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45

第45章 根基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尹子,你问这一和道的关系,说明你还有点茫然,道就是浑然如一。)

自古以来,得一者各得其妙:天得到了 “一”,清澈明朗;地得到了 “一”,安详宁平;神得到了 “一”,空明灵验;河谷得到了 “一”,于是变得盈满;万物就是得到了 “一”,才得以育化发长。人之一身,心为主宰,为人身之王,得 “一”,则身心之天下安定团结,和谐向上,孜孜演道,这就是 “一”的妙处。

天不得 “一”,不能清朗明健,而致裂崩;地不得安详宁平,会陷塌灾变;神不得灵,就不是神了;万物不得化育,必是死路一条。一身之主不能主宰此身,则无路可行。(以前与你说高下相倾,是什么道理?)因贱而贵,处下而高,所以,低贱是高贵的基本,高贵是低贱的积累。而王权之家,自称 “孤”、“寡”、“不谷 ”,就是取低调守一之意,不就是这样么?

所以,尹子,自觉如何如何者,究非如何如何;不要想自己是什么高贵的美玉珍石,只想自己是山中朴素的石块就好。

这样,你就不会失道了。

解曰:

“一”字,于本经常常出现,如 “载营魄抱一 ”,如 “混而为一 ”,如 “道生一 ”,第二十二章老人家还说圣人 “抱一为天下式 ”。这个 “一”是什么呢?

比如太极拳外相的 “一”,这个 “一”即是一切。

一即一切:太极拳之抱一为天下式

老人家阐述 “一”字颇多,单从 “一”字而言,确实是玄机深深:

这个一字,如果首尾相顾,则成,因而老人家曾说 “混而为一 ”。

若将此 “一”,一分为二,一个团成,一个以一竖存在,可以合成 “中”字,理解为一颗真心接天达地,显现修炼一以贯之的思想,或是中正之道。

同样,这个可以理解为玄牝之门,而一竖入中则体现了天地交泰;也可拼成 “日”字,得日而光照朗朗,见种种存在。如果分成三段,一段为,其余二段拼入,则成 “囚”字,人之所以不能通天达地,洞彻三界,就是因为自我作茧。分成三段,还可以拼成 “大”字,或是 “小”字,抑或是 “上”“下”或是 “三”字— ——

万物生焉。

不管分成多少段,始终是一;混而为一,则可拼成一个 “太极 ”之图。

何谓太极?天地之始,称为无极,及其动起来,则阴阳化生,称之为太极。拳论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论即是此拳为太极拳的根本理由,无极称为 “一”,太极称为 “二”,所谓 “二”,依然是 “一”的阴阳变化,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太极拳的行拳过程,自起势始,就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三生万相的过程;至势末收,则是三归二、二归一、一归无的过程,即复归于朴。因此,太极拳是以有形演无形,其根本不是徒练手足,而是以肢体语言呼唤先天一气,因而拳论中有关 “气”字颇多,无论其养生乃至技击,都以无形之气为原则,为根本。

肢体语言表现的有形,即拳的名相。

拳的名相是怎样的呢?

鑫公诀说:“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太极之体,太极之用,只是一个圆。内是一团太和之气在抱,外则触处成圆,因而说 “太极从来一混元 ”,只是一个混元桩(或浑元桩)的妙变。在浑元桩的基础上,通过腰裆的虚实变化,演变出了诸势,所以浑元桩是拳式的母式。

浑元桩为双重桩,无虚实变化,可称其为 “一”。

通过腰的左右运转,下肢产生左右为主要虚实的变化,因一动无有不动,手位随之运化,可变换为揽扎衣式、云手式、单鞭式、降龙式等。

通过腰裆的运转,虚实大幅调整,手足虚实共同变化,即是晾翅式、下势式、雀地龙式、盘古托天式等。

通过腰裆的作用,实现前后为主要虚实的变化,即成步连环式、太极捶式、关公理须式、护心捶式、指裆式、探海式、推山填海式、肘底捶式、倒卷帘式、上步拜斗式、白猿献果式等。

