”,即是 “道生一 ”。正一太极诀说 “静极始知万物作,一真在抱合自然 ”,即是此意。白鹤亮翅诀则说 “不忘自家一亩三,白鹤处处示悠闲;两仪功中无限意,物我两忘真如仙”,练拳或修炼,只在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间,一有所沾染,即落二乘。

这个 “一”,实际是天人一气彼此交感,然后实现了阳自虚来。从阴阳而论,是人和天的作用,从 “一”本身论,是阴阳二气的作用,此后动则为阳,静则为阴,拳论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正是此意。其间,无极即是一,至阴阳两判即是二,从此拳势生生不息,相当于生天生万物,所以诀说 “太极如如自运化,一即一切圆如珠”。

太极自起手开始,从内而言,是由无极而太极,阴阳显现而作万般变化,从此一气旋转自无停,气遍全身不稍滞;从外形而言,手足两仪四相随着腰裆的作用,一身三节四梢五行八卦尽作阴阳之功,拳势变化说一则一、说万则万,周身无处不是太极,因而说一即一切!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拳上的表现。万物之本即是一,因而说一切即一。于拳势,太极拳的 “一”即是混元式,此桩式可以演化为一切势,及势静,则是一切功法。

再如汉字。汉字是中国人对文化的一大贡献,主要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形声三种,但所有字最根本的表现只是 “一”。这个 “一”放平是横,竖起来叫竖,斜起来即是撇捺,斜起来缩一下身法即是点。横竖撇捺点算是字的五行,以传统方法写出来,前人习惯于用井分格或是米字格来体现其结构搭配。米字格是八卦格,井分格即是九宫格,依然是从阴阳的角度配备五行八卦,通过调整字体间架的大小和用笔的粗细来把握字的重心,一条条简单的笔画经过人的用心勾勒,被赋予了生机,即是书法。再从字的组成和搭配看,字也被人赋予了生命,或美轮美奂,或危言耸听,或高山流水,或小鸟依人,或慷慨悲歌,于是以字成文,文以载道,诗言志歌传情,自此洋洋大观焉。

可见,世间万事万物,都遵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虽化化无穷,最终只是一的阴阳作用。此 “一”,既是根本,也是基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从数而言,“一”是初数,居下,但万物都从此 “一”开始。一棵树,一株草,都从一粒种开始,生而为一根芽,芽分二叶,再长,分成两枝三枝,然后渐渐长成一棵树,才有了一树的存在。能悟此理,即明处下之功;能处下,则能不屈不挠,然后盈盈有象,终成其事。

于是,王君自称孤寡,示谦示下,而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赢得江山坐,抱得美人归,自下反而得上。若自上,必然处处受到排挤,何来生存空间呢?如刘青山、张子善之为之果,即是离 “一”而渐渐蜕变,终而获罪至毙。因此,老人家最后结语,说 “强梁者不得其死”。

于学道之士,是因为能自下自谦,所以得众生护法、祖师授法,从而终成其功的,此即老人家所言 “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故而释迦老人强调六度般若,首先是布施持戒,能布施自我的缺点、毛病以合道,持守此心不动,则是真戒,哪里光是不吃荤就是学佛修道了呢?开个玩笑:牛羊都不吃荤,都是学佛么?

于练武而言,如何持守若一,成拳后如何持守如一,显而易见。

混元如一

前文说过,太极拳诸式是在混元桩的基础上,通过腰裆的虚实变转,并随之调整手位而成的,如何理解呢?混元桩的动作要领:自然站立,头容正直,下颌微收,颈微后挺;二目内视周身,唇齿相依,舌搭上腭,从容镇静;肩松下,两臂抱圆,五指相对,间约一拳距离,与膻中穴等高,两臂似松非松,如抱如撑,有半封半收之意,此谓 “抱一为天下式 ”;腰松下竖起,整条脊柱自然正直,不挺不背;胯松,整个上身如坐在凳子上一般,臀部自然下垂;两腿微曲,腿展开膝尖微内收,两足踏地须实且松,足心要空,间约肩宽。前文以十二字概括曰:领含塌,松屈抓;唇齿合,舌腭搭。本要领是太极拳所有桩功的基础,也是太极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贯穿了整个行拳练功过程,十分重要。

