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尹子,老朽与你说那么多,只是一个物极必反之理。)道,无名无形无相无争,看上去并不存在,而实质上生养了一切,天地万物也无不应之和之;她功能那么强大,但表现却是那么柔弱,以至于无。
所以,天下万物是从 “有”开始的;而这个 “有”,是从 “无”中得以生成育化的。
解曰:
本章是对第一、二章有无相生的再阐述,也是在讲无心之德。
“反者道之动 ”,于命功上当指督脉的反动,逆而行的表现。“弱”,指气能量发动后,心态无争,微以意关之,不强加后天人意。“用”,指心的活动,能量之动,其用在心。此能量从何处生呢?从一念不存中生,此谓 “无”;无至极处,忽然有觉,即真空妙有,虚尽实来,此谓 “有”。从拳而言,是有心运到无心处的境界。
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太极拳讲究刚柔相济,此刚即是弱者拳之用的结果,因而拳谚说 “有心求柔无意成刚”,这是武术对劲力的上乘要求。不光陈式太极拳发劲如此要求,各式太极拳到最后都能积柔成刚,练出内劲的刚猛。这种刚,是柔久而至,是物极必反之理的产物,表现如绵裹针,厚重而轻灵,且穿透力极强,非日积久练不能得。
王宗岳拳论中要求行功做到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即是对太极劲力刚柔相济作用的描述。
在陈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求拳者不以力取,纯以意行,鑫公谓之 “一片神行自古稀”,同样,杨式太极拳家澄甫先生强调放松入柔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才得轻灵变化,圆转自如。为什么不用力,不用力能练出什么呢?杨公论说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河,沟河不塞则水行畅顺,经络不闭气机才得自然通达。如果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则非太极之体用。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随之生。如此久久流注贯输周身,能得真正内劲,此即拳论要求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鑫公对此论述说:“然虽劲从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由此可见,刚是柔的产物,为积柔而成,因此练拳不可在 “硬”上强作文章。如陈式太极拳的掩手捶,出拳之刹那,如果拳、腕硬起— ——此时整条小臂也必将随之僵硬,何来内劲之一以贯通呢?劲道再猛也只算僵柔劲,而非松沉轻灵的纯正内劲。
这是用意的初步阶段,若得功久合大道,需要完全抛开人为的用意,做到无意之中藏真意。如此,方能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见雪里花开,水中火发。再进一步行去,得身心合于自然,自能进入一片神行自古稀的境界。
从拳而论,刚柔相济是柔久必刚的产物,但发劲要领依然是必要的,需要外形的合以保证劲力的流畅和充分,拧腰扣裆是最基本的发劲要领。
当前社会,冷兵器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健康与文化的需求成为太极运动的主流,在此环境下,从养生而论,只要放松身心以心行气,即可达到锻炼之目的,然而作为传承或是把玩的需要,发力的练习依然不可丢。
全章寥寥两个短句,直接点破有无二相,不着心生心,但管行去便可,不必再有他念;念之不歇,无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