从以上变化看,陈鑫说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确实是言之切切。实现这些变化,必须做到诸处放松,尤其要做到松腰活裆。抓住这个松活为基本,两仪四象随腰裆前后、左右、上下、里外进行开合运动,即是太极拳的不同拳式和拳势。一个浑元式可以变化各种拳相,非独太极拳,诸拳皆是如此,因而说一即一切。拳之诸式,千变万化,难尽其述,归其根本,只是一个浑元式而已,因而说一切即一。所谓劲力变化乃至拳种的不同,都是因为这个道理。

因此,从拳而论,“一”是混沌无极,表现为一阴一阳二气二势的统一,和一动一静二功的和谐共在;静功为一浑元桩,动功只是一圈,这即是鑫公所言,打拳之道,不外一圈。练拳就是抓住这两个根本,而练而得。

世间所有事,都需要如此把握。

打拳之道不外一圈

太极拳讲究八门五步,八门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劲别,五步为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

八门劲别中,劲即是如水负舟之劲,是最基本的劲别,如单手缠丝圈中,以右手沿顺时针方向运行为例:右手向外运行,掌心外翻时,此劲即是最鲜明的 劲,如陈式太极拳揽扎衣式,右手向外运至肩前,此段劲路即是 劲;运至肩外后,松肩落胯,掌心外吐的劲,即是单手的按劲;翻掌下行内运的过程,(此时与左手合力向内向左)此段劲路即是捋劲;内运下行至腹,向上欲外翻、掌背向外的劲路,即是挤劲;这四种劲路是四正劲。

一个缠丝圈,反过来运行也是如此,同样以右手为例:自胸前向右下外运行,即是捋劲;捋至势末,掌心向上翻转之前,体现的即是下按的劲意;右掌翻掌上行,向里合的过程,即是鲜明的按式;在捋劲过程如向右微转身,即为小臂向前挤动,为挤劲;整个过程劲不丢。

採、挒、肘、靠四个劲别为隅劲,也在一个圈中体现。同样以右手为例:右手向右外运时,以肘领劲击出,在陈式太极拳称为鸾肘;运至势末以肘领劲下行,肘尖微里合,即可向前击出,为陈式太极拳的迎门肘;同样在此过程,如果不以肘领劲,在捋劲中下抖,即是 劲;反之则为 劲;右掌外运时,以肩领劲外运,则为靠劲,若右手下运时以肩领劲,则为迎门靠法;以上劲别为四隅劲。

八门五步是太极拳最基本的练习与使用方法,在任何一个圈中都可以随势演变和使用,即使是出拳,也是此圈的一个缠法,所以太极拳无非一圈,不管行拳过程中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圈。因此,陈鑫说 “打拳之道,无非一圈 ”之说是一语切要,直指人心。

练得一圈圆满,即可以开始养拳,不必再日日轮回此圈,这相当于脱轮回。偶有同道切磋,则举手相迎,算是应景出招,于修炼则算是应劫出世。

修炼之道,不外一无

于修身养性,孔圣人说 “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 “一”,可以解作不二,也应该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 “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贞”,这个一所指当为性,即合乎道的德性,于修炼工程,无知无欲或不动人心即是合一守一,泛指炼后天凡性之功,正如老人家所举之例,一杯水,“浊以止 ”是 “徐清 ”的结果。天地没有私情,没有知欲,只是持守 “一”的状态,如此,清气自然得以上升为天,于是天保持了天的道性,清清朗朗。当天地都不动心之时,浊自然下降为地,降而不动,此为 “地得一以宁 ”,体现的是坤德。

如果天地不能持守此 “一”,也如一杯水,一动荡而浊混不堪起来,则天非清天,地非宁地;至天塌地陷,则无天无地了。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当人不动心时,人合其神,保持了 “一”的状态,因而神得以灵明;如果动心起欲不为一,必然导致昏沉失灵。