在混元桩的基础上,(体力弱者)直接坐下,即是端坐桩或正襟桩。端坐桩,从传承上当属儒家休养功法,古人讲究坐相,要求正襟危坐,因而本桩也称正

襟桩。端坐桩动作要领:自然落座,上体要求同于浑元桩;两脚自然放平,两足相距约一肩宽,足尖自然向前;

两肩、两臂放松,双手自然搭到膝上(环抱则如前)。呼吸纯任自然。一心了照全身,即做到了神光满照,忌意守丹田,若有若无关照即可。

在混元桩的基础上,加大身法,即是大马步桩。

大马步桩比较吃力,其动作要领:

躯干部要求同于混元桩;肩松下,两臂抱圆,双手握拳,屈肘斜竖于胸前,拳高同肩,距胸半肩,双拳间距半肩宽度;两腿如坐,大腿微端平,两足相距约两肩距离,大小腿夹角约在90度至120度之间,膝尖不可越过足尖;足尖微内扣,足心微虚。五趾有抓地之意,呼吸纯任自然。一心了照全身,即做到了神光满照,忌意守丹田,若有若无关照即可。

在混元桩的基础上,两臂合收于丹田处,即是自然桩,也称闲桩。闲桩比较轻松,其动作要领:整体要求同于混元桩,在此基础上,两臂放松,双手交叉置于腹部丹田位置,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此取负阳抱阳之意,女性手位反之。呼吸纯任自然。

以上诸法,桩体外形上阴阳不分,可以归总为无极桩;如果在混元桩的基础上,双手两脚适当调整距离和虚实,即是太极桩:在混元桩的基础上,双掌外翻,即是仙人理须式。在混元桩的基础上,双手外翻上托,即是擎天式。在混元桩的基础上,双手外翻,脚腿分前后虚实,即是推山填海式。在大马步桩的基础上,拉开两手,虚实适当变化,左实右虚,即是单鞭式。再如犁地牛式、胫拦式、晾翅式、揽扎衣式、守株式、金鸡独立式、罗汉降龙式、搂膝式(三体式)等,都是在混元桩的基础上,随腰裆变转重心虚实而成,详见《太极初门》。以上诸法为太极桩,如果在混元桩的基础上落身下卧,则为太极卧功。在混元桩的基础上正卧,即是正卧功。正卧功:全身平躺,枕头勿高,微有枕意即可,全身放松伸展;唇齿各自相依,舌尖自然上卷,搭至上腭;足尖向上;双手合于胸部上空,距胸约一小臂距离,五指相对,间距一拳;神意放松自然,时而观照丹田处,呼吸纯任自然。此式体弱者可以屈肘置于身两侧,两掌心相对,有相吸相系之意即可。正卧功手位有三,除上述外,还可以将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掌心微虚,或者将双手交叉置于腹上。

侧卧法:全身平躺,侧卧,身体自然微曲,忌挺直不松;唇齿各自相依,舌尖自然上卷,搭至上腭;左手置于左耳下方,以手掩耳,掌心正对耳门;右手合在腹前,取丹田位置;左腿屈住,右腿自然伸展,压在左腿上方,左足踝部相接于右小腿处;呼吸自然。侧卧法右手手位有三,一是置于腹前,二是平放于右腿外侧,三是曲拢置于腰后。侧卧法也可以反侧。太极坐盘:坐功分为单盘坐法和双盘坐法,一般以单盘坐法进行练习即可,其要领:浑身放松,头容正直,腰脊虚虚竖直;松肩沉肘,双手交叠于腹前,勿低于脐,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手心向内有合意;舌尖自然搭到上腭;双腿屈盘,左腿在内,右腿在外,呼吸纯任自然。女性手足动作反之。

以上是太极拳诸功一而二、二而三的千变万化。由此也可见,世间万事都需要把握一个根本,在此基础上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