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47

第47章 心诚则灵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尹子,判断根器,老朽有标准,你且细细思量世人种种思行。)有人听到 “道”,当下即悟即行,而且勤为不辍,这种人是上上根器。有人听到 “道”,半信半疑,在有所谓无所谓之间,这种人算是中等根器。还有的人,听到这个 “道”,哈哈大笑,根本不信,这种人是下下根器。不笑倒也罢了,

就是他们的笑,才见大道之贵。所以有这么个总结:明道者,天机活泼而又无知无欲,在外人看来,愚蠢可笑。行道者,不与人示强争胜,人进一分,他退一分。最顺畅的路,恰恰好像崎岖的。怀上上品德者,虚怀若谷。纯真无杂,恰似不干不净。越是健全的德性,越是看上去有种种不足。像他们这种人,行德随心而为,甚至不为人

知,行功如做贼。质地纯正的,往往看上去不足多多。因为物件太大,居然看不到其边角的存在。烧制大器,需要的时间更长。真正大的声音,人听不见。真正大的存在,是看不到其存在的。

大道就是这样,象无象、形无形、声无声、迹无迹、用无用,深深地存在于无名无在;就是这个 “无名无在 ”,什么也离不开她的存在支撑,才得以生生不息,化化不已。

解曰:

世间事,任何行业,总有向背,一如人之手,有左即有右,有正面就有反面,虽然大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依道而生而养而成,但闻道而欣然归往者,确实是稀之以稀,不稀不足以为贵。

有人从来没有道的概念,一旦听闻道理,当下相信并急切归往,寻寻觅觅,终于一颗真心感动祖师,而得师意道情,于是一粒真种得以发芽并终至结果。所以老人家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也有人听了以后,半信半疑,想如果是真的就好了,再转念想想,真的假的也无所谓似的。于是,有的会尝试着修,想起来是一阵子,想不起来又是一阵子,似乎在等着 “不为而成”。

更多的人,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甚至勃然作怒,认为活了几十年了,从没见到有道之人,也未曾见过道是何种模样,纯粹是古人骗钱用的。几千年来,难道修道人全是骗子,没一个有良心的吗?这与太极拳相似,有人听到太极拳的信息,马上问哪里可以学,然后寻去。有人觉得大概可能也许有那点意思,如果真行,而且自己能遇上,可能也是挺好的缘分,差不多会学吧。有人觉得那应该是老汉老太太们玩的,摸鱼一样的健身游戏;说太极拳是拳,而且能以弱胜强,纯粹是扯淡。这约同一个未见过铁树开花者,是死也不相信铁树会开花的。正如阿里巴巴网络销售系统,典型一个虚拟世界的存在,说能挣钱,而且能挣大钱,当时很多人都笑得满地找牙了,然而阿里巴巴就那么火起来了。

广义而言,众生皆具佛性,都是道根,没什么根器可判定,但话说回来,虽说上善若水,毕竟有水已被化合作用过,所以老人家拿出了一个简单标准:

上上根器,是闻而能信,且勤而行之者。

中等根器,是半信半疑,可行不行者。

下等根器,哈哈一笑了之者。

这个哈哈一笑,已经是彻底自关心门了。一般人都见过自己的爷爷辈,这属于眼见为实,但能见过曾爷爷辈就难了;但不管见过与否,曾爷爷都存在过,才有了现在自我的存在,这是历史问题。国人谁见过奥巴马吃饭?事实上不管见过与否,人家肯定要吃饭,这是现实问题。因此,对任何一件事物,可以怀疑,但不要轻易否定,不可执著于眼见为实;眼之所见未必是实,而眼之未见未必不存在。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这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态度。孔圣人说过,他曾经终日不吃饭也不睡觉,去思考,最后发觉没有任何意义,不如抓紧时间学习和实践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任何一门学问都是如此!如农民种庄稼,地是要翻的,否则板结一块,种子难发芽,发芽难出苗,苗出不好发根;草是要锄的,否则土地养分会被草吸跑;水是要浇的,否则庄稼缺水,缺水长不旺;涝是要排的,否则水多了会把庄稼泡死,即使泡不死,也结不好什么果;肥是要上的,底肥上足庄稼自幼就壮,间肥上足,庄稼才有生长持续力。所谓 “人勤地不懒 ”,修炼和学拳也是这个道理。

祖师说 “人道春云似我懒,谁知我更懒于春”,作为修士,不可看了字面意思就想偷懒,认为能修离人间即可,其他都管不了的。须知,此 “懒”是 “勤”的结果,因孜孜向道,兹兹在道,一片赤诚之心感动天地而得窥天机,得祖师真授,终得周身懒懒绵绵酥酥软软,这是一种功态,不是真懒。所以说,念之不诚,不足为道。拳诀说 “俯身一靠破铜墙,下打七寸无慌忙;顶劲领起斜寓正,周身如弓懒洋洋”,谁见懒洋洋的拳了呢?