谷能持守这个 “一”,无有任何杂音杂响,必然空盈;如果不能空盈,则谷非谷也。

世间万物能持守此 “一”,则阴阳和合,生机勃勃;反之,如果把握不好,必然阴阳失调,走向灭亡。如人类,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无妄的欲念太多,导致此心不能浑然为一,因而乱乱纷纷,恶性循环不已。

在数学上,一是基,至于二三四五,乃至百千万亿,终究是 “一”的积累,而负数,依然是一的反积累,一点一点减去的积累,所有数的加减终归于无。而分数,只是把 “一”或一个 “一的积累 ”分成若干份而已,本来面目是一个不存在,此即老人家所谓大制不割之意。

文字,任何一个字,都从一画开始,一笔一画地积累成字,字积累成词,然后为句为章,而其文字本身并无生命,是人类创造并赋予了文字以生机,这是语文的根本。化学行为,是从地球上取材,进行某种化合作用,使材变成了另一个存在,实质上从未多过,也没减少,终归于无。这个无即是,即是 “一”。

艺术,不管国画或是西画,一笔一笔积累,一色一色勾勒,白纸或布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画面。但布终究是布,颜料依然是颜料,从未多过,也没少过,归根结底,终究是一个无的存在,或浑然的曾经存在。

侯王能持守这个 “一”的理,则能放下个人私 “一”,成就天下贞,此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果失去这个 “一”的状态,必致自高自大而骄慢,失去天下是必然结果。

因此,老人家此处所说依然是心性功夫,阐述不攀比不争强,只是效法水性,处低、处下、处无为,总一个无知无欲而为事。动时炼心,只此一心;静时炼命,只此一命— ——此之一命,只此一心。

太极拳不得 “一”,则身心散漫无统,无以为拳。

人不得 “一”,则狂心不歇,无以为道。

这个 “一”,就是老人家阐述的 “无”,一个 “浑然 ”的存在。

高下以为基,今以去为基

十四章,老人家阐述过混而为一,这个混浑的 “一”,至大至刚至无至小,是道的存在;道的存在以德来显现或体现,这是老人家说德的原因之一。修炼的过程,就是以抓住道的这个存在为目标,然后从我 “一”开始下手,去合道 “一”。本章说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何谓高?所谓高,是一个一个的 “低”积累而成,不积不足以为高;不自我觉得高,是积低为高的前提,正如一树,根有多深,树才有多高,终究是一个处下之功。炼心就是处下自低的过程,即自 “小我 ”做起,以一个宽容的胸怀和谦逊的行为模式,即以 “虚其心 ”来实现 “实其腹 ”;通过合于无知无欲,最终成就 “大我 ”,因而无知无欲是大德之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掘井为泉的过程,是 “一”锹 “一”锹专情下掘而成。千里之行最始一步是 “一”,完成千里之功还是最后 “一”步。九层高台,始于一车一筐乃至一锹一粒之累,所以九层之高是一粒之积。一人二人而三人四人,积成一家,一家一家聚为一乡,一乡一乡合为一邦,一邦一邦聚为天下。太极拳要求势势存心揆用意,也是讲一即一切,抓住任何一个势与时,静心为 “一”,经过长时间的练悟积累,而得其意,因而这个 “一”,至简至贱也至贵,是基本更是根本。

人之于三界六道,辗转来去,因积德而获福,这个福德即是一点一点积累而成;修道,这个至大至刚的向往,也是一点一点炼得悟得;所以过去的每日每时每刻,都是现在成长的资粮。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意思就是要从过去汲取经验教训,然后能更好地成长发展,把当下作为以后的基础。于修炼,则是知所来、从所归,知不能归的原因,则可知能归的因由。因此,可以说高以下为基,今以去为基,明以今为基。

如果活在过去,也是以今为基— ——徒耗时日之基。

活在当下为 “一”,则为积道之基,世间万事莫不如此。