真懒,则是若存若亡的 “中士 ”了。心中有道者,必然会孜孜以求,虽说平常心是道,但勤而行之,难免有个执著的过程;无此赤子之心,感动不了上苍。因此,不是师不灵,而是自家心地不诚;不是师不教,而是自己没有准备好。毕竟,修炼是实实在在的功夫,而非嘴上功夫,发个愿就可以了的。绝非某某发个愿,说我要开公司然后莫名就有了公司,而且公司立刻就变得很大很强。所以,修炼不要空发愿、发空愿,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按要求行去;发愿而不行愿,是欺师灭祖,是欺天负道!就是做贼,也讲盗亦有道,也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若能完全按照上德要求反观自心,时时处处以虚合虚,谦恭处下,祖师授与不授呢?反之,则需要查看自家心地,是否有什么草还没有拔掉。

老人家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说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通达大道,与修炼不相违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任何行业都可以修道,在任何行业都有可能成道,一如任何行业都可以挣钱,在任何行业都可以维护或者破坏社会稳定一样,全看心地文章如何去做。因此,实事求是地就出家人而言,出了家并不能代表正法和证法,更不能代表大道;出家人也只是人,老子释迦在世都是常人。能勤而行之的出家人,是上士;若存若亡的出家人,尚能为祖师守个营盘;大笑之的出家人,完全是着我衣坏我道的代表。

世人恭敬修行人、出家人,是出于对大道的恭敬,能代表正法的,老人家的标准是: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明道若昧:

老人家开篇即说常无欲,后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为无为,这即是对 “昧”的要求。万事万物不着于心,一念不起于心,似傻非傻,似痴非痴,只是一心了照自家田地,和光同尘为人为事;表面上无所事,实则时时检点自家行思,不有一丝一毫之分心,做到了敦兮其若朴,此即真 “昧”。能长保此昧久久,则能心明眼亮,正如练太极拳期间,心中想着太极拳,时时悟着太极意,处处想着如何用腰,如何刻刻留心,人整个痴了一般,实则是进入状态了。

进道若退:

练太极要求放松入柔,在放松初级阶段,寻思如何不用拙力,反而会不知如何用力;即使略得二三,发劲时依然感觉软绵绵的,无劲可发,这个阶段即是进步,但感觉却如退步。修炼之初,没什么念头,一旦按照要求行去— ——放下,反而觉得念头多了起来,下手反觉心浮气躁,这是 “若退 ”之一;待窥得道意,智慧门开,渐至无我,不再执著一切事物,又似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一般,这表现的也是 “若退 ”。

大道无形无名,至大至虚,只要愿意放下,丝毫不加后天人意,必然做到了以虚合虚,自然可以尽性以至于命,因而说大道至简。释迦佛也自称所得法无实无虚,于法实无所得,此为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大道之 “夷”。而着于小术,能略显特异功能,居然被认为或自认为有道,此种情况古今居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小路的多了,小路反成了大路,而真正的正路却没人走了。再如太极拳,自内而论,是气以直养而无害;自形而论,是触处成圆,随曲就伸,只要放松入柔,上下四旁扣如弓,功久自然能得真意。然而有人在手臂上把劲力转一下化一下,甚至大步前后拉开,靠腰裆松下去支撑而站得稳一些,就洋洋乎俨然大师了,众人见了居然愿意买账;因此不少人感叹,说举重运动员练一下推手,就是太极大师。

此谓 “夷道若”。

合于道者,虚怀若谷,心中空空不争能容,此为上德。这是效法天地,效法水性,谦虚处下,而能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量誓愿度,终因能容乃大。如果眼之大容不下一人,心之大容不下一沙,就离德远了。比如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合即出,向来不与力敌,只是效法水性,转化而不退化,更不作顶劲,这是合拳性而显示了的人性。

此谓 “上德若谷 ”。

修炼之所以能和光同尘,是因为心底无私天地宽,处处能容、时时能容,释迦老人称之为忍辱。心底清静虚无深广,表现起来甚至是软骨头,这和真正的太极大家一样,是发自内心的无意纠缠,懒得动手,而非没有能力动手,这体现的是德合天地。如此,是不是做到了一切法无我了呢?

此谓 “大白若辱 ”。

因为虚怀若谷,所以从不自足,足不见广;也因若谷,而能一直味无味、事无事,不在乎世间外德,因大德反见其拙,此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济公活佛如此,三丰祖师也如此,此谓 “广德若不足 ”。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讲的也是不自大而大无其极。

因为明理,所以明白如何把握、如何进取,太极说十年不出门,非指十年,而是指过程不可忽视,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没有一口吸尽的江水,因此老人家后章有教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随恩师朱老虎先生练拳期间,常羡朱师的劲走得好,怎么也走不出那个味道,朱师总是眼皮都不抬,说走的桥都比你跑的路多哩,你才练几遍拳嘛?然也!几天功夫和几十年的真功夫比,是心太急了些。

毕竟,拳,需要一遍一遍地练;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后面,还有消化吸收的过程。

因而,要甘于 “大